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法師說故事 - podcast cover

厚觀法師說故事

厚觀法師open.firstory.me

厚觀法師以白話方式,傳遞佛教經典中生動精彩,含意深遠的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Podcasts are better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s

B099 去除惡事,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這一則故事是說「什麼才是梵志」,也就是說什麼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需要具備幾種要素。我們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知行合一?是否能夠已知惡令速斷?已經知道哪裡過失,有沒有很快地把它斷除,就像蛇脫去舊的皮一樣得到新生。 我們也是一樣,去除過去種種的惡習,得到新生。真正重要的是斷除內心的煩惱,而不是捨棄外在的裝飾與鬚髮,即使穿著破舊的衣服修苦行,只是這樣,那還有什麼利益呢? 且修行人必須要有誠實的言行,不是外表裝個樣子就是修行人,也不是自己吹噓一番就代表自己很有修行;就像青蛙鼓起下巴,無論如何吹氣,也沒辦法像牛那麼大啊! 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光明能破除自己的無明黑暗?自己能不能點燃智慧燈,指引眾生一條解脫、成佛的大道?真能做到以上這些,才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人。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ov 03, 202211 minSeason 5Ep. 15

B098 憶僧功德,六牙白象捨身命猶發善心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 這頭六牙白象就是我們釋尊的前生,過去修菩薩行時,就常常慈悲護念眾生。獵人為了要拔取象牙,以毒箭射殺象王;象王為了怕象群傷害獵人,還很慈悲地保護他。 我們在受苦的時候,不要只是為現在的痛苦而煩惱,如果不清淨身口意的話,將來可能自己墮三惡道,那就更加痛苦了!另外,我們自己受苦時,有沒有將心比心,其實還有很多眾生也正在受苦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發慈悲心來救拔眾生的痛苦呢? 僧伽猶如大海,有大龍也有魚蝦,有海藻也有珍寶;僧眾雖然有高下、優劣、凡聖的差別;但總合起來,卻成為一有力的僧團,能住持如來的正法。而且我們最初對佛法起信心,也不一定都是由賢聖僧而發心的。另外,佛在律典中,對信眾們開示:即使僧眾有一些不合,我們不要妄自批評,這些僧眾們都是為了佛法而不斷追求的僧寶,我們應該要平等護持。就像說這裡有一條金項鍊,和合在一起很好,不幸斷成兩三截,可是段段都還是金。它不會變成金、銀、銅、鐵、錫而有差別。所以,希望信眾們對僧眾不要隨便批評,能夠平等護持。而我們出家人也應該留意,我們穿的是一件清淨高潔的袈裟,但內心是否不懷好意,必須自己好好反省。我們沾了三寶的光,更應該恭...

Nov 02, 202226 minSeason 5Ep. 14

B097 佛說七女經

這一則故事提到,婆羅門以自己七個美貌的女兒感到自豪。一般人也認為相貌莊嚴、身材好就是端正美好;但佛卻說:「這些女孩不好,都很醜,沒有一點好;唯有眼不貪色,耳不聽惡聲,鼻不貪香氣,口不貪美味、不說他人是非,身不貪細滑,心不存惡念,這才是好;深信因果、相信三寶、身語意清淨才是真正的好。」 又,國王的七個女兒,雖然相貌端正、地位顯貴,但不會仗著自己的華麗美好而驕傲,她們還特地到墳墓那邊去觀看死屍,體悟無常。 回過來想,人生很短,我們是否已經做好妥善的規劃?例如,錢財、資源很有限,我們是否愛惜資源?有沒有隨意浪費?是不是有好好地規劃、管理。同樣地,我們的福德、智慧資糧是不是足夠?如果已經不夠用了,還要再浪費時間彼此勾心鬥角,做些損人而不利己的事嗎? 又如公司製造產品,是不是需要品質管制?以免產生不良品出來;同樣地,我們的情緒、心念是不是也要好好管理?如果沒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念頭,很容易就會生起貪、瞋、癡、慢、疑等煩惱,危害我們的法身慧命。 生命無常,時間真的非常寶貴,希望大家對於自己的修行道業以及世俗的事業都能妥善規劃,並將有限的時間做有效的配置與運用。 Leave a comment a...

