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世界」是什么? 简单来说,这是苏联解体三十年来,俄罗斯对自我的重新定位与理解,是对「俄罗斯是谁」的一次最响亮的回答。 这个笼统、宽泛、甚至带着旧日味道的话语是否足以形成一个新的共识,本期节目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和我们一起谈谈「俄罗斯世界」何为? 特别提示:本期节目录制于3月1日。 - 主播 - 海博 - 嘉宾 - 张昕,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 你会听到 - 01:15 俄语世界的三个重要政治文本对比 04:40 何为「俄罗斯世界」 13:45 从「再见帝国」到「帝国反击」 20:01 俄罗斯与土耳其对历史资源的调用 23:48 地理学家与历史学家 33:20 从寡头到国家公司 47:29 俄罗斯社会的「四个俄罗斯」 54:10 「帝国谋士」苏尔科夫今何在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高海博 声音设计:马若晨 封面设计:Jessi 节目运营:小米粒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 @JustPod @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Jus...
Mar 25, 2022•1 hr 9 min•Ep. 61
【主播】:海博 【嘉宾】: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出版《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本期内容是一期补录内容,可以说是和朱涛老师对谈梁思成的番外篇。欢迎收听。
Dec 22, 2021•42 min•Ep. 62
【主播】:海博 【嘉宾】:蔡伟杰,深圳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博士 【你会听到】: 03:25 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的发展背景 06:11 美国区域研究的兴起与二战息息相关 10:22 传统「汉学」研究与区域研究的不同 22:18 拉铁摩尔从「顾问」到出走美国 23:04 美国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登上历史舞台 29:55 黄仁宇因区域研究经费削减被裁员 33:03 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范式 39:30 费氏学生柯文对于「冲击回应」的反叛 49:07 「新清史」与「华南学派」基于的两种问题意识 54:59 反欧洲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加州学派 68:01 项飙主持,欧立德与刘小萌的对话 72:21 海上新清史,清朝的海洋性 【音乐】 片头: The Ecstasy of Gold by 马友友 & Ennio Morricone 【特别提示】 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Dec 09, 2021•1 hr 19 min•Ep. 63
【主播】:海博 【嘉宾】: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出版《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特别介绍】:「中间城市」是「中间地带」新开的细分系列节目,将主要关注城市规划史、城市建筑史。当我们了解城市建筑的历史,知道每一条街道的脉络,也许会容易感受我们生活的城市。 【你会听到】 02:20 大学时代,朱涛对梁思成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认识 05:25 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观 08:10 梁思成的建筑研究思路 20:08 民族形式的建筑范式 26:25 1930年代,现代主义遭遇双重打压 29:50 苏联在建筑领域的反复 34:10 反复古与反浪费的批判 37:10 中国建筑师的意识 40:13 陈占祥对梁思成的回忆文章 44:42 朱涛国庆十大建筑研究 【音乐】 片头:The Blue Kite by大友良英 【特别提示】 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Dec 02, 2021•49 min•Ep. 64
【主播】:海博 【嘉宾】:郭晨子,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戏剧《邬达克》编剧。 【你会听到】 02:45 建筑与戏剧结合而出的《邬达克》 12:52 邬达克的传奇与悲剧 18:35 为一张船票开启「上海逃亡」 25:38 初入上海,邬达克的身份危机与焦虑 29:52 从克利洋行的绘图员到合伙人 35:46 一个没有自己语言的设计师,一个优秀的裁缝 40:47 邬达克设计的慕尔堂 49:06 国际饭店与中国银行大楼的不同结局 57:42 走向现代主义风格的吴同文住宅 63:30 从文学角度看上海 66:40 白先勇初回大陆,在曾经的白公馆请客 70:19 武康大楼与邬达克的悖论 【音乐】 片头/片尾:季节 by彭为 【本期参考书目】 《邬达克》—— 卢卡·彭切里尼 / 尤利娅·切伊迪 《向邬达克致敬》——方毓强 《与邬达克同时代》——王唯铭 【特别介绍】:「中间城市」是「中间地带」新开的细分系列节目,将主要关注城市规划史、城市建筑史。当我们了解城市建筑的历史,知道每一条街道的脉络,也许会容易感受我们生活的城市。 【特别提示】 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
