這故事主要是提示我們:修行一定要培養獨立作業的能力,不能只是想依靠別人,那是靠不住的。而且在尚未得到不退轉之前,還是要不斷精進學習、練習。 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一樣。曾經有一位得過世界冠軍的桌球選手說:「桌球要天天不斷地練習。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教練知道;三天不練,所有的觀眾都知道。」 我們修行,自己有多少實力自己知道,善知識只是助緣而已,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15, 2022•5 min•Season 7Ep. 2
我們在修學,或者不管做任何事情,主要是專注、精進、有效率,他當然就能夠早點完成。所以,在佛法雖然說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精進,用對方法,能夠如法而行,自然就可以提早得到這個道果。本來這一位藝人他是要花一年的時間準備得到這頭牛,拚老命彈奏。沒有想到,三天三夜而已,一頭牛馬上就得到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14, 2022•3 min•Season 7Ep. 1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一位比丘勇猛剛健,但被佛派到深山中獨自修行時卻很怕鬼,動了想要離開的念頭。 世尊告訴他:如有志同道合的善知識在一起修行最好,如果沒有的話,也不要因為怕孤獨,而與愚癡、放逸的人在一起,因為跟著這些人撥弄是非、懈怠、放逸,自己沒辦法精進,反而對自己的道業有妨礙。 我們修行不要怕孤獨,心中有佛、有正念,佛就與我們同在。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13, 2022•8 min•Season 6Ep. 21
這一則故事主要是提示我們:如果沒有真實的功德,不堪受人清淨信心禮拜;同樣地,當我們接受他人的供養或施捨時,也應該衡量自己有多少福德,思惟自己是不是能消受。 「福德」與「福報」不同,「福德」是「因」,「福報」是「果」;有多少福德,才感多少福報。 有的人過去世沒有累積多少福德資糧,今生又不辛勤努力工作,只一味地希求他人的施捨,其實這是不長久的。 一般人很怕受苦,總希望多享受快樂。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其實「多享一分福樂,就多減損一分福德;多受一分苦痛,就多消減一分罪業」。 希望大家不要怕受苦,多惜福,多累積福德資糧,不是為了自己貪圖享受,而是為了多多利益眾生。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12, 2022•15 min•Season 6Ep. 20
這一則故事主要是提示我們:對老年人和師長要恭敬、奉養。 天下父母心,不論兒子對父母多麼不孝,父母總是慈祥地護念著兒女。佛、菩薩也是這樣,總是慈悲地護念著眾生,我們佛弟子也應供養諸佛,隨順佛、菩薩的教導精進修學才好。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09, 2022•18 min•Season 6Ep. 19
這一則故事主要是提示我們:對財物、身體、性命不要過於吝惜,但也不要輕視它們。應該利用它們來利益眾生、供養三寶、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精進修學,能以無常的世間財富換取出世間的功德法財,以危脆的色身換取金剛不壞的法身,以有限的身命換取無窮無盡的慧命,這樣子才有意義。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08, 2022•7 min•Season 6Ep. 18
凡夫因為被無明、貪愛的煩惱所繫縛,而不得自在;如今,因為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才能掙脫無明的繩索而獲得解脫。經中說到,具備四法能超越凡夫而入聖者之流,這四法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隨法行」等「四預流支」。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善知識的因緣,多聽聞正法,還要內心如理思惟、斷惡修善,依八正道如法修學而得涅槃解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07, 2022•10 min•Season 6Ep. 17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因為家道中落,年少時非常貧窮,鄉親們都輕視他。他感到很傷心,於是離開家鄉到國外去經商,後來發了財與同伴一起回國。許多宗親一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都趕著擺設宴席想要迎接他。 其實世間人也經常如此,當一個人貧窮困苦時,沒有人願意跟他交往;一旦發財致富、飛黃騰達時,許多人就想趕來親近、奉承他。 釋尊未成道之前,沒有什麼人供養他,雖然曾有五位王子陪伴著修行,後來卻又遠離釋迦太子而去。釋尊對他們並沒有心生埋怨,當成道之後,還特地去鹿野苑度化他們。 這故事在提醒我們,當我們孤苦無依時,不要怨天尤人;當許多人來親近、供養時,也不要心生憍慢。修行者應當這樣思惟:他們是供養功德,並不是供養我的色身。 另外,從供養者這方面來說,對修行已有成就,因為敬愛功德而供養他之外,有的人不考慮修行者是否有成就、是否是大福田,都能以恭敬心、平等心護持供養,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