Nov 01, 202230 minSeason 5Ep. 13

B096 什麼最快樂

眾生苦很多,雖然科技發展、或者社會福利、慈善救濟等多少可以減輕眾生的苦,但是這些生、老、病、死,病或許可以有醫藥,那生死,你如何去解決呢?還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盛苦。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由於煩惱、造業而感得「五蘊身的苦」;唯有不再來三界輪廻,才是真正的拔苦。 如果想要徹底拔苦,那就要知道苦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會有輪廻之苦?最主要就是思想跟行為。如果沒有正見,任意造作惡業、為所欲為,當然就會來三界輪迴受苦。我們知道了苦的根源,就要對症下藥。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在思想上、行為上、言語上是否都如法、清淨?希望大家都能夠清淨身、口、意,我們自己清淨,也讓眾生清淨,這樣佛土才會清淨,而眾生和合無諍,也才能夠得到究竟的安樂!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31, 202214 minSeason 5Ep. 12

B095 屠夫供佛,善惡不相替代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的人見他人行善積德,自己不但沒有隨喜讚歎,還喜歡誹謗他人。就如故事中的婆羅門不懷好意,找了一位屠夫供養佛,並藉機問難,想讓佛難堪。婆羅門心想:佛接受屠夫供養之後,如果讚歎屠夫有福德的話,我們就可以譏諷佛說:「屠夫殺生無數,為什麼會有福德呢?」反之,如果佛說屠夫殺生是有罪的話,我們就可以問難佛:「屠夫雖然造殺業,但今日供養佛應該得福德啊!難道沒有福德嗎?」 佛的回答出乎這些婆羅門的意料之外,佛說:「造作惡業受罪報,積集善業得福報;罪與福,果報各自成熟,無法互相替代。如種下的種子不同,得到的果實是苦澀或甘甜也隨之有差別。」換言之,屠夫造殺業,會受罪報;但屠夫供養佛,也能得福報;善惡罪福應該分別說。 我們應當留意,雖然同樣做一件事,但內在的發心、身口的行為,一點一滴 微妙的差異,都會感得不同的果報,希望大家都能時常保持正念、正知,謹言慎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

Oct 28, 202212 minSeason 5Ep. 11

B094 貪欲之毒,自害害人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故事中的長者子生性懶惰,沒有一技之長,即使他父親的朋友大力相助,還把女兒嫁給他,對他可說是仁至義盡;但長者子沒有好好珍惜,不知奮發圖強,沒有知恩、報恩,反而把錢花光了,還把大恩人的女兒殺死,自己也同歸於盡,真是可悲!因此,要好好珍惜他人的助緣,並培養獨立作業的能力,具備一技之長;完全靠別人,那是不成的! 佛說:「愚癡的人用貪欲來綑綁自己,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我們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已經離欲了呢?如果貪欲心很重,那就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放縱貪欲而作繭自縛的。 佛又說:「如果一塊充滿愛欲雜染的田地,灑下貪瞋癡的種子,這樣是不會生出福德、道果的。」 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反省自己:我們的心田是不是清淨無染?我們種下去的是貪、瞋、癡的種子,或是戒、定、慧清淨的種子呢?如果心田充滿了愛染,種下去的又是貪、瞋、癡的種子,那麼所得到的一定是生死輪迴的苦果,又如何能期待福德、道果的收成呢?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

Oct 27, 202212 minSeason 5Ep. 10

B093 為鵝身受苦,不犯於禁戒

這一則故事提到:一般人都是愛惜「身命」,但這位比丘更愛惜「慧命」。他悲心深重、持守清淨戒行,為了保護鵝的生命,甚至甘願犧牲自己,忍受種種毒打的痛苦,真是難忍能忍。 此外,如果平常持戒沒遇到什麼考驗,這樣的持戒還不算稀有難得;在遭受種種苦難、面臨生命危險時仍能嚴持淨戒,這才是真正難能可貴! 另外,智者為了護生,犧牲了自己,這樣的犧牲可以獲得很多的功德;而愚者只愛惜自己,可是無論如何愛惜,最後還是要命終,而結果卻一無所得。 另外,這故事還點醒我們,千萬不要任意給人加上罪名,因為如果被世間的火所燒,那灼傷的痛苦只有這一身;但是被愚癡無明火所燒的話,他的痛苦是無量劫的。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26, 202226 minSeason 5Ep. 9

