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地带 - podcast cover

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FMwww.ximalaya.com

「中间地带」是一档关注商业、文化、历史的演进的播客节目。商业进程、文化现象、历史书写从来不是单独存在,它是社会系统的反应。说回来,关注这些终归是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与回应: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历程,社会中人和人群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社会与其环境的互动方式和历史路径。


Episodes

Ep.22 《金刚川》里“缺席”的朝鲜

也许很多人都看了《金刚川》这部电影,里面有中国、美国军人,没有一个朝鲜形象。这一期,中间地带请来了《不平静的江河》的作者杨猛和我们一起聊聊“缺席”的朝鲜。 杨猛曾在2010年因报道中朝边境的地下贸易拿到亚洲开发新闻奖,之后多次沿中朝边境行走采访,并三次去朝鲜旅行,最终写成《不平静的江河》。 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听节目。 主播: 海博 嘉宾: 杨猛,媒体人,已出版《陌生的中国人》《不平静的江河》《伦敦的25封来信》 音乐:《阿里郎》 by 阿里郎

Oct 30, 20201 hr 6 minEp. 92

Ep.21 漫谈“看展”这件事

“看展”越来越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一期我找来了一位策展人朋友一起聊聊看展、策展、美术馆方面的事。 看展成为年轻人新社交方式的背后,少不了商场与品牌的推动。我相信在北京,很多人去SKP-S都会去看看那几只羊的雕塑,他们是怎么来的? 除了商场与品牌,更多私人美术馆与文化空间也在办展,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当然,我更关心的是,当网红展占据社交媒体,打卡拍照式的展览对于策展人会有什么影响?策展机构在其中怎么适应变化,在严肃与网红之间,他们又是作何选择? 主播: 海博 嘉宾: 白雪 Fun Matters 艺术经纪机构创始人(公众号 funmatters_co )、译者 张云亭 杂志编辑、《被误解的包豪斯》作者 音乐:《Cello Concerto No.2: I.Allegro moderato》 by Mstislav Rostropovich...

Oct 26, 20201 hr 22 minEp. 93

Ep.20 马立安:研究城中村是在思考我们想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

本期节目是中间地带第二次讨论深圳,讨论城中村。 在深圳特区四十年庆祝大会前,我在深圳蛇口见到了马立安,这位已经在深圳生活了25年的美国人类学家。 今年她主编的新书《向深圳学习》的中文版上市,英文版在201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虽然它是学术书籍,但是丰富又易读。 为这本书作序的傅高义写到:“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 深圳的叙述总与速度相关,但是当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开始时,我们是否需要重新理解速度与时间。 中间地带将在公号“城市OurCity”选择一位互动听众赠送一本马立安签名的《向深圳学习》 ps. 部分对话将以文字形式在公号“城市OurCity”发布,欢迎关注。 主播:海博 嘉宾:马立安,美国人类学家,居住深圳25年,《向深圳学习》主编 音乐:《春天的故事》 by 董文华

Oct 19, 20201 hr 50 minEp. 94

Ep.19 一个印度创业者的印度观察|印度系列2

本期节目是中间地带印度系列的第二集,我们邀请了志象网创始人胡剑龙分享他的印度见闻、观察以及创业故事。 志象网是一个由中印两国媒体人合作成立的创业项目,他们致力于提供印度、东南亚科技创业和公司产业的深度研究和报道,扮演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信息桥头堡。 这也是我们邀请胡剑龙来谈论印度互联网、商业市场的原因,他既是亲历者又天然自带媒体人的观察属性。 ps. 部分对话将以文字形式在公号“城市OurCity”发布,欢迎关注。 「主播」 : 海博 「嘉宾」 : 胡剑龙,志象网创始人 「音乐」 : 《saiyaara》 by mohit chauhan 「你会听到」: 1,90年代中印边境共识,冷兵器巡防时代 2,没有一家中国手机公司入选的印度制造业pti计划 3,印度奇葩的土地政策 4,拿到中国投资的印度本土创业者表态“爱国心” 5,印度媒体表现业余 6,中国到印度的创业者面对变故的心态 7,胡剑龙的印度创业路 8,莫迪的新政改革对印度的影响 9,被当党派与财阀控制的印度的媒体现状 10,印度线上广告份额少,比手机终端增长更快的是电视终端 11,印度人民党(BJP)的真实面目是政治保守,操作敏感议题...