Dec 06, 2022•10 min•Season 6Ep. 16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位婆羅門故意要陷害另一位婆羅門,特地到僧眾住的地方,謊稱某位婆羅門明天將在家中準備各種食物,迎請比丘僧去接受供養。這位被陷害的婆羅門非常敦厚,即使知道別人故意陷害他,他也不願意看到比丘們托空鉢,趕快派人去採購食物供養比丘們。因為他善根成熟,加上老實敦厚,沒想到因禍得福,由於這樣的因緣才能聽到比丘僧說法而證得初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也會遇到他人不友善的行為,希望大家能夠多忍辱、多包容,說不定由於這樣的逆增上緣,能激發我們的善根,讓它能夠發芽,進而成就道果。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05, 2022•10 min•Season 6Ep. 15
我們反省一下,世間一般的毒因為會危害我們的色身,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而貪、瞋、癡三毒會危害我們的法身,我們是否有認真地去消除三毒呢? 如果自己有不好的習氣、不好的習性,希望能夠趕快去除,如《大智度論》所說「 性名積習,習欲成性 」(大正25,239b15-16),如果不斷地熏習惡法就會變成惡性;一旦成為惡的習性,要改就困難多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02, 2022•10 min•Season 6Ep. 14
這一則故事提到,佛法不分男女老幼,只要善根因緣成熟,又有善知識的引導,人人皆可悟道。就如故事中提到這位擅長歌舞的女藝人,本來國王拉起帷幕,讓她們在幕後聽法;她卻寧願觸犯王法,不顧生命危險,直接撥開帷幕對比丘說:「佛所開示的內容只有布施、持戒嗎?難道沒有其他的法門了嗎?」 比丘很驚訝,宮中竟有這樣善根深厚的女藝人,於是特地為她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解脫法門,女藝人聽了之後,立刻證得初果。 女藝人深感色身危脆,能為法忘軀,真是難能可貴! 我們反省自己,聽聞佛法與修學佛法,是否也只是限於「布施、持戒」等人天善法而已?是否真有在「緣起、空、無我」等智慧法門下功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01, 2022•18 min•Season 6Ep. 13
這故事提到,有一位盜賊首領帶著很多人洗劫村莊,那時非常口渴,命令一位少女趕快拿水給他喝。這位少女先仔細地觀察水中是否有髒東西,再拿水給盜賊首領喝。盜賊首領就覺得很奇怪:我們這樣子劫奪你們的財產,照理說,應該是希望我早點死亡才對,怎麼還擔心我會不會生病呢?這時少女說:「隨君作不作,我常依法行。」意思是說:「不管你怎麼樣,我一切都是依正法而行。」這句話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其實,各人修行各人得,不要說「有伴我才去聽經、學法」。人生無常,最後要往生時,都是獨來獨往的,你難道還要找個伴才去往生嗎?沒這回事啊!所以,學佛的人應該把握現在,努力培養福德、智慧資糧;即使其他人都不學,只剩下我一個人,我還是要精進地學佛。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30, 2022•9 min•Season 6Ep. 12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的人要錢不要命,寧願捨棄性命,也不願捨棄一枚銅錢。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如果看到他人能歡喜布施錢財,即使數量不多,也值得隨喜讚歎!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29, 2022•7 min•Season 6Ep. 11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28, 2022•21 min•Season 6Ep. 10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位公主想要用水泡做成花鬘戴在頭上,如果得不到就要自殺。國王很著急,下令工匠趕緊想辦法。