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与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响声播客的Jack,聊了聊最近陪伴自己写作的音乐家和音乐类型,不论是文学性的创意书写,还是学术类的论文编织,音乐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最后我们共同产生的问题是:音乐何以具有思想性? 本期时点 00:01 法雅(杨雪菲古典吉他改编) - 七首西班牙民歌 31:50 肖邦 - 幻想波兰舞曲 Op. 61 52:39 武满彻 - 雨树素描 75:03 阿沃·帕特 - 致阿琳娜 96:10 艾奥迪 - Day 1: Ascent 更多信息请搜索vx : 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Apr 19, 2025•1 hr 58 min•Ep. 1
本期节目是一次艺术家分享会现场的对谈记录,参与嘉宾包括出生于内蒙古乌海的留法艺术家韩亚群,还有法语和法国文化博主“Coline的法语屋”。这次对谈的契机是我最近为艺术家韩亚群策划了一场个展,地点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一个艺术空间,展览题为《家庭褶皱》,呈现了有关家庭记忆、日常景观、旧物褶皱、时间碎片等主题的绘画作品。韩亚群非常擅长捕捉事物产生联系、相互触碰却又保持节制的中间状态,这被她称作“余烬尚存”的时刻,比如我们展出的作品画面中的内容就有斑驳粗糙的老物件、废弃的化工包装袋和塑料薄膜、透过窗帘的晨昏光影,还有一个很幽默的系列,画的是天津大姨的盘头。在这一期对谈中,韩亚群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她在作品背后的构思,以及她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3:30 从清华美院到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不同的教育经历给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4:56 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必须要保持健康和可持续; 7:00 你在什么年龄都可以去开启一件事情; 9:30 头发如同介于动物性和植物性之间的某种生命,做发型就像我们去装饰一棵圣诞树;头发作为我们生活当中永远存在的无尽的小麻烦; 17:35 策展人和艺术家如...
Nov 05, 2024•38 min•Ep. 2
久违的路边聊天,第n次的串台杯弓舌瘾,在巴黎奥运会闭幕之际,和钱老板聊了聊法国的美酒和法国人的超绝松弛感。节目在隔壁友台的原标题是《暴论:教皇新堡大概就是嬛嬛的甘露寺》,所以本期我们聊得充满了主观臆断,没有任何干货,仅以我们浅薄的一些经验漫谈我们的法国葡萄酒印象。 2:22 介绍一下我的新书《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 8:05 从巴黎奥运会酒类合作方LVMH旗下香槟与干邑说起 22:16 除了香槟以外,其他地区的起泡酒也很值得推荐,比如Prosecco、Cava、Crémant 23:22 勃艮第北部的Chablis和Aligoté,都是适合夏天的清爽白葡萄酒 25:40 勃艮第好喝就完了,别管钱的事 34:02 南法的罗纳河谷,被市场低估的宝藏产区 37:04 教皇新堡是罗纳河谷的一颗明珠,也是我自己心中的“甘露寺” 41:40 法国南部另一个不容错过的产区:朗格多克-鲁西荣 (后期查到了我的这个意难忘酒庄是Domaine de la Grange des Pères) 45:33 并不想聊但还是绕不开的波尔多,个人比较推荐波美侯产区,酒体更轻更柔美 51:26 关于贵腐酒的一件陈年轶...
Sep 01, 2024•1 hr 21 min•Ep. 3
欢迎来到好久不见的阿米小酒馆,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其实本该在四年前面世,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今年我才有合适的时机完成计划,好在今年我们又可以重拾旅行这个话题了。《巡礼之年》是从巴黎出发的一场终身旅行,这个标题旨在致敬李斯特从二十岁出头开始创作的钢琴曲集“Années de pèlerinage”。李斯特用音乐书写他旅居各国的游记,描绘自然景物、文化遗迹,在沉思中与古人对话。我虽没有操控音符的能力,倒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里动身周游许多地方,怀着亲历艺术发生现场的初心,向世界敞开所有感官,只愿能够观看和聆听那些伟大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依时间顺序排列,起初我事无巨细地记述巴黎留学生活,从饮食起居、节庆习俗到日常感悟,如同形单影只的游荡者,在日光下穿街走巷,把城市当作舞台剧场;后来,我带着相同的目光开启长途旅行,去巴黎外省,去周边国家,乃至跨过大西洋。如同19世纪的壮游者,我把旅行当作一种思考方式,在身体的位移和风景的转换间体验各种形式的文化与艺术。新书已在各平台上架,愿这本小书陪伴你旅行。️ 03:45 为什...