Nov 25, 2021•1 hr 18 min•Ep. 65
【主播】:海博 【嘉宾】: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出版《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对于「梁陈规划」我们熟知的一个叙事是:苏联专家带来了莫斯科的规划经验,而梁思成与陈占祥设计了新的规划方案,两者在旧城新城问题上针锋相对。 但是真实的历史不像后来的叙事那样简单。这一期节目,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给我们详细讲述「梁陈规划」始末。 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进入重要阶段。大量的下方城市规划和管理知识的出版物被引进出版,全中国也迎来了一波城市规划的小热潮。最为典型的便是1928年美国人茂飞主持参与的南京《首都规划》。 而在古都北京,相关讨论也在同时发生。只是真正进入实践阶段却是在1937年日本侵占北京之后。日本在占领期间推出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在东起公主坟西至八宝山一代规划了所谓「西郊新市区」,并加以建设。 日本投降后,对于北京的规划同样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重视。当时的北平政府在1946年根据日本人所做规划基础上完成了「北平都市计划大纲」,计划将北平定为首都,保存古都风貌,政府机关等设于「西郊新市区」。 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在1949年5月,由我党主导的北平都市计划座谈会上,「西郊新...
Nov 19, 2021•1 hr 19 min•Ep. 66
【主播】海博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历史是否有方向,历史是否有规律? 《枢纽》的作者施展回答是,否。但是如果你读过《枢纽》,一个很明显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方向感与规律性或明或暗,忽隐忽现。 这让我总会想到民国时期一代历史学者,如雷海宗、钱穆们回看千年历史,提出了中国文化两周论以及历代之得失。 其实,这些作品都有极强的当下意识。雷海宗的「两周论」正是在抗战期间写就,而他也将抗战视为第二周到第三周的过渡阶段,甚至将其比为决定中华文化生死存亡的又一次淝水之战,“成败力顿,都系于此次大战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他们以历史为材料工具去回应现实。 施展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解释是回应现实焦虑的。事实上,这也是他所受黑格尔式哲学训练有关,著名的黑格尔哲学传人克罗齐的经典格言便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一期节目,借由变量中国商学院的采访契机,我们和施展老师聊了商人秩序、商学院教育以及它的专业「政治学」为何变得慎谈「power」。 当然,最重要的是,历史哲学遇上历史会出现什么样的碰撞。施展详细拆解了历史哲学与历史、历史学的不同。用施展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哲学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以特定方式编织历史记忆,表达出...
Oct 16, 2021•51 min•Ep. 67
【主播】:海博 【嘉宾】:何楚舞,作家。出版过《血战长津湖》《我的抗美援朝》 【特别提示】 本期,我们将挑选五位留言互动听众送出。何楚舞所写的《血战长津湖》 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音乐】 Funeral by Ennio Morricone
Oct 08, 2021•47 min•Ep. 68
【主播】海博 【嘉宾】王海宁,中国极地联盟创始人,前南极科考队员。 对于南极,我们都了解的故事也许就是阿蒙森和斯科特之间的南极点之争。这次的「极点竞争」发生在20世纪初,但是在此之前近500年,人类就开始寻找南极之路。 这其中,也许还有中国船队的足迹。有一种推论认为,中国船队曾在1421年或者1422年发现并通过了今天被称为「麦哲伦海峡」的地方,并一路南航至南极半岛。 当然这是一种推论,尚待证实。但是这段航海史足以说明,南极发现的历史与航海息息相关,而那场南极点之争,只不过是发现南极后,人类登陆南极大陆历史的一页。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前南极科考队员王海宁一起聊聊南极历史。正如海宁所言,「南极发现史就是一部航海史」。 大航海时代,商业利益与殖民扩张是最核心的目的。发现南极作为大航海时代的一部分自然也有浓厚的商业导向,捕鲸、捕海狗便是核心。 在发现石油之前,用鲸鱼提炼出的「鲸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一度,伦敦巴黎街头的蜡烛都是用鲸油制成的。想象一下,整个城市都是用鲸油照亮是一个什么场景。 南极的海狗也深度参与了世界贸易。北美的皮货贩子收一张在南极捕捉的海狗皮只需要50美分,而这张海狗皮经...