還好有一位老工匠對公主說:「我無法分辨水泡好不好看,還請公主親自取水泡讓我做花鬘吧!」由於老工匠的智慧,拯救了其他工匠的性命;而公主忙了半天,徒勞無功,後來自己感到厭倦而放棄了! 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的萬事萬物都是如夢、幻、泡、影,但一般凡夫眾生卻窮其一生的心力苦苦追求,在佛菩薩看來,這與公主想要取水泡有什麼兩樣呢?公主後來體悟到水泡不能久住而不再追求,而我們是否已經體悟到了呢? 《雜阿含經》(265經)也說:「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我們的五蘊身(色、受、想、行、識)也像聚沫、水上泡、陽燄、芭蕉(芭蕉是外實而中空)、也像幻化一樣,非常脆弱、虛幻不實、無法久住,何不用有限的生命多累積福德智慧資糧、多做一些利益眾生等有意義的事?如果只是追求虛名假利,費盡心力,到頭來卻發現一場空,就很容易陷入痛苦的深淵。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
Nov 25, 2022•9 min•Season 6Ep. 9
這故事提到,有一魔化成比丘來到僧眾住的地方,顯現神通,自稱是阿羅漢,卻顛倒說法。許多僧眾無法分辨這位化比丘所說的是否正確,只見他顯現神通,都以為他是阿羅漢。而有一位多聞比丘發現這位化比丘顛倒說法,斷定他不是真正的阿羅漢。結果,魔所化的比丘恢復成本來的面貌,深深地讚歎這位多聞比丘智慧深厚。 佛典說有三種智慧:聞慧、思慧、修慧。其中的「修慧」是與禪定相應的智慧,才能叫「修慧」;而聞慧與思慧都還是散心,尚未與禪定相應。《大智度論》說:有的人聞慧、思慧明了,能夠與修慧的人問難。就像阿難,雖然還沒有離欲,未得甚深禪定,但因為他聞所成慧的力量很大,能夠與佛及漏盡阿羅漢等論議,隨順正法都沒有違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24, 2022•10 min•Season 6Ep. 8
這個故事是提醒我們要修忍辱,要知恩報恩。 愚癡的人遭遇惡罵毀謗時,就像兩顆砂石在雙眼之中無法忍受;而有智慧的人即使受到惡毒謾罵及嚴重的毀謗也能安忍,就像花散落在大象身上,若無其事。 另外一個譬喻也很好,受到辱罵、毀謗,明辨事理的人具有慧眼,所以能安忍,就像大雨打在巨石上,巨石也不會有損壞,有智慧的人能安忍就像巨石一樣。 一個知恩的人,即使在樹下只受到少許的陰涼庇蔭,也知道感恩。而忘恩負義的人,卻常常恩將仇報,這種人不會生起善法,是不會得善報的。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23, 2022•33 min•Season 6Ep. 7
很多人想要得財富,但想要得到財富的果報,必須先種下因才行。依佛法說:財富是由布施福業而來;除了過去修布施福德的因之外,還要加上現在如法努力工作的助緣,有主因、有助緣,這樣因緣和合才能得果報。如果用詐騙、偷、搶等非法的手段,則是更種下苦的原因,將來還會再感得苦果。 行財布施,可以得財富;行法布施,可以得功德法財。例如,弘揚正法或是護持正法,幫助正法的流通讓正法久住,這些都是法布施。此外,如想要得戒、定、慧等功德法財,還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依法而行,這樣種下清淨的因,才能得到殊勝的果。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22, 2022•12 min•Season 6Ep. 6
這一則故事提到,過去有兩千多位辟支佛在一座山中修行,因為遇到旱災,乞食不易,還好有一位大富長者發心供養。長者派了五百位僕人為這些辟支佛天天準備飯食。時間一久,這五百位僕人就開始抱怨:「我們從早到晚忙得要命,都是這些乞丐們害的。」 由於這些僕人對辟支佛起嫌惡心,惡口稱這些聖者為乞丐,所以命終之後經常轉生為乞丐。 我們辦法會或舉辦活動時,或者需要長期照顧病人時,有的人一開始起歡喜心,「任勞任怨」,即使有人指責、抱怨,他也歡喜接受。但時間一久,就變成「任勞但不任怨」,雖然還是會做,但卻無法忍受他人的指責、抱怨了。再過一段期間,卻變成「不任勞也不任怨」,不再發心做事了。 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這種情形?開始「任勞任怨」,之後「任勞卻不任怨」,最後又「不任勞也不任怨」了呢?如果有的話,那是一種警訊,希望大家都能起歡喜心長久為眾生服務,不要退心才好!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Nov 21, 2022•18 min•Season 6Ep. 5
這一則故事提到:醫師感歎自己當初應該更加倍地用心來為國王治病,這樣所得的福德會更大!有病人,醫師才能發揮所長;同樣地,有困苦的人,我們才有機會修福德,也應該感謝他。醫師就是比喻修福德的人;疾病痊癒,就比喻福德圓滿成就。 我們做事不要太在意這是為國王、為父母、為公司或為誰而做,其實,做了善事,得到的福德就是自己的,別人拿也拿不走。 福德與福報不同,福德是因,福報是果。想要得大福報,就必須不斷地積集「福德」才行;反之,如果沒有持續不斷地累積福德,再大的福報也終有用盡的一天! 另外,有人夾雜著貪心、好勝心來修福德,這樣的福德是有漏法,還帶有雜染;且有的人得了福報可能只是自己受用,或是只與親戚、朋友共享;但菩薩不一樣,菩薩以不貪、不瞋、不癡來修福德,所得的福報也是用來利益眾生。這是一般凡夫與菩薩的差別。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18, 2022•10 min•Season 6Ep. 4