B092 煩惱從心起,以藥塗身有何益

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不要盜用三寶物,古德也說:「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我們要愛惜佛法僧三寶物,就好像愛護我們的眼珠一樣,千萬不要任意毀損,更不能盜為己有。 另外,必須清淨身、口、意;如果做錯事,就要勇敢懺悔。煩惱是從內心而起,心病還需心藥醫,如果只是用藥塗抹身體、修飾外表,那有什麼用呢?必須去除內心深處的病根,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依佛法說,懺悔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作法懺,就是依律制如法地懺悔,而且不要再犯,這是與「戒」相應的懺悔法門。 二、取相懺,就是誠心在佛前懺悔,一直到見佛放光,或是見佛摩頂等瑞相,業障才能消除,這是與「禪定」相應的懺悔。 三、無生懺(或稱為實相懺),就是體悟諸法無生(不生不滅),這是與「智慧」相應的懺悔。如古德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或如《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就是空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就如早晨的霜露,只要太陽一昇起,霜露就不見了;同樣地,罪業就如早晨的霜露,並非永遠存在;只要無漏的智慧一生起,罪業就能消除。 因此,...

Oct 25, 202221 minSeason 5Ep. 8

B091 金錢如毒蛇

這則故事說明:世間的財富是無常的。功德天賜與財富的同時,黑闇女就來銷散財物,你見過有積聚財物而不散失的嗎?沒有!依佛法來說,世間通常是兩面的,有多少福德才能感多少福報,對於財富不必強求;如果散失了,也不必過分懊惱,因為財富遲早總會散失的。希望大家能將這世間的財物轉換為功德的法財,不要讓它無意義地消散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24, 202212 minSeason 5Ep. 7

B090 親近良師益友,能滅諸煩惱(下)

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如果遭受他人打罵、侮辱,要學習忍辱仙人修安忍,不要起瞋恨心,反而要起慈悲、憐愍心,甚至像忍辱仙人那樣,發願將來成佛之後先度化對方。一切眾生有生就必有死,又何必要你出手傷害?如果起瞋恨心想要報復,就好像燃燒自己的指頭想要去燒傷他人,能不能傷害他人還不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還沒傷害他人之前,自己已經先燒傷了;不但現在造成很大的痛苦,來生還會遭受更大的苦報。 修行主要是在「護心」,而不是在「護身」。我們的身體充滿不淨,只是個裝滿煩惱的容器而已,即使我們再怎麼保護我們的身體,還是免不了會衰老、生病、死亡的。我們的色身就像是一面鼓,只要有鼓,就有人想要去打鼓;同樣地,只要有色身,就免不了受到他人的打罵、毀謗及生老病死等苦。因此,一切苦的根源,其實是我們的五蘊身。如果想要避免生老病死及他人打罵、毀謗等痛苦,其實應該要滅除瞋恨心等煩惱,不要再來生死輪迴,這才是究竟解脫之道! 世間最大的怨敵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瞋心等煩惱。 世間的怨敵,讓我們受到毀謗、侮辱,遭受種種委曲,或是遭受毆打、殺害,頂多只是傷害我們臭穢的色身,不會傷害我們的法身(這臭穢的色身本來早晚就該捨棄的);但如果起...