Sep 25, 2021•1 hr 10 min•Ep. 69
【主持】海博 【嘉宾】侯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的中心在哪儿?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侯丽教授笑言,现在也许是武康大楼。 但在50年代,上海城市规划的中心还是人民广场,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式的中心广场。 一定程度上,我们都喜欢执念于「城市中心」,这种「城市中心」观念或许与中国社会主义传统息息相关。 建国之初,中国众多城市建设都是依照苏联范式兴建,中心广场、贯穿轴线、放射状分布成为每个城市的必备要素。最为典型的便是北京,受苏联专家的指导,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模版便是莫斯科,如果有兴趣,对比两座城市的地图,你会发现高度的一致性。 有意思的是,苏联专家同样在上海指导过相应的规划,但最终,上海并没有变成“莫斯科化”的城市。 这其中原因众多。同济大学副教授杨辰曾引用过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的观点,认为,「政治地位的滑落、信贷资金的不足, 都让上海不可能具备社会主义的大气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上海没有能力除旧布新,建造宽敞气派的大马路和冰冷 的斯大林式的建筑” 。」 这一期节目,我们和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侯丽教授一起,聊了聊「大上海都市计划」和它的主持者德国人鲍立克,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
Sep 17, 2021•1 hr 30 min•Ep. 70
【主播】:海博 【嘉宾】:王希言,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人类学博士 现任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主任宋怡明曾经把金门称之为「冷战岛屿」。 的确,在全球冷战史视野下,金门被称为「中国的奠边府」或「亚洲的西柏林」并不为过,它在地缘政治、战争战略上处于绝对意义上的「中间地带」。 但是在后冷战时代,当金门在1992年陆续解除战地戒严后,传统的金门与现代的发展逻辑相遇、碰撞,在自然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之中,金门的「中间地带」属性变得更为强烈。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人类学研究实验室的王希言博士分享她在金门的田野观察。 由于历史原因,金门没有经历过过多的「工业化」,物种多样性反而得到保留。与此同时的是,金门人对于物种保护也带着传统社会中的「迷信」理念,而不是近代的「科学」观念。 你应该已经注意到,我特意标著了「迷信」和「科学」。在王希言的田野中,「迷信」和「科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回事,当年的灵媒就是如今的科学家。 这样的结合不但存在于自然生活中,同样适用于现代政治生活。金门的「县长选举」就尤其典型,它结合了传统宗法的指派,又与现代的选举制度结合,自己生发出一套与之匹配的逻辑...
Aug 22, 2021•1 hr 25 min•Ep. 71
主播:海博 嘉宾: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今年五月,翟志勇老师出了一本新书叫做《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本期节目更像是这本书的前传,我们和翟老师谈及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制宪历史,在法律文本、历史背景、法学规范的中间地带,寻找何以中国之脉络。 话不多说,听节目。 【特别提示】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你会听到」: 04:00 历史法学的历史关注 12:33 「失败的遗产」 15:15 法国漫长的制宪史 22:20 法律「修改」的传统 33:45 民国宪法中如何书写晚清 39:56 从五族共和到中华民族 48:00 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中华民族 53:45 民国宪法写的如何 67:35 文本与实践的差异理解 72:04 这个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音乐」: 片头:Adagio byEleni Karaindrou 片尾:Ulysses' Theme byEleni Karaindrou...