Jun 04, 2024•1 hr 12 min•Ep. 4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的一年里,我花了些时间做了一个创业项目,之前的节目里有简单提到,我和朋友一起创建了一个策展小组,叫PREWORK。我们目前是以游牧画廊的形式,带着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去到不同城市的不同空间,共同呈现基于场域属性和本土文脉的主题群展,同时我们也会在上海的空间为我们的艺术家举办个展。2023年我们分别做了两场群展和两场个展,本期节目就与我们的第二场群展有关。这个展览是在秋天的北京开幕的,闭幕的时候北京已经下雪了。展览所在地是故宫景山片区内位于沙滩北街3号的拾院空间,它是一座由建筑师改造的传统四合院,由于平时经常举办小型音乐沙龙,拥有绝妙的声场,所以我这次在策展的时候就希望借这个场地来探讨视觉艺术与音乐的联觉经验。 这个展览的标题是《偷窃时间 Tempo Rubato》,正是引用了古典音乐术语“Tempo Rubato”,这个短语在意大利语中本意为“被偷窃的时间”,但在音乐领域它被翻译为“自由节奏”、“弹性速度”、“伸缩处理”,指演奏者刻意无视节拍的严格框限,但整体上并不影响全曲架构:比如允许有些音符时值略延长,另一些则相应缩短,后者的部分时值被前者夺走,以补偿其延长所占用...
Dec 30, 2023•1 hr 4 min•Ep. 5
大家好,最近我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博艺欣空间(Atelier Bois)为艺术家程之初策划了个展“大地之灰”(The Grain of Land),借此对她的两个大地艺术项目做了一次文献式的梳理。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艺术家程之初和来自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铁梅作为嘉宾,共同来介绍和讨论这两个大地艺术项目,聊聊创作过程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同时我们也试图探讨关于大地艺术本身的问题,比如大地艺术作品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展出,或者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城市白盒子里面展示大地艺术;以及,当我们在讨论大地艺术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回到作品原发的第一现场,而不是在第二现场去想象曾经发生过什么。 以下是本期节目内容索引 02:00 关于“大地之灰”展览的背景 04:37 阿那亚项目的创作源于对“冻海”现象与潮汐的好奇 09:07 用七天潮汐表叠加而成的“水墨画” 11:20 “以水画水”的创作手法 12:15 舟山项目旨在解构灰色本身 13:45 如何理解自然中的秩序与混乱 16:42 为了找石头如何选址? 19:02 在创作中像渔民一样观察气象 22:58 给石头起一些充满想象的名字:流星、抹茶、豆腐与日本羊羹 25...
Jul 03, 2023•1 hr•Ep. 6
大家好,好久不见。最近我和几位朋友在上海衡复地区的老洋房内做了一个名为“家中无人”的群展,集中展示了五位90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常城、程之初、韩倩、刘珂和李琢恒。我们通过绘画、影像、装置和设计家具等媒介,呈现了一个以“家宅”为单位的人类和非人类者共生或伴生的情景,讲述了一部家庭级别的“变形记”。本期节目录制期间恰逢刘珂从重庆来到上海,我邀请他同另外两位艺术家一起来聊聊各自的创作理念和参展体验。我很喜欢本次展览中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无私合作、纯粹共创的状态,不知道以后大家各自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希望我们未来都能记住这个春天。 03:24 刘珂:学习艺术的契机是被有情绪和感染力的作品触动 09:21 李琢恒:艺术不在于艺术之内,而在于艺术之外 18:03 PREWORK的成立初衷是为呈现年轻艺术家和年轻艺术从业者的多种面貌 30:13 布展需要打磨空间和作品的关系 47:24 艺术和生活的悖论:“混死混穷”的所谓艺术家生活究竟值不值得过? 51:14 常城:艺术家不是一种工作,绘画与诗歌就是自己想表达的生活方式 53:51 职业艺术家有什么含义与起源? 58:44 “Artist”直译...
Apr 19, 2023•1 hr 17 min•Ep. 7
大家好,本期节目是应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之邀,向听友们介绍贺秋帆老师的新著《不可重复的瞬间:古典音乐聆听巡礼》。作为古典乐爱好者,我在从事主业之余,也在学习音乐评论的写作。我认为写音乐和写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同样困难,因为听懂/看懂作品已经很难,审美体验过于微妙复杂,将私人感受转化为文字更是难上加难,本期我们就与贺老师一起聊聊如何书写和言说音乐。遗憾的是由于技术上的障碍,节目录制效果不佳,贺老师的声音仿佛旧唱片般混沌遥远,还请各位听友多包涵。 开头文字摘自贺秋帆《一个匈牙利人在芝加哥:弗里茨·莱纳的立体声唱片》(《不可重复的瞬间》,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第426-428页) 4:55 从《看电影》和《三联·爱乐》说起,如何踏入电影、音乐评论写作的职业道路; 10:15 出身汉语言文学专业,若没有虚构的才能,怎样安放自己写作的梦想? 11:05 编著《爱乐CD经典》一书; 14:50 1999-2006年是第一阶段,专注于版本比较,顺应唱片行业之变;2007-2012年第二阶段,聚焦于音乐家个案,文章收录于《洗耳恭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30 2013-2017第三阶段关注...