Oct 21, 202227 minSeason 5Ep. 6

B088 智者勤攝心,臨終不散亂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 我們是否有把握今生就能得到解脫?或確信命終之後一定能往生善道或往生佛國? 這故事提到,如果發心純正,就如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如果存心不正,就會走入曲折危險的小徑,而且在這危險的道路上車軸折斷了,就會感到憂愁、恐懼。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19, 202213 minSeason 5Ep. 4

B087 福慧雙修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 這位聰明的農夫看到一位相貌端正、穿著華麗衣服的人,他不是忌妒,也不是只有羨慕,他反省自己:為什麼我出身貧窮、卑賤,不受人恭敬?有可能過去沒有做善事,或者過去世太高慢、輕視他人,因此今生得到卑賤的果報。這些都是因為自己過去沒有好好累積福德資糧的緣故,不能埋怨他人。 他又體會到惡心才是自己的仇敵,仇敵不是他人,是惡心。自己起的惡念才是自己的仇敵,是導致自己貧困、卑賤的主因。當造作惡業時,所有的善行都無法生起;因此必須要調伏惡念,才能發起善行,所修的善行也才能夠穩固、增長。 這位農夫一開始是希望好好修福德善行,以便未來的福報能超過他人,這樣的發心多少帶有好勝的心態;不過,他又進一步思惟:即使得到再多的榮華富貴、再莊嚴的相貌,終究逃不過無常、衰老、敗壞,仍舊在三界裡生死輪迴;必須進一步修智慧聖道, 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

Oct 18, 202210 minSeason 5Ep. 3

B086 臥棘刺者苦止一世,貪瞋刺苦及無量身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一個外道修苦行,看到有人來時就臥在荊棘上,等到人離開以後又站起來休息。他這樣修苦行只是裝模作樣,這種情形被一位居士看穿了。外道一怒之下,奮力往荊棘上躺下去,結果身體只是更加疼痛。 這位居士很有智慧,對他說:「躺臥在荊棘上,這還只是小刺;起瞋恨的刺,那才是銳利的大刺。被外在的小刺所傷,只是皮肉之苦,傷口很容易癒合,所受的苦最多也只是一輩子而已;但是被內在貪瞋的大刺所傷,則是深入心中,想要把這個大刺拔出來,談何容易啊!所帶來的苦也不只是這輩子,而是無量世、多生多劫。 如果想要得到樂的果,應該種下樂的因。而樂的因,並不是修苦行喔。想要得到好的結果,必須要種下善的種子。善的種子是什麼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我們身、口的行為,都是由心所造作;如果不努力淨化內心,卻只是折磨外在的身體,修無意義的苦行,這是無法得解脫的。 如果你以為這樣修苦行就能夠解脫、成道的話,那麼,地獄的眾生受盡無量的痛苦, 也應該得道囉!因為地獄眾生受的苦比你還多啊!他們是不是更應該得道呢?」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平常大家相處在一起,難免在言語上、行為上會有些摩擦,這還只是小刺;但如果產生...

Oct 17, 202217 minSeason 5Ep. 2

B085 慳貪長者行五大施

這故事提示了幾個重點: 佛陀讚歎「持五戒是五大施」,為什麼呢?例如持不殺生戒,不是說今天不殺,或明天不殺,他是從此以後永遠不殺。也不只是說,我不殺某甲或某乙,而是從此以後都不會去傷害一切眾生。像這樣子能夠在量上對一切眾生,在時間上是從此以後永遠、永遠,讓一切眾生的生命得到保障,沒有威脅、恐懼的感覺。不偷盜也是如此,對一切眾生的資財,給與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像這種讓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對你感到怖畏,這種克制自己的私欲,處處為他人設想的心態來持戒,就是五種大布施。 我們持戒,也不要以為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總是礙手礙腳的,不要這樣想。如果我們能動個念頭,由於我持戒,可以讓一切眾生得安穩,不會有任何的怖畏,這樣子處處為眾生著想,可以長養慈悲心;同樣地,福德也可以更加地增上。 另外,有的人做善事經常猶豫不決,這應該如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所說「未生善令速生,如鑽木取火」1,我們鑽木取火要一鼓作氣啊;同樣地,要斷惡,也要當機立斷,不要藕斷絲連,因為「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另外還提到見道的人(已經斷了見惑的人),即使魔化成佛身,說:「我以前都是騙你的,苦集滅道這些都是邪說。」見道的人,他...