Aug 07, 2021•1 hr 20 min•Ep. 72
「主播」:海博 「嘉宾」: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历史爱好者也许都会听说过日本历史学家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提出那个响亮的观点: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王朝。 事实上,类似的「历史观念」并不新鲜。20年前,中文互联网一直流传着「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观点,而史学大家吕思勉曾这样评价元朝,“蒙古人是始终没有懂得中国政治的,他看了中国,只是他的殖民地。”把中国称之为蒙古人「殖民地」看法却是收录在他的《白话本国史中》。 现实的焦虑投射在历史中往往产生的上述的历史纠结。 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和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马晓林老师一起聊聊关于元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叙事,他会分享国内外对于元朝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了,《忽必烈的挑战》这本书在日本属于口袋书,是历史学者写给大众看的普通读本,而非学术书籍。基于此,作为中国的读者,我们大可一笑置之。 【特别提示】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你会听到」: 04:00 苏联时期为何不许社会主义阵营研究成吉思汗 10:47 日本的满蒙研究渊源 18:35 晚清民国时期过分强调「汉文化」 22:...
Jul 28, 2021•1 hr 39 min•Ep. 73
「主播」:海博 「嘉宾」:朱虹璇,戏剧导演、编剧。 在《蒋公的面子》那一期节目中曾有听众留言,提及话剧《四张机》。 同样是民国题材,同样的形式,同样是关于知识分子的戏剧,这一期我们听听《四张机》的导演、编剧朱虹璇讲讲她的「民国知识分子四部曲」和戏剧背后「九人」剧团的十年成长史。 【特别提示】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你会听到」 04:36 文人戏是否是固定范式 08:58 困境与选择 26:25 三位民国物理学家的八十年 34:30 《春逝》中的历史与虚构 40:13 对于民国的真实认识 54:28 从商业分析师到全职编剧 59:08 非职业剧团的职业化 「音乐」 片头/片尾:《春逝》 by 韩雨佳 吴三畏
Jul 21, 2021•1 hr 8 min•Ep. 74
「主播」:高海博 「嘉宾」:徐蓓,纪录片导演。 西南联大是一个足够耀眼的名字,同时也是被历史叙事逐渐神话的名字。 本期嘉宾纪录片导演徐蓓曾经执导了《西南联大》《90后》两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在她看来,把一件事物扯下神坛是让观众走进它的开始。 所以,在这样的叙事里,西南联大的争论、矛盾有了,三青团与群社的斗争出现了,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学校得以展现。 【特别提示】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你会听到」: 04:30 历史纪录片的挑战性 12:40 《西南联大》与《90后》中对穆旦的不同叙述 16:26 西南联大中三青团与群社的对抗 24:40西南联大里被历史叙事遮蔽的「矛盾」 37:30长沙临时大学时期不同学生的选择 40:00巫宁坤没有拿到西南联大文凭? 55:05宣传题目下的审查与表达 61:01卢作孚与他的民生公司 「音乐」: 片头:西南联大校歌 片尾:迢迢长路联合大学by 张蜀之...
Jun 29, 2021•1 hr 11 min•Ep. 75
「主播」 :海博 「嘉宾」 :温方伊,南京大学在读博士,《蒋公的面子》编剧 上一期节目我们聊了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这一期我们和温方伊聊聊在南京大学流传着的一个传说。 温方伊现在是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由她编剧的《蒋公的面子》正是这个传说的续写。1943年国立中央大学的三个教授在讨论赴不赴宴的问题。 去还是不去,一直都是一个问题。 这是中间地带连续两期谈论民国时期大学的节目。如果顺利,下一期,我们继续谈论一所更著名的大学:西南联大。 敬请期待。 「特别提示」 《蒋公的面子》的剧本已经出版成书,本期将送一本作者温方伊的签名版,欢迎大家关注留言互动。 「你会听到」 08:33 《蒋公的面子》重新解构 11:26 蒋公请吃饭的传说 24:03 新时空加入的罗生门 32:36 专家们的「修改意见」 35:53 《根本哈根》和《艺术》在讲什么 44:40 与《忍不住的关怀》的联系 51:50 直男式的「偏见」 60:00 谈《繁花》的改编趣事 66:11 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改编 63:50 关注主流叙事之外的故事 「音乐」 片头/片尾:长生殿 by 许镇华...