Oct 14, 20201 hr 14 minEp. 95

Ep.18 “印穆冲突”下的印度|印度系列1

印度总理莫迪执政期间先后出台了取消克什米尔续特殊地位、公民身份修正案等针对穆斯林的法案政策。 2019年,印度最高高等法院还对北方邦阿约迪亚清真寺的归属做出了最终判决,称得上历史重大问题的“庙寺之争”有了最后的结论:清真寺土地归属印度教徒,穆斯林则会在附近得到一片土地。 高等法院判决的倾向不言而喻。 中间地带将会开启印度的专题系列节目,这一期便是以印穆冲突作为线索,解读印度的政治脉络。从印度独立时期、印巴分治、尼赫鲁时代以及后尼赫鲁时期的人民党执政时期,你会发现教派主义在各个时代不断进化着为政治服务。 正如印度本土学者英吉尼尔所言:教派主义是一个现代现象,它产生的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的。所以,了解“印穆冲突”的原因与历史,是理解印度政治的不能忽略的视角。 文字部分将在公号“城市OurCity”发布,欢迎关注。

Oct 08, 202032 minEp. 96

Ep.16 英超版权“真香”,但版权费是毒药

距离新赛季英超联赛开幕不到十天时间,苏宁与英超联盟解约,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的英超球迷来说,新赛季英超还能不能看到,去哪儿看都成了一个问题。 英超中国大陆版权费与中国视频网站的发展阶段是契合的,这让中国市场成为英超海外版权版图中收入最高的地区。 资本涌动让中国成为体育版权市场的热土。但是今年,疫情戳穿了这场泡沫,这也直接导致了苏宁与英超的解约。 本期节目,我们梳理了英超与苏宁的合同细节,曾经拥有英超大陆版权方们的结局以及中国体育市场的现实。 英超版权“真香”,但版权费却是毒药。 某种程度上,中国市场是被英超和NBA所殖民的。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体育市场,首先消费的是本土赛事。即便在全球化的时代,体育的代入感与煽动性是与民族主义和共同体结合的,没有“本地意识”的市场是不真实的空中楼阁。 【主持】 海博 【 音乐】 片头/片尾:英超主题曲

Sep 05, 202012 minEp. 97

Ep.15 土改、城中村与深圳特区四十年

上周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年,虽然官方没有什么大动作,但是这期节目借两本新书之势,谈谈深圳这四十年。 这两本书一本是深圳前任市长写的《邓小平的遗产》,另一本是住在深圳城中村的美国社会学家马立安主编的《向深圳学习》。 在我看来,深圳这几年一直存在着发展焦虑,特别是白石洲这个巨大城中村的拆迁,深圳的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后深圳时代如何发展呢? 这一期节目就以深圳土地改革为横切面,联系城中村的发展史,把深圳的地与房,合法建筑与合法外建筑,双方互相制衡又化为张力。 以此延伸的,还有周其仁教授与华生针对深圳土改的争论。 【主持】 海博 【 音乐】 片头:《梦想化工厂》 by 五条人 【你会听到】 1,城中村与土地改革互为张力 2,土地是地方政府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3,深圳土改领先其他城市,特区试点 4,中国土地政策的分离式制度设计 5,国务院“下不为例”批准深圳统征方案 6,土地二元制度,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流转区别 7,2012年深圳“无地可用”,开动“城中村” 8,深圳城中村的三波建设高潮 9,周其仁团队对于深圳土改的肯定 10,华生一派对土改的批评...