這一則故事提到:波斯匿王的女兒由於前世起惡心,輕慢聖者,謾罵辟支佛,所以感得面貌醜陋的果報。還好她立刻懺悔,不然還有可能會墮三惡道。後來她在今世見了佛之後,起歡喜心、清淨心、恭敬心而相貌變得很莊嚴。我們一般說,孩兒不嫌娘醜,狗兒不嫌家貧。但是波斯匿王為了愛面子,竟然把自己的女兒偷偷地嫁給一個窮人。 一般人可能在意外在相貌的美醜,其實內在的真善美更重要。所以,善良、有愛心的人最美麗、最莊嚴,不是嗎?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17, 2022•18 min•Season 6Ep. 3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祇夜多尊者,在其他的經典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他雖然證得聖果,有大威德,聲名遠播,但他並沒有感到驕傲自大,反而放下身段做粗重的工作為僧眾服務;他不僅修智慧斷煩惱,而且還積極地累積福德。 祇夜多尊者過去五百世生為狗,經常挨餓受苦,只有兩種情況能稍微感到吃飽滿足,一種是吃醉酒人嘔吐出來的食物;一種是趁人家不在時去偷吃他人的食物,結果被發現,被主人砍斷頭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 經中說:如果煩惱深重,造惡業會墮畜生道受苦。這值得我們警惕!現在我們有幸得人身,應當好好珍惜,廣修善法,累積福德、智慧資糧,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16, 2022•6 min•Season 6Ep. 2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佛說:「王子、蛇、火、沙彌雖小,不可輕視。」如果得罪了王子,或被小小的毒蛇咬了,都可能性命不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樣地,也不能因為沙彌幼小就輕視他。對於僧眾,不論年老或年少,不應起分別心,應平等供養。 佛也舉菴羅果的譬喻,有的菴羅果裡面是生澀的,但外表看起來像成熟的;有的裡面是成熟的,但外表看起來像是生澀的。僧眾也是一樣,有的內在煩惱很多,但外表看起來很有威儀;有的內心清淨、功德成就,但外表看起來不是很莊嚴。因此,不要隨便批評他人,應該重視內在的德行,而不要只看外表;如果妄加批評,那只會傷害自己,過失是很大的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15, 2022•23 min•Season 6Ep. 1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 以清淨心聽聞佛法能得大利益,不應放逸、打瞌睡。佛法是這麼的尊貴,怎麼可以不專心、不恭敬,甚至還打瞌睡呢?如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聽聞佛法可以得到四種利益:第一、能夠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有漏法,什麼是無漏法。第二、知道善惡的分別之後,還要進一步行善法,並捨身、口之惡行,進而捨內心之惡念,讓已生的惡念速速斷除,未生的惡念不再生起。第三、聽聞善法還能遠離戒禁取見,斷除無意義的苦行。最後,聽聞正法能得解脫涅槃,進而成就佛道。) 阿那律因為聽法時睡著了,被佛訶責而感到非常慚愧,發誓不睡覺,導致肉眼失明。他衣服破了,想要縫補卻無法穿針引線。佛陀知道了,親自為弟子穿針。佛陀這樣地 念弟子,更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14, 2022•14 min•Season 5Ep. 22
這則故事提示我們:有機緣遇到三寶,應該好好把握機會趕快種福田。 另外,說到香花供養,《長阿含經》的第2經《遊行經》提到,釋尊在娑羅林雙樹下將要入涅槃時,娑羅雙樹本來不是開花的季節卻突然開花了,天龍八部也散了很多的花及栴檀香供養佛。佛告訴阿難:「如果真要報恩供養的話,不是供養世間的花或天花,而是要供養覺悟的花,也就是清淨持戒,讀誦經典、受持正法,依法而行,這才是真供養。覺悟的花勝過世間的花及天上的花,體會無我才是最上的供養。」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11, 2022•22 min•Season 5Ep. 21