Jun 22, 2021•1 hr 20 min•Ep. 76
「主播」:海博 「嘉宾」:唐克扬,建筑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特别提示」:本期节目我们会选择一位互动留言听众送出一本唐克扬签名的《从废园到燕园》,欢迎大家关注互动。 「你会听到」: 05:00 跨学科的建筑、城市与空间 11:20 《从废园到燕园》的写作缘由 16:35 茂飞何以设计燕大、清华 26:45 清华最初为何是西式风格 34:10 梁思成对于茂飞及其「中国式建筑」的评价 36:30 近百年的「建筑风格民族化」历程 44:45 燕园的贵与不贵 50:01 教室可不可是圆的?可不可以没有黑板? 57:34 中国建筑的两极分化 61:05 中国是建筑实验室?伪实验,真商业 「音乐」 片头/片尾:《新大陆交响曲》by德沃夏克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
Jun 13, 2021•1 hr 11 min•Ep. 77
【主播】海博 【嘉宾】孙春龙:前媒体人,“老兵回家”公益事业发起人。 【特别提示】本期节目为孙春龙谈“老兵回家”下半部分,与上期一样,我们会选择一位互动留言听众送出一本孙春龙签名书,欢迎大家关注互动。 【你会听到】 04:22 远征军反攻的胜利 17:30 德佑地名的由来 21:56 远征军中的知识精英 30:56 驻印军的印度受训经历 40:10 军政府的纪录片计划 43:01 “异域”的来历 49:38 罗星汉谈起中国取消农业税 54:10 流亡越南的部队 66:20 台湾的经历 68:02 泰北美斯乐地区的现状 【音乐】: 片头:美斯乐 by 张明敏 片尾:Love And Pride by 《我的团长我的团》
May 30, 2021•1 hr 15 min•Ep. 78
【主播】海博 【嘉宾】孙春龙:前媒体人,“老兵回家”公益事业发起人。 【你会听到】 05:50 娄烦矿难给山西代省长的公开信 09:24 世纪初为何矿难报道如此多 20:15 金三角缅甸瓦邦禁种罂粟 23:40 采访风云人物鲍永祥、罗星汉、坤沙后代 25:23 金三角采访偶遇远征军老兵 28:22 第一次到腾冲国殇墓园 34:33 历史性的一刻:共和国军人向老兵敬礼 35:08 因为山西矿难报道的「流亡经历」 45:11 缅甸的盟军墓地 53:20 亲历美国寻找二战战死士兵经历 【音乐】: 片头:I Remember by 《我的团长我的团》 片尾:Remembering by 《我的团长我的团》
May 24, 2021•1 hr•Ep. 79
上期我们更多谈到了分税制影响的一个侧面,城市的土地财政。 而这一期,我们聊分税制影响的另一个侧面: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悬浮性政权的出现。 《以利为利》这本书名取自曾子的一句话:「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利益的利,还是仁义的义,这是个问题。 本期参考资料: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 「音乐」:一场游戏一场梦 by 王杰
May 13, 2021•20 min•Ep. 80
这一期节目算是我们之后节目的背景介绍,也与我们之前谈论的城市化、土地政策、农村话题息息相关。 正如施展在他的《枢纽》中所写,「中国刚好走了一个反向的历史节奏:(广义的)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的发展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直接相关。」 原本工业化先于城市化的普世节奏在中国发生倒转,巨大的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市场喷薄而出,我们的房子何以至此? 分税制是一个源头,也是一种答案吧。
May 10, 2021•21 min•Ep. 81
新冠疫情期间,王德福教授正在武汉。因为武汉的社区需要收集居民情况,绝大多数人进群之后首先要问的是,“我住在某某小区,我属于哪个社区?” 中国式的社区就处在这样的尴尬地带。在城市生活的人更看重地理上的「小区」,几乎很难与作为基层政权的「社区」产生多少关系。 社区,这个民政部借用的社会学概念在中国的实践里显然带着多重话语:它是作为国家建构的治理单元、是商业市场指代的生活圈,同样还是居民自我的情感认同。 有意思的是,这些话语并不在同一时间里重合。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老师,和他一起聊聊中国式社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我们将选择三位互动听众,各送出一本《治城》。 【主播】海博 【嘉宾】王德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等。已出版《乡土中国再认识》《治城:中国城市及社区治理探微》 【你会听到】 6:43 城市社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历程 13:08 后疫情时代的社区活跃 15:50 中国社区概念的借用 19:42 社区的共同体认同 27:40 为何中国社区...