Aug 31, 202022 minEp. 98

Ep.14 与《Newsroom》有关的美国现实与大选

2020年对美国来说又是一个选举大年,同样会是一个政治电影大年。 这一期节目,我们重看《Newsroom》这部美剧,以点带面重回2012年的美国,聊一聊当年的茶党运动、占领华尔街如何在美剧中被叙述,又如何影响美国的现实。 同样,我们也简要回顾了政治剧的变化,从08年的《关键一票》到2012年的《规则改变》,林肯热等现象。长期观察美国电影文化的王炎指出一个明显变化:新的政治剧都直指了一个深层面的美国问题——两党政治的框架在未来政治中还是否有效? 有意思的是,《Newsroom》中的主演杰夫·丹尼尔斯将会出演一部新剧《科米规则》,它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前任局长科米的新书改编,科米曾因调查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被川普解职。 此外,针对《Newsroom》提及到新旧媒体变化、假新闻事件,我们也以此延伸到美国的大选政治中,新时代的竞选人与互联网的化学反应催生了一个更不可控的现实。 【主持】 海博 【 音乐】 片头:The Newsroom Main Theme 【你会听到】 1,《newsroom》中写到的美国重要事件 2,同样是hbo出品的政治剧《规则改变》发生了什么变化 3,茶党运动与占领华尔...

Aug 23, 202021 minEp. 99

Ep.13《八佰》背后:大陆电影里的国军

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作者用“义和团”这个事件在新文化运动、五四、文革、八十年年代的叙事变化呈现了一个历史真实:无论是书写者,记录者、创作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都在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变化去塑造过去的事件。 所以,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框架去观察这个过程就很有意思了。 就像福柯所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放在电影《八佰》同样适用:重要的是看《八佰》这个事件在什么年代、气氛下所叙述。放在台湾的70年代拍出的的是《八百壮士》,如果放在1986年《血战台儿庄》时期会被怎样叙述,放在17年时期又会如何叙述呢。 所以,这期节目我们就借八百上映,回溯一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多个时期里,大陆的电影作品里是如何叙述国民党抗战,国民党的领袖、将领经历了什么形象转变。 即便我们不去主动做联系,把这些影视作品的场景展现出来,就自然会呈现出一个脉络,而这个脉络放在今天会怎么延伸就更耐人寻味了。 【主持】 海博 【 音乐】 片头:“Danny Boy” ,by 《音乐的力量》ost 片尾:“华沙曲” ,by 吹口琴的颜拉图儿 【你会听到】 1,跳出“神话”讲述框...

Aug 15, 202020 minEp. 100

Ep.12 文和友、shopping mall与城市规划

文和友在广州的太古汇再次成为新的打卡地点,这是这家始于长沙的“文化公司”第一次到外省落地。这期节目,我们试图以文和友为切口,观察他们如何与shopping mall结合,与此同时,无法忽视的大背景是shopping mall已经成为很多城市消费的主流甚至唯一形式,这与城市建设、规划又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把文和友放置在shopping mall发展维度,同时又与北京大红门或者新发地蔬菜市场建立起空间坐标,它也许是shopping mall升级的结合,是万达的2.0时代,也许是K11、芳草地的平民版。 【主播】 海博 【 音乐】 片头:“Red Right Hand” ,by Nick Cave 片尾:“Terror Couple Kill Colonel” ,by Bauhaus 【你会听到】 1,文和友与太古汇的混搭与荒诞 2,CBD在中国城市蔓延 3,CBD从1920年代的美国发展史 4,西格拉姆大厦的范本意义 5,som建筑公司在北京金融街的规划与实践 6,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万达广场 7,文和友与shopping mall结合是万达的2.0时代 8,文和友是餐饮界的新发地市场 9,1...

Jul 31, 202036 minEp. 101

Ep.11 旱涝鄱阳湖:两种江湖关系

你可能不清楚,今年的洪水重灾区鄱阳湖去年还是重干旱地区。鄱阳湖如今是旱涝并存,它也是 水利、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对于鄱阳湖地区的水利工程一直争议不断,处于中间地带的鄱阳湖上游有三峡,下游是长三角经济重镇,发展还是牺牲,建坝还是建闸,一系列问题在此交织。 江河湖泊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系统,学术上有“江湖关系”的说法,而是现实的行政治理中,同样有这样的江湖关系。 它显现着我们国家的治理机制,隐含着中央与地方、地区之间博弈。 【主播】 海博 【 音乐】 片头:“Your city is a desert to me” ,by Joyside 片尾:“中南海” ,by Carsick Cars 【你会听到】 1,鄱阳湖对于长江的重要性,一种自然的“江湖关系”。 2,三峡对于鄱阳湖与长江互动关系的改变 3,江西的尴尬,鄱阳湖水利工程的前生今世 4,江西与上下游省份的沟通 5,长江委的职责 6,主建派与反建派各自意见 7,横向纵向的管理方式 8,江西的kpi,本地人的生活现实,发展与牺牲 9,洪水管理中的风险意识 10,水利部的风险图没有实际用途。...