Oct 14, 202223 minSeason 5Ep. 1

B084 瞋恚辱罵人,如逆風擲沙土

一般人喜歡爭高低,但是《大智度論》說:「勝者墮憍坑,負者墮憂獄;是故有智者,不隨此二法。」意思是說:勝利的人雖然勝利了,但是墮入憍慢的坑洞內,而失敗的人則墮入憂愁的牢獄中;無論是贏或輸,都會墮入煩惱之中,因此有智慧的人不隨順此二法,不會與人爭辯輸或是贏。一般人喜歡爭強鬥勝,但是其實人上有人、天上有天,一山還比一山高。不一定每次都會得勝,即使得勝也不是永久,更不值得憍慢。辱罵別人,別人安忍並沒有損傷,反而自己因為造了口業,而先遭受了惡報。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13, 20226 minSeason 4Ep. 23

B083 善於調伏瞋心,才是善調御師

這經文裡面提到,你送給別人的東西,別人沒有接受,東西當然是還回到自己。同樣地,在西洋他們比較崇拜英雄;但是印度,他們崇拜聖雄。英雄與聖雄差別在哪裡呢?英雄他是征服別人;但是聖雄他是調伏自己,特別是調伏自己的貪、瞋、癡煩惱。佛說真正善於駕御的人,不是拿著繮繩的那個人,而是能夠控制自己身心、降伏身心,才 善的駕御者。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12, 20227 minSeason 4Ep. 22

B082 《龍樹菩薩傳》

這個《龍樹菩薩傳》是鳩摩羅什法師從他的師長那邊聽聞而傳述出來,由弟子所筆錄。導師說雖然裡面有一些神奇,但是離龍樹當時的年代最近,龍樹的生平還比較真實。我們可以知道龍樹菩薩非常聰明,好在最後出家了,造了《中論》、《大智度論》,我們 現在才可以看得到。龍樹菩薩學了隱身術之後去淫亂後宮,差一點就喪了命,最後體悟到「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這貪欲是一切苦的根本,是所有禍亂的根源,敗壞道德、危害身命,都是由貪欲而起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11, 202223 minSeason 4Ep. 21

B081 佛陀巧度情迷意亂之年少比丘

這個故事勉勵我們,貪欲會讓我們一步一步地走向惡道去,我們要隨時密護根門,守護自己清淨的心。如果放逸的話,隨時都會有墮惡道的危險。被貪所迷,有時候自己都六神無主了,沒辦法克制。所以,我們平時要養成好的習慣,密護根門;除了「戒律儀」以外,應該要留意「根律儀」。 在佛法有說三增上學,有戒增上學、定增上學、還有慧增上學。為什麼稱為增上呢?就是我們持的戒,要更能夠增上達到定。如果只有持定,而一直停在定當中,貪著定樂,這個還不夠,必須依止這個定更增上,能夠引發無漏的智慧,這個才稱為定增上學。慧增上學,是我們有這個智慧,這個智慧當然包括共相的智慧,還有別相的智慧。共相的智慧,例如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通一切相的。別相的智慧,就是各別知道地、水、火、風,它是堅硬的、溼的、熱的、動的。但是,只知道別相的智慧,還不足以斷煩惱、得解脫。依佛說,我們的智慧是要通達諸法共相,而最重要的共相就是諸行無常,一切法都是無常;諸行的「行」就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法」就包括有為法、無為法。涅槃寂靜的「涅槃」就是無為法。這些是主要的共相。我們通達這樣的共相,由智慧能夠更進一步得到...

Oct 10, 202211 minSeason 4Ep. 21

B080 妻妾四人喻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太看重自己的身體、錢財,有時卻忽略了對親人、朋友的關懷?而對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好好地守護、關照?如果我們好好地守護心念,讓它變得很乾淨,那麼它所造的善業、福德、智慧也會跟著我們一起走;反之,如果我們任意放縱自己的心念,那麼它就是醜陋的,要走時,它所造的種種惡業也就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一起走了!我們對於親人、師友平時也要多關懷,而且把這個慈悲心擴及一切眾生。至於錢財也不是都不要,我們是希望把世俗的錢財轉化為功德的法財;而身體,不是要利用它來吃喝玩樂、為非作歹,而是利用色身來行功立德,多做利益眾生之事。 希望大家不要錯用功夫,好好地關照自己的心,時時保持正念、正知。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07, 202216 minSeason 4Ep. 19

