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經主要提到,說話時應該注意五個要點: 一、所說的內容要合乎事實真相,不要歪曲事實; 二、說話的時機要恰當,不要在不恰當的時機談話; 三、談到他人的過失時,是希望他能改過向善,其目的是為了利益他人,而不是為了讓他惡名昭彰; 四、說話時的態度要柔軟,不要粗暴; 五、內心要慈悲,不要起瞋恨心。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26, 2023•31 min•Season 8Ep. 8
這則故事提到,有一位比丘健康的時候都不去看望、照顧他人,後來他自己生了重病,都沒有人來照顧他。 佛陀很慈悲,親自去看望這位生病比丘,並為他清潔身體,開示佛法。 我們學佛應該互相幫助,即使是出家人,沒有親兄弟,但是應該記得「視世尊為父、視經法為母,視同學為兄弟」;《大智度論》也說「 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 」。「 佛如醫王 」,我們要尊敬世尊如醫王;「 法如良藥 」,不是開個藥單就病好了,要如法地服藥;「 僧如瞻病人 」,大家同修道友,就好像護理師或者護士,如瞻病人。這些都值得我們反省,並依教奉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25, 2023•12 min•Season 8Ep. 7
這則故事提到過去波羅㮈國不好的習俗,每當父親到六十歲時,子女們就給他一條毛毯,讓他站在門口看守門戶。 天下慈母心,無論子女對母親是否孝順,但母親總是慈祥地護念著自己的兒女。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24, 2023•6 min•Season 8Ep. 6
佛典中說大迦葉是苦行第一,經常到貧窮的巷弄托鉢乞食,一方面是自己少欲知足,另一方面是憐愍貧窮的人,希望給他們多種點福田。 佛雖然福德、智慧已經圓滿,仍時時行福業;帝釋天已是殊勝的天人,也是不斷地修福德;更何況我們一般人,福德、智慧都尚未圓滿,又怎能不積極修福德、智慧呢?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23, 2023•14 min•Season 8Ep. 5
這一則故事提到,印度有裸形外道,有一位年少比丘譏笑他們不穿衣服,不知慚愧。 這時,裸形婆羅門中有人大略懂得一點佛法,便對這位年少比丘說:「你以為穿著出家僧服就表示有慚愧心嗎?難道剃光頭出了家就一定能斷煩惱嗎?如果還不能斷盡煩惱,將來還不是光著身子出生在人間,甚至還會投生到畜生道中?(除了寵物,一般的畜生有穿衣服的嗎?沒有啊!)自己的心中還會起貪、瞋、癡、慢、疑等不善的念頭,難道不應該感到慚愧嗎?即使煩惱沒有現行,但若沒有斷盡的話,就像以灰燼覆蓋火苗一樣,一旦因緣會合時,三毒火還是會死灰復燃的。因此,應該警惕自己,不要隨意嘲笑他人。」 希望大家都能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20, 2023•6 min•Season 8Ep. 4
人一生當中花了很多的心思辛辛苦苦累積了很多錢財,可是一旦命終之後,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即使很捨不得這些財物,但這些財物卻一定會離我們而去。如果在世時,能起善心施捨,就能把一般的財物轉化為功德法財;而有的人慳貪、不布施,命終時一切財物還是必須捨離,然而這時卻得不到布施的果報,因為這個人沒有發起布施的心,所以一無所得。 因此,經中說「布施是行走的寶藏」,發善心布施,轉化為功德法財,這樣的功德法財不需要用車馬裝載,也不需要侍衛守護,而且這些功德寶藏會隨時跟隨著我們,甚至跟隨我們到後世去;因此說:「布施是行走的寶藏,也是通往後世福樂的橋梁。」 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還能自由支配財物時,多發心供養三寶、利益眾生,不要慳貪、吝惜,否則等到一切財物離我們而去時卻後悔一無所獲。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9, 2023•14 min•Season 8Ep. 3
或許有人覺得自己很快樂啊,不覺得人生是苦,不過他的快樂可能只是在衣、食、玩樂等欲界的五欲之樂而已。這樣的五欲樂,在聖者看來,就如蒼蠅住在糞便中自以為清淨一樣,而其實是不淨的。一般人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追求五欲上,但這些欲樂最後還是要歸於無常滅壞。 或許有人覺得自己衣食不缺,在生活上也沒什麼經濟壓力,但終究還是離不開老、病、死、求不得、五蘊盛苦等。而且,即使今生不覺得苦,但說不定下一生可能還會墮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遭受飢餓、被人宰殺、凌虐、刑罰等痛苦。 因此,佛陀勸我們要「發心、修行、證果」,得解脫樂或無上菩提才是究竟的。若是求解脫道的話,那就要發出離心,修戒、定、慧三增上學,體悟無我,證得涅槃果。 總之,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有苦;一切苦的根源在於「愚癡無明」,希望大家能深刻體會,能夠有智慧證得解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8, 2023•9 min•Season 8Ep. 2