Jul 25, 202020 minEp. 102

Ep.09 不合时宜的左翼作家

陈映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作家,他身上拥有诸多标签,比如最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台湾鲁迅等等,这些标签都反映着他的左派身份。而在官方和知识界里的也都有着各自的评价。 本期节目借由理想国最新出版的陈映真小说集,抛开标签,谈谈陈映真写的是什么。 我也准备把这套书给送一位听众,欢迎大家关注城市our City公众号,我们将在7月5日的推送文章里说明具体赠送方式。 【主播】 海博 【 音乐】 片头:“上班族的一日” ,by 李寿全 片尾:“走在雨中” , by 齐豫 【你会听到】 1,陈映真的作家与政治活动家身份 2,陈映真创作时期的四个阶段 3,台湾乡土文学论战 4,余光中的《狼来了》涉嫌举报 5,两部被拍成电影的小说《夜行货车》《将军族》 6,台湾6070年代与当代中国的比对 7,台湾作家对《山路》的批评 8,许子东对左派与权力的“偏见”...

Jul 05, 202021 minEp. 103

Ep.07 腾讯入股爱奇艺?蝴蝶翅膀已经轻轻拍起

本期「中间地带」终于有了一期商业话题。 路透社关于腾讯入股爱奇艺的报道让后者股价一度大涨近40%,长视频领域开始涌动波澜。 针对腾讯为什么要入,百度会不会让,我们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设想了几种法案。 最后,如果入股成功,那就是一场巨大变局,影响到的不止是百度与腾讯,还包括字节跳动与阿里,总之,一盘大棋开始落子了。 【 主播】 海博 【 音乐】 片尾:“ When We Were Young ” by “Passenger”

Jun 17, 202013 minEp. 104

Ep.05 不只是精酿,我们和北平机器聊了下啤酒历史

夏天来了,你需要一杯啤酒。 本期节目我们与北京著名的精酿啤酒品牌「北平机器」创始人李威一起聊了下精酿啤酒的起源,不止于此,我们甚至把啤酒的发展历史梳理了一遍。 你会听到,皮尔森城市的“啤酒暴动”成为了现代啤酒的开端,现在著名的百威啤酒也由此而来。 你会听到,英国人在美国人开始“精酿浪潮”的同期,也在开启自己的啤酒革命,一场英国独有的“真艾运动”。 你会听到,比利时的啤酒为何如此丰富,修道院啤酒如何产生以及后来的1664为何致敬。 你会听到,各种杂交的啤酒花如何影响了精酿啤酒。 你还会听到啤酒界隐形的“鄙视链”,但这些都不重要,啤酒是属于市民阶层的城市文化,简单、随意、直接,开怀畅饮,当然,最好不要喝大。 【 主持】 海博 【 嘉宾】 李威,啤酒爱好者,北京著名精酿酒北平机器创始人 【 音乐】 片头:“公路之光” ,by 腰乐队 片尾:“Radio 北京” ,by 潘劲东 【 你会听到 】 「4:59」高岩出版《 喝自己酿的啤酒》,2012年精酿啤酒在中国有了“涟漪” 「6:10」2014年,26人续费的北京自酿啤酒协会 「6:40」没有美国人特意来做精酿啤酒 「9:52」精酿啤酒行业多...