B079 非以怨心能息怨憎,唯以忍辱然後乃滅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佛說:以怨不能止怨,唯有以忍方能止怨。如果以瞋報瞋,就像是用乾柴投入大火中,火勢必越燒越猛烈。 慈悲與智慧是消除瞋恚煩惱的妙藥,如果以慈悲與智慧作為出入口的關卡,則怨敵、煩惱都進不了門。 一般人受到侵害,可能怒火中燒,而釋迦菩薩過去世投生為毒龍,雖然被獵人剝皮,全身痛苦難耐,可是毒龍不但沒有起瞋念傷害他們,還發願說:「這些獵人剝我的皮,是為了貪求國王賞賜的珍寶、錢財,希望我將來能常給他們無量的法財。」 另外,還有許多小蟲聚集而來吃龍的肉,毒龍怕傷害了牠們,不敢翻轉身體,還發願說:「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意思就是說,我為了成就佛道,現在我以身上的肉布施給這些小蟲,讓牠們滋養色身;將來我成佛之後,會以上妙的佛法布施給牠們(法布施),讓牠們長養清淨的心,並成就法身,獲得究竟解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

Oct 06, 202225 minSeason 4Ep. 18

B078 欺僧惡口,墮屎尿池中蟲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警惕: 僧眾將信眾供養的珍寶委託執事僧保管,可是執事僧卻起了一念貪心,想佔為己有,這是「貪」。執事僧不聽僧眾的勸告,起瞋恨心辱罵了僧眾,這是「瞋」。執事僧沒有遵從佛的教誡,不明白因果業報的可怕,這是「癡」。 由於這位執事僧生起了「貪瞋癡」三毒,侵佔三寶物又辱罵僧眾:「你們這一群吃屎的東西!」結果,自己命終之後墮入地獄,之後又投生到屎尿池中自己天天吃屎尿;也因此成為佛陀教化弟子的活教材。 這裡牽連到戒律的問題,《五分律》說,如果有人寄放錢財或物品在我們這裡,如果我們起了偷盜的心不想歸還;當物主來要,我們還是不給、推託。最後當物主一起捨心,說:「這東西我不要了!」這時,我們就犯了偷盜罪。因此,如果有人寄放東西在我們這裡,或是我們到圖書館借書也好,請記得一定要歸還! 另外,依戒律來說,如果盜取一個人的物品,就針對這個人來結罪;如果盜取十方僧物的話,就對著十方僧眾一一結罪。因為很多三寶物是所有的僧眾都有一份的,如果這樣子盜取僧物的話,那就對十方僧眾一一來結罪,這罪報是很重的,我們要特別小心! 盜取三寶物的罪很重;反之,如果能以清淨心、恭敬心來供養三寶的話,福德也...

Oct 05, 202213 minSeason 4Ep. 17

B077 佛是大醫王,遺法度眾生

這一則故事有幾點值得我們反省: 這國王體悟到蜜蜂「採得百花成蜜後,一生辛苦為誰忙?」而人的一生也是一樣,辛辛苦苦地累積財寶,最後自己卻什麼也帶不走。我們反省自己,我們能帶走什麼呢?是不是也要多用心好好地積集福德、智慧資糧呢? 另外,小偷盜取了寶珠,大臣們都很憤怒,建議國王將他處死。但國王對大臣說:「就像有人跌倒,我們應當要把他扶起來才對啊!」所以,國王由於蒙受佛的遺教,對小偷生起憐愍心並赦免了他。 這時,小偷當然非常感謝國王,讓他能夠免於一死;但是他更感謝誰呢?感謝釋尊啊!雖然釋尊圓寂了,但是釋尊遺留下來的法還能夠教化國王,也展轉教化了他。他想:「萬一遇到了這位大王沒有受過佛法的熏陶,那麼我的下場只有死路一條!好在這位國王蒙受佛法的滋潤,他不但沒有怪罪我,還賜給我財寶,讓我懺悔、修福,還希望我減輕罪業,避免將來受大苦報。」我們想想:一位醫生,他在世時可以醫治很多病人,但是一旦醫生過世以後,他還能醫治病人嗎?不行!但佛不一樣,佛是大醫王,即使佛圓寂了,而遺留下來的法還能夠繼續教化眾生,佛真是救度眾生的聖者,真是可以稱為「大醫王」! 我們想想:世界是這麼地紛亂,一般凡夫心中充滿了貪瞋癡,彼...