佛典說:要能夠有收成,那必須主因跟助緣都要具足。主因就是種下種子,例如我們要種稻,種子要種下去;助緣呢?要努力地除草、施肥,還要努力地耕作,最後還要收割啊!不是說放著那邊讓它長一長,自己就有飯吃啦!還是要努力地收割。因此,要有主因、要有助緣,那麼天神只不過是一個助緣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下種去精進修學才成。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7, 2023•8 min•Season 8Ep. 1
一個人的錢財雖然很多,但如果慳貪,不能用來行善布施,最後終歸無常生滅,死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另外,相貌是莊嚴或醜陋,不在色身的保養,而是重在身、口、意是清淨或染污。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6, 2023•12 min•Season 7Ep. 24
這一則故事提到:從前有一位國王,想要挑選一位能幹的大臣。國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人,不過想要考驗他是不是有真才實學;於是命令他捧著一個裝滿油的鉢,要他走到離城二十里外的林園。如果途中不掉落一滴油,大家就要尊敬他如同尊敬國王一般;但只要掉落一滴油,便馬上要把他的頭砍下來。 如這位大臣小心翼翼地捧著油鉢,只要一滴油掉落地上,性命就不保;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是一樣,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放逸,否則慧命就無法延續下去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3, 2023•30 min•Season 7Ep. 23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2, 2023•12 min•Season 7Ep. 22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見到美色而把自己困在其中,就好像蠶吐絲作繭自縛一樣。 如果想要捨棄歡喜或憤怒,應當要除去邪念及色法,兩個一併捨離;例如燒得很熱而熔化的金子,雖然金子很貴重、很美好,但如果貪著金子就會燒身;如果不想燒身,不能只是把火去除卻留下金子,必須金和火全部去除才可以。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1, 2023•9 min•Season 7Ep. 21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智慧雖然從多聞而生,但除了多聞之外,還要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才可以。如《出曜經》說:「 雖復多誦包識眾經,不順其法如其教誡,違法自用者於法有損,不名多聞。 」(大正4,643c15-17)意思是說:即使讀誦眾多經典,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違背佛法、剛愎自用的話,就不能稱為多聞。 希望大家多多聽聞正法,並好好消化、吸收,成為資長法身慧命的養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10, 2023•15 min•Season 7Ep. 20
這個故事是說明舍利弗雖然是大阿羅漢,但瞋的習氣還在。所謂「習氣」,就是習以成性的餘習;就如一罐醬油瓶,醬油已經全部倒出,並清洗乾淨了,可是還有醬油的氣味存在。這醬油的氣味就是在比喻習氣。 阿羅漢還有習氣尚未斷盡,並不是大乘為了貶低二乘才有的說法。各位請注意!這一則故事,舍利弗黑蛇本生的故事,在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及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都有提到,可見是聲聞部派共同的傳說。換句話說,聲聞部派他們也承認:阿羅漢雖然煩惱斷盡了,但仍有習氣殘留,唯有佛陀才能夠斷盡一切的習氣。 佛教中所說的「戒」,有「尸羅」、「律儀」等各種不同的異名。其中的「尸羅」,原來是「習慣」的意思。如反覆不斷地造作,就會「習以成性」。而習慣,有好的習慣及不好的習慣,如果不斷地行善,成為善的習性,而產生一種止惡向善的潛在力量,這就稱為「尸羅」,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戒」;反之,如果是不好的心念或行為,不斷重複地造作,就成為惡的習性。這種惡習,對凡夫來說,就成為粗重的煩惱;對阿羅漢來講,就會成為不好的習氣。希望大家都能養成好的習慣性,成就清淨的尸羅,並隨時去除不好的習性。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
Jan 09, 2023•12 min•Season 7Ep. 19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善知識非常重要!所謂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的意思。 善知識有多種,各自有各自的專業,例如醫師、還有各各專業的老師、還有宗教師等。希望大家能與各類的善知識廣結善緣,特別是宗教師,這一類的善知識不可少。 另外,這則故事還提示我們,要「釜底抽薪」1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依佛法來說,不想受苦報、惡報,最直接的方式是「不要造惡業」,而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要「斷盡煩惱」。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06, 2023•10 min•Season 7Ep. 18