Apr 21, 2021•1 hr 26 min•Ep. 82
本期内容就不多做介绍了,将参考书目及论文列上。 《宅兹中国》——葛兆光 《殊方未远》——文集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王柯 《枢纽》——施展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黄兴涛 《事实、叙事和话语权 》——励轩 《历史即当代政治 ——“新清史”的源与流》——孙江 主播:海博 音乐:喀什的天空 by 吴吞
Mar 31, 2021•21 min•Ep. 83
这一期是农民工系列序言的下集,上一期,我们更多从城乡维度讨论,这一期我们谈论劳资关系维度。 其中法律保障是重点所在。自从2008年,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很多学者认为被认为,它在保护劳工的强度与台湾地区现行法律相比毫不逊色,然而到具体实施层面,法律的只是文本,实践的还是另一个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郑广怀教授对于法律文本与实践的长期分离做了一个经典论述,称其为执法过程中的「次标准」,由此伸展出了「安抚型国家」的概念。 此外,这一期节目,我们还讨论了城市贫民窟、土地政策等问题,这只是系列节目的开头与预告,之后我们会邀请三农、城市化的学者一起谈论这些话题。 最后借用三农问题学者为这期节目结尾,也给这个系列开个头:「我们这个民族,日子好过的时候,通常把农民给遗忘了,而日子不大好过的时候,又想起了农民。五十年来,大抵如此。」 主播:海博 音乐:新都人 by 海朋森
Mar 13, 2021•18 min•Ep. 84
光绪是怎么死的?这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悬案。 2008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公布了一份长达万字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这份报告的出现让我们距离历史真相更进一步。 这一期节目,我们和《光绪之死》作者徐琳玲谈了光绪、慈禧、康有为以及戊戌政变,你也许会发现和你在教科书上读到的很不一样。 当然,光绪砒霜中毒死亡的说法在史学界还有些争议。马勇、房德邻等人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清史,特别是晚清史材料众多,对于一件事往往众说纷纭,史实的重建变得极为重要。同时,晚清历史又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革命史观与屈辱史观占据主流叙述方式,以新视角重看晚清同样重要。 主播:海博 嘉宾:徐琳玲,《光绪之死》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音乐」: 片头:The Last Emperor (Main Title Theme) by David Byrne 片尾:Where Is Armo by 坂本龍一...