Jun 04, 20201 hr 6 minEp. 105

Ep.04 辽足消失:表面上是足球问题,实际上是制度问题

作为球迷,这是极为伤感的一个足球赛季。 众多职业足球俱乐部在疫情冲击下纷纷垮掉,中国足球的职业版图进一步缩小了。 本期节目我们试图从辽足与恒大的两个典型案例,解读一下中国职业足球20几年的历程。 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畸形。 你将听到,辽足的股权变革历程、恒大模式对于近十年企业疯狂投入的影响以及一个普通球迷普通的心声。 欢迎订阅中间地带。 【主持】 海博 【音乐】 片头:“The Temple Of The King” ,by Rainbow 片尾: “I'm Outta Time” by Oasis

May 30, 202018 minEp. 106

Ep.000 英国、阶级与足球

因为疫情因素,常看的足球比赛都已经暂停了,比赛看不成还可以看关于足球的影视作品。Netflix上线了一部六集迷你剧《The English Game》,主题为在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如何从贵族阶层争夺足球权利的故事。 从有足球记载的1300年开始到19世纪后期,足球在这段英国历史里不仅仅只是足球,它是统治者的管理手段,是新资产阶层与旧贵族谈判的筹码,也是工人阶级抗争的工具。 足球的文化与社会意义极其丰富,这一期的主题就是那段时期的足球历史——足球与阶级。 【 主播】 海博 【 音乐】 片头:“ Dirty Old Town ” ,by Johnny Logan 片尾:“Three Lions” ,by The Lightning Seeds 【 你会听到 】 1,三月中旬,《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第五级别上座率比平常提高了15.5%,达到13000多人。之后,英足总和联赛协会共同发表了声明,暂停了英格兰的一切职业足球赛事。 2,第五级别联赛名为英格兰全国联赛(National League),比中国的中乙联赛还要低两个级别。英国的足球联赛体系共有22个级别,5300家足球俱乐部。...

May 13, 202024 minEp. 109

Ep.01 当我们谈论包豪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主持】 海博 【 嘉宾】 张云亭,杂志编辑,长期跟踪建筑、设计领域,《被误解的包豪斯》作者 【 音乐】 片头:“Un Amico ” ,by Ennio Morricone 片尾:“The Wicked Flee” ,by Carter Burwell 【 你会听到 】 「3:20」为什么会取名为《被误解的包豪斯》,包豪斯被误解的点在哪儿 「4:50」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说起包豪斯设计,包豪斯对于乔布斯的影响 「8:30」包豪斯学校为什么会在魏玛建立 「10:30」包豪斯虽然是造房子的意思,但最早其实是工艺美术学校 「18:07」德绍时期的所建设的校舍与房子 「20:20」德国制造曾为廉价品,在英国会被标记 「21:00」包豪期搬离魏玛到德绍的原因 「21:50」包豪斯成立公司自救 「23:53」入住包豪斯校舍的经验 「25:50 」包豪斯学校为工人阶级造房子的理念 「27:30」包豪斯不等于现代建筑,这是被误解与混淆的最突出的一点 「30:27」包豪斯被诟病的地方 「32:52」包豪斯学校曾为希特勒提供设计方案,极权国家的美学理念 「35:52」美国当代moma美术馆的设计展把包...

May 13, 202059 minEp. 107

Ep.00 中间地带 开始了

我是海博,这里是中间地带,一档崭新的播客。 作为一个没证的前记者,表达一直我的主要工作,那些在存在电脑里的采访录音就是最好的见证。我记得有一次采访编剧芦苇,在陕西照金的一个招待所里,谈话断断续续持续了两个半天,正式采访录音超过了8个小时。 与很多报道一样,那篇文章并未完全利用这些素材。芦苇的回应直接、干脆,如果有一段声音可以配合文章让读者听到,感受会更加直观。我丝毫从不会看低文字的价值,它自有其天然的魅力,但声音作为另一种媒介对于信息传播另有想象空间。 这是我们做播客的初衷,换一种介质,更直接的表达。 播客特质是有发散性与跳跃度的,也是形而上的,它会让我们的议题更加宽泛,同时,我们需要保障充分的信息量与颗粒度,这并不是一个话唠节目。 现在想想,与芦苇的对话真的太适合播客了,有观点直接表达也有事件的具体回顾。足够信息量以及颗粒度的展示便是一种价值观念,它能提供判断与见识,这是这档播客希望并努力去做到的。 生于广州的知名策展人侯瀚如在他的文集《在中间地带》里写道:一个当代的公民,必须是他或她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批判性见证者,并需要身体力行地为自己的社会和时代提供解构其各种本质主义精神束缚的想...

May 13, 20208 minEp. 108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