這一則故事提到,哥哥貪戀弟弟的妻子,想要永遠佔為己有,竟然派人把出家的弟弟殺死了。世間人為了欲貪,親人反目成仇,甚至骨肉相殘的事時有耳聞,因此佛教導我們要遠離貪欲。 畜生只知道貪圖五欲,不知道要修善法;而有智慧的人瞭解這一點,就應當要遠離 五欲,精進修學善法。畢竟人與畜生是不一樣的,不是只有貪圖五欲,應該要修善法才對。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05, 2023•17 min•Season 7Ep. 17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04, 2023•25 min•Season 7Ep. 16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有些人喜歡求平安符或吊飾,掛在手上或是胸前,希望保佑平安、吉祥;有的廟會甚至會殺豬宰羊,求長壽延年。但是依佛法來說,造善業,累積福德才能成為吉祥;如果造惡業,那一定會受苦果,只是時間來得快或慢而已,那怎麼會平安吉祥呢? 有人求平安符吊掛在車上,希望行車平安,這雖然可以得到一些安慰,但有了這些吊飾是不是一定能保證平安無事呢?那不一定啊!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技術又不好,酒後開車橫衝直撞,平安符吊得再多也不一定有用啊! 如果是善業,就會感得善果,本身就可以平安、吉祥;如果造了很多惡業,佛可以幫你承擔惡業讓你不要受惡的果報嗎?不行啊!如果造了惡業,佛都無法幫助我們,那麼這些外在的吊飾還能幫助我們嗎? 因此,吉祥或不吉祥,不是靠外在的物品,主要還是要依自己的善惡業來決定。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03, 2023•14 min•Season 7Ep. 15
這一則故事提到,波斯匿王的大象聽到善和比丘誦經的聲音,竟然停下腳步注意傾聽而不肯前進。波斯匿王心想,這位法師聲音這麼和雅美妙,就想以上好的布料親自供養。沒想到一看到善和比丘面貌醜陋,立刻生起輕慢心,丟下衣物很失望地走開了。其實,「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不要任意以相貌來衡量他人。《金剛經》也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果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如來,或想從佛的美妙梵音中求如來,這樣會走入邪道,是無法正見如來的。 希望大家不要以貌取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夠起隨喜心,不要隨便抱怨,因果歷歷不爽。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n 02, 2023•24 min•Season 7Ep. 14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反省。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佛教也有佛教的戒律。我們不要因為生活困頓就去造作非法的行為,應該反省自己,是我過去沒有種下好的福德,所以今生才無法得到好的福報。 造作非法的行為之前,應想到自己的家規及法律的制裁,更應想到佛陀的教誡,我們是佛弟子,應該要安貧樂道,不要因為自己不如法的行為而使佛教蒙羞。 宰相的兒子到王宮去偷竊,後來及時醒悟,丟棄了所有偷來的東西,空手離開。 我們如有不清淨的念頭,也應該及時反省,如果第一個念頭錯了,第二個念頭千萬不要再錯下去,應當以「不二過」來警惕自己。如果能讓第二個念頭轉邪歸正的話,就不會有第三個惡念產生,更不會有顯現於身、口的惡行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30, 2022•9 min•Season 7Ep. 13
這個故事提示我們,佛出世很難得,聽聞佛法不容易,應該把握機緣好好精進,不要懈怠、昏沈睡眠。 能遇到佛陀出世,非常難得,不要誤以為佛法經常在世,慢慢來沒有關係,其實不是這樣。我們有緣能夠遇到佛法,就應該好好地精進修持,不要再貪睡了!」 佛法的奧妙在智慧,而不是在色身。我們想要見佛,不是只有用肉眼見到佛的色身,應該要用智慧見到佛的法身,這樣才是真正「 見法即見佛 」。 我們在學校上課時,如果對課程不感興趣,經常一開始上課就打瞌睡;下課鈴一響,精神又來了。有的人則是誦經的時候打瞌睡,有的人是一打坐瞌睡蟲就來了。如果是做喜歡的事,即使三天三夜不睡覺,他也不感到疲倦。所以,除了珍惜「 人身難得、佛 難聞 」之外,培養法喜非常重要,有法喜就不會疲倦,這樣子才能夠持久精進。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9, 2022•12 min•Season 7Ep. 12
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反省: 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常常聽到別人勸我們:「放下!放下!」或許我們暫時放下了,但隔了不久,卻又提了起來。或許這件事情是放下了,但遇到其他的事卻又放不下。就這樣,放下一個又提起一個,始終沒有真正放下。佛說「放下」的意思,是希望我們放下對外境的執著,也要放下內心的牽掛,永遠寂靜安詳,不再起惑造業,那才是佛的本意。 另外,如這位黑氏梵志具有四禪、五神通,又沒有什麼過失,以為可以超越梵天,沒想到閻羅王卻對他說,他將會墮入地獄!原來臨命終時會有逆境現前,是否能安然度過,這才是真正的大考驗。所以,我們不要太過自信,自以為修行已經足夠了,也沒有什麼大過失,可以自在往生善處。但最後會遇到什麼考驗還不知道呢?所以,還是要戰戰兢兢,隨時提醒自己:精進、不要放逸。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8, 2022•15 min•Season 7Ep. 11