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要留意幾件事: 一、我們反省自己,是否還年輕力壯?體力、精神是否日漸走下坡?記憶力、學習能力是否也慢慢衰退了。想要服務人群修福德,或想要修禪定、智慧,是否都能隨心所欲? 二、阿育王曾統治全印度,當他在位時,所發出的命令沒有人敢違抗,可是晚景淒涼,做什麼事情都受到王子跟大臣們的牽制;他想拿財物供養僧眾,可是大臣們都不肯拿出來,最後阿育王只得到半顆菴摩勒果。不得已,只好把這半顆菴摩勒果研磨成粉末,投入羹湯中來供養僧眾。因此,趁著我們的財物還可以自由運用時,應好好做善事、修福德,否則一旦身不由己時,再多的財富也只能任意讓他人花費、享用了。 三、現在我們有緣得遇三寶,是否有在三寶中種福田?佛菩薩開示的教法是否都已經通達了?我自己就有很深的感觸,當印順導師圓寂之後,才發現還有很多問題都來不及請問,真是有說不出的感慨!希望大家都能夠把握機緣,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並依法而行。 四、世間無常,萬般帶不去,財富、眷屬等都無法跟隨自己了,唯有善的福德、智慧資糧或惡業隨身而已。趁著體力、精神還好時,應多累積福德、智慧資糧。以不堅固的世間財富換取堅固的功德法財,以不堅固的色身換取堅固的法身,...
Nov 10, 2022•10 min•Season 5Ep. 20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第一、神通敵不過業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因果歷歷不爽。 第二、即使釋尊成道了,還是感念釋迦族的庇蔭,成佛之後還去家鄉度化釋迦族人,當釋迦族將要被滅時,釋尊還特地坐在枯樹下打坐,希望藉此能教化流離王。如《大智度論》中說:「佛知作人。」意思是說,佛是最知道報恩的人。我們都是在佛的慈悲庇蔭之下才有因緣修學佛法,所以我們應該感恩圖報。如何報恩呢?就是淨治身心、利濟眾生、弘揚正法。 第三、摩呵男有好生之德,他向流離王提出一個要求,在他沉到水底、尚未浮出水面這段期間,就讓釋迦族人逃走吧。流離王答應了。結果,摩呵男沉到水底之後,把自己的頭髮牢牢綁在樹根上而溺死了。印順導師曾讚歎摩呵男說:「這種犧牲自己、成就大眾的慈悲心腸,真是太悲壯了!」 第四、釋尊的前生因為看到魚被捕上岸、掙扎而死的模樣,覺得好玩而起歡喜心;由於隨喜惡行,因而頭痛了好幾天。所以,我們除了要注意身口的清淨之外,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要非常小心。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
Nov 09, 2022•27 min•Season 5Ep. 19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08, 2022•27 min•Season 5Ep. 18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深入體會。 眾生造惡的主要原因多是由於貪、瞋、癡三毒所引起的,例如指鬘的師母起了愛染心,達不到目的就想誣陷指鬘;指鬘的老師一聽到夫人的抱怨,起了瞋恨心,沒有明瞭真相,就要陷害指鬘;而指鬘受了老師的指使,沒有明辨善惡,就殺了許多人,甚至還差一點犯了逆罪。因此,必須要斷除貪、瞋、癡等煩惱,才不會造惡業而輪迴受苦;若要滅苦,就應如理思惟「空」的道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07, 2022•27 min•Season 5Ep. 17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四王(帝釋天王、人王、金翅鳥王及龍王)不約而同發心到摩竭王後花園修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四王互相比較,誰比較難能可貴?誰得到的福德比較多? 這個譬喻提示我們:許多人重視外表,常常喜歡比較勝負、高低,結果常常是「勝者墮憍坑,負者墮憂獄」(勝利的人很歡喜,一歡喜就容易墮憍慢的險坑;而輸的人就很憂愁,就像墮入牢獄一般)。不過,有的人則認為盡心盡力就好,儘管青、黃、白、黑顏色各有不同,但各有其優點;而且從另一方面來看,影子的顏色都一樣,有什麼好比較的呢? 有智慧的人更進一步體會到,即使是善法,也是生滅無常,不應該執著,如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希望大家能從這個故事中對影的譬喻有更深的瞭解,體會「四色幢幡,其影平等」,以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深意!而且經中說:「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人走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因果歷歷不爽。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
Nov 04, 2022•11 min•Season 5Ep.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