Oct 04, 202216 minSeason 4Ep. 16

B076 積珍寶如山,不如得見道

這一則故事中的國王,心量很大,福德也很多;而佛陀更有智慧,能善巧地度化國王。即使擁有的財富珍寶遍滿全世界,但終究不免一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一般人總是希望擁有更多的財富,追求更高的幸福。 其實,世間萬物都是生滅無常的,倒不如多累積福德、智慧,以作為解脫、成佛的資糧。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ct 03, 202211 minSeason 4Ep. 15

B075 《貧窮老公經》

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應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不要隨意惱亂眾生。如果惱亂眾生,他的果報就會如影隨形,如響之應聲。你走到那裡,這影子一定就跟到那裡,不會落後一大截的,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身口意要特別小心。 而這位老公公為了見佛,拄著柺杖,一步一步辛苦地走,走了十年才見到佛,而且還被擋在門外,差一點就見不到佛了;還好佛慈悲恩准,才能讓他見佛一面。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有幸能夠聽聞佛法,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精進修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30, 202216 minSeason 4Ep. 14

B074 盜香賊

這則故事提醒我們要守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大智度論》說「以著香故,諸結使臥者皆起」,意思就是說,不要以為只是多貪聞一下香味沒有關係,必須知道:由於鼻根(六根裡面的鼻根)沒有好好守住,一旦門戶洞開,其他的五根(眼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無法守得住,所有潛在的煩惱,也很容易跟著起現行。 另外,故事中的那位比丘覺得天神說的偈頌很好,希望每天都能再為他宣說。天神回答得很妙:「我又不是你花錢買來的奴隸,也不是別人把我送給你當作傭人,為什麼要我時常提醒你呢?」同樣地,如果有人勸告我們,自己就應該要牢記在心,好好改過,不要別人再三叮嚀、提醒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29, 202211 minSeason 4Ep. 13

B073 降龍比丘之因緣(之二)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因果業報歷歷不爽。要留意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逞一時之快而起瞋恨心、罵人、惱害眾生。只要造了惡因,一旦因緣成熟,就會感得苦果。 善來過去世是一位長者,因為阻止獨覺進入他的花園,罵獨覺是「惡來」,結果自己本來名叫「善來」,卻被改稱做「惡來」。他因為把獨覺推到糞堆裡,叫獨覺去跟乞丐作朋友,結果惡報卻落在自己身上,經常淪為乞丐,還被乞丐同伴們抬起來丟到糞堆裡。 不過,由於過去世他真誠地向獨覺懺悔,並誠心誠意地供養過獨覺;還發過強烈的願力,希望將來能遇到最好的老師,願意接受教誨,絕不懈怠;他自己也曾經在佛前修過十遍處的青遍處觀,所以今生能有機緣遇到佛陀。 雖然善來一生坎坷,出生後家財消耗散盡,父母雙亡,走投無路淪為乞丐,還被社會裡最卑賤的乞丐們欺負、唾棄;但是當他遇見世尊時,立刻把握難得的機緣,精進修行,一飛沖天,成為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那份決心與堅定的毅力,令人讚歎! 現在我們有機緣聽聞佛法,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把握,我們一起共勉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

Sep 28, 202221 minSeason 4Ep. 12

B072 降龍比丘之因緣(之一)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27, 202229 minSeason 4Ep. 11

B071 佛以譬喻教誡羅雲莫妄語

大家希望自己因為妄語而善友遠離,說話沒人相信,且常遭受毀謗或墮惡道嗎?如果不想受此罪報的話,千萬不要說妄語,不要說沒有利益的話。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26, 202216 minSeason 4Ep. 10

B070 天下之苦莫過有身,欲離世苦當求寂滅

若要解除痛苦,必須斷除煩惱,不要貪著五蘊的苦報身才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23, 202213 minSeason 4Ep. 9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