這一則故事提到獼猴不斷地對水牛叫罵、丟石塊,對梵志一行人也是一樣,結果惹禍上身,一命嗚呼。水牛雖然有能力報復,卻顯示畏懼的樣子,不願挑釁獼猴,沒有一頭牛對獼猴報復,顯示水牛王帶領有方,更顯示牛群的偉大。 《大智度論》說:「菩薩不要說惡口,也不要說無益語。」菩薩不會說一些沒有利益眾生的話,只會說對眾生有利益的話。如果別人有過失,我們想要利益他人、勸他改過向善的話,應具備五種條件。 另外,如何才能不說無益語呢?《大智度論》提出了四種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參考。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7, 2022•12 min•Season 7Ep. 10
這故事提到愚路生性愚鈍,雖然很多人教導他,可是他總是學不會。後來世尊慈悲,親自要教導他。 如果我們自認為很聰明,或許就成了真正的愚癡人了。反之,就像愚路一樣,不論多麼愚蠢、遲鈍,只要肯精進、肯用心,又能遇到善知識,一樣可以證得聖果。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6, 2022•35 min•Season 7Ep. 9
依佛法來說,神通一定要依於禪定才能引發;如果沒有禪定,有一些特殊的現象,只能稱為神秘現象,不足以稱為神通,還沒有達到神通的標準。而且如果退失了禪定,神通也會跟著退失。 得禪定的外道也可能會有神通,因此神通是佛教與外道所共有;佛教重視的是正見,特別是無我的智慧,這才是不共外道的特色。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3, 2022•8 min•Season 7Ep. 8
這一則故事提到,一群牧牛人為了要考驗世尊是不是一切智人,故意請問世尊,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牛群繁衍興旺?結果世尊一連說了十一種方法,讓這群牧牛人大為讚賞。可是重點不是在教人家怎麼牧牛、放牛,世尊說的牧牛十一法,其實也是在勉勵修行人,應該利用十一法讓道業增上、成就解脫果。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2, 2022•17 min•Season 7Ep. 7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一個人見到了佛,卻沒有把握時機請教佛法,只是請問佛要去哪裡,希望將來有機緣再聽聞佛陀開示。後來,當他想去見佛時卻在半路死了。 佛教講因緣,人與人的因緣有深、有淺,有善緣、也有惡緣。有時候善的因緣當下沒把握,一閃就過了,再也不來了;可是惡的因緣,我們想要甩開,卻永遠纏繞著我們。 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時光易度,道業難成。希望大家都能與佛法結下甚深清淨的因緣,清淨身口意,勤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1, 2022•6 min•Season 7Ep. 6
人生無常,有聚合就有離散,我們死了之後,所有的親朋好友最後都會離散,也是如此。只有佛菩提才是真正的歸依處。 希望大家都能體會無常,遵循佛陀的開示,好好依法而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20, 2022•13 min•Season 7Ep. 5
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說話要非常謹慎,千萬不要口出惡言。 過去修禪定的比丘因為整晚聽到比丘誦經的聲音而無法入定,於是起了瞋恨心,責備誦經比丘整晚都在叫叫叫,聲音像蝦蟆一樣。其實誦經比丘也夠精進了,整個晚上都在誦經。由於修禪定的比丘造了這樣的口業,所以五百生中經常感得蝦蟆的業報身。不過,由於今世對佛起清淨心,而且牧牛人撐著的木杖壓在牠的背上,蝦蟆還能忍痛,護持牧牛人聽法,由於這樣的善因緣而生天,之後下來人間聽佛說法而證得初果。 希望大家能多護持他人聽聞佛法,不要口出惡言。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19, 2022•29 min•Season 7Ep. 4
這一則故事提到有一位老翁很喜歡喝酒,聽說佛常勸人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不想去見佛。有人不想做某些事時,常常會編織許多理由來推託。 後來,老翁酒醉之後跌了一跤,全身酸痛,才驚覺業報怎麼來得這麼快,而發心想要去見佛。 發心想要見佛、聞法需要很大的決心;如果我們發心追求真理、向解脫道邁進的話,那就很有力量,就如身上已經具備有五百頭白象的力量一樣。 而長久以來累積的罪業如五百車的木柴,只要一點點的小火很快就能燒完;同樣地,「 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 」——千年的暗室,只要一盞燈就能照亮;萬年來的愚癡,只要一有了智慧就能把愚癡滅除。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ec 16, 2022•8 min•Season 7E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