Feb 20, 2021•1 hr 25 min•Ep. 85
这一期节目,可以说是我们谈论中国农民工或者劳工系列节目的一个序言。不论是最近讨论居多的新经济平台的劳资关系,还是劳动权益问题,其实都是近四十年农民工权益保障话题的一个延续。 一段时期里,这是学术界非常重要的话题,而现在它被各种宏大的国际关系所替代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多次对「农民工」这个提法表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其实,名称上的歧视只是最表层的,制度性分离是更严重的。 中山大学的任焰曾在她的学术论文中针对「农民工」这个称谓做过高度提炼的分析:「农民工」中的「工」是职业身份,而「农民」则是正式的制度身份,它一方面表明劳动主体的职业和身份转化都受到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体制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农民工的使用与再生产是被割裂和拆分的。 简单地说,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赚钱,却无法在城市生活,无论是子女教育、家庭、养老这些活动只有回到农村社会才能完成。 陆铭在他的《大国大城》中写道:大量农民工进城,为城市消耗了他们的青春和健康,而在他们进入中年以后,却回到了他们的家乡。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存在着某种筛选机制,相对健康的留下了,而不健康的负担却抛还给了农村。 原因何在?这里历史...
Feb 04, 2021•27 min•Ep. 86
河北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省份。 从20世纪初到1968年确定省会为石家庄,这期间河北省会更换过11次,除此之外,北京的房山、大兴、密云、延庆等地区都是建国后陆续从河北划分出的。 河北与北京也构成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廊坊的入京难延伸到京津冀一体化的历程进程,河北在这个进程里承担了什么,从张家口和承德两个县的经历中你也许会得到答案。 一个逐渐形成的共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北京已经不是北京的北京,而是京津冀城市圈的北京,北京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京津冀地区。 那么,北京是继续“变大”,还是进一步“控人”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这场争论里国际比较对象又能提供哪些经验。 「主播」:海博 「音乐」:《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by 万能青年旅店
Jan 19, 2021•19 min•Ep. 87
改制从来都是一个大问题,这一期我们从俱乐部改名的新闻聊聊足球体制改革。 一个联赛的职业程度是由足球俱乐部名字来决定的还是反应的? 职业化与俱乐部名字又有哪些必然联系? 改不改名谁说了算? 一个足球俱乐部更名问题,又让我们回到一个核心问题:联赛产权到底是谁的? 主播:海博 音乐:《C'Est la Vie》 by Emerson, Lake & Palmer
Dec 24, 2020•17 min•Ep. 88
1939年,时任中华民国蒙藏委员会主席吴忠信前往西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事宜。 有意思的是,他并非从中国陆路入藏,而是绕道印度进入西藏。这其间,英属印度政府在签证问题上不仅多方为难,而且吴忠信在沿途也发现了众多英国兵站,双方此时在领土上的争端已开始若隐若现。 事实上,民国时期,印度在西南地方有很强的经济辐射,商人入藏做生意甚至都需要把银元换成印度卢比才能作为交易货币。 这一期,我们将梳理中印之间的历史关系,顺带将克什米尔的历史争端做一下解读。 「主播」 :海博 「嘉宾」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音乐」 : 《A Rock 'n' Roll Fantasy》 by The Kinks
Dec 07, 2020•38 min•Ep. 89
本期节目是中间地带印度系列的第三集,我们邀请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分享他的经济观察。 梅新育曾写过《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这本书也是国内少有的专门研究印度的作品,此外,在几年前,他还与印度人民党高层进行过对话。 这一期会从印度的一些基本经济现实说起,针对土地制度和征地困境、税制、劳工法具体展开。 这一期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将在之后发布。 「主播」 :海博 「嘉宾」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音乐」 :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by The Animala 「你会听到」 : 1,与人民党高层对话的感受 2,印度富豪米塔尔为何选择中国建钢厂 3,中印汽车工业起步与发展对比 4,印度的低烈度内战:毛派反政府武装 5,后发展国家的发展现状 6,莫迪的税制改革必要但艰难 7,印度的征地困难,多元化社会往往演变为政治问题 8,后发展国家的几种土改现实,菲律宾的土改困境 9,印度的土改与纷繁的法律纠纷 10,印度的200部劳工法案与中国企业的应对...
Dec 04, 2020•53 min•Ep.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