Dec 20, 2022•1 hr 20 min•Ep. 8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半年忙着写论文,展览匆匆地看,没能沉下来仔细讨论内容。最近恰逢西岸美术馆新展《她们与抽象》开幕,我为《艺术新闻》11月特刊写了三篇介绍这个展览的小文章,遂有许多感悟想在看展过程中与大家分享。本期节目邀请到我的好朋友之初作为嘉宾,之初是一位艺术家,从事绘画、装置、大地艺术等媒介的创作,她将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述说她观看作品时的思考。 02:00 展览空间设计的一个小巧思 展览《她们与抽象》的策展主旨与亮点 索尼娅·德劳内(Sonia Delaunay)的作品和生平 《电棱镜》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法国小让娜的散文诗》 13:38 “摄影的新视野”单元 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再见之门》 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的《春天河岸》 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偶然与控制 27:48 玛塔·潘(Marta Pan)《柚木》与《柚木:莫里斯·贝雅的芭蕾舞》 34:50 奥蕾莉·内穆尔(Aurelie Nemours)的纸本水粉系列作品 不同纹理和深度的黑色 作品《基石》、《线条》 44:21 热娜薇芙·阿斯(Geneviè...
Nov 20, 2022•1 hr 8 min•Ep. 9
本期与位于深圳的 《一树闲谈》 聊了聊我们都很喜欢的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关注提尔曼斯的摄影和展览已经有很多年了,不久前发过一篇关于他的作品悬挂方法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文末获取链接。 嘉宾:米同学 主播:Lavi,Shane,Val 听众:听众1,曹象,阿毛 章节提要: 00:00:29 嘉宾介绍 00:01:00 Val的选择理由 00:01:35 大家的第一印象 00:07:00 特殊的展览呈现方式 00:24:56 出版物的编排方式 00:26:18 Tillmans的创作轨迹 00:28:47 Tillmans的目光 00:30:34 对照1:Thomas Demand 00:33:28 「垂危物」 00:37:26 Tillmans的抽象作品 00:40:55 摄影学习的阶段 00:47:01 多才多艺 00:48:44 Tillmans作品的现时性和永恒性 00:52:36 对照2:川内伦子 00:53:38 一直站在鸡蛋的一边 00:54:34 现场观众1:《Wako6》 01:01:04 现场观众2:与绘画的关系 01:...
Jun 14, 2022•1 hr 14 min•Ep. 10
大家好,好久不见。封校隔离的第67天,我试着克服自己轻微的失语状况,恢复面向外部的表达。本期节目,我与隔壁友台“响声”播客的主播Jack,聊了聊我们各自在隔离期间聆听的音乐。欢迎大家在评论留言区分享自己的感受,也想知道你们所在的城市最近还好吗?如果你们也处在封控隔离之中,你们会聆听什么样的音乐呢? 本期曲单: 07:01 推荐作品1号:菲尔德 降A大调回旋曲 John Field–Rondeau in A-Flat Major, H. 18a 22:35 推荐作品2号:李斯特 《旅行岁月》——第三年,埃斯特宫的喷泉 Liszt–Années de pèlerinage: 3ème année, S. 163: IV. Les jeux d'eau à la Villa d'Este 38:56 推荐作品3号:亨德尔 《里纳尔多》第二幕中的一曲咏叹调 Händel–Rinaldo, HWV 7 - Act II, Scene IV: Aria 52:57 推荐作品4号:勃拉姆斯 Op. 117 - No. 1 66:57 推荐作品5号:勃拉姆斯 Op. 118 - No.2 82:49 ...
May 20, 2022•1 hr 38 min•Ep. 11
大家好,好久不见。年底约到我的好朋友艺术家庞浩(@庞浩HOZEN)聊了聊即将过去的2021年,同时将本期节目作为“时间的路口”话题接力活动的投稿内容。实不相瞒,前几天我在填资料的时候还错把今年写成2020,一眨眼年历又要翻一页了。自己向自己做的年终总结,不为汇报什么成果,也不需要分析什么数据,只是给出一个交待,与我的爱人朋友分享,留下彼此关照的见证。希望收听这期节目的每位听友,不论你在经历什么,都有一个温暖的冬天,祝你新年快乐。 3:00 把时间给到自己的创作和产出是艺术; 感觉敏锐,感受丰富,但依然解决不好生活实际的问题; 以前只能看到前方,现在可以接收到周围; 13:00 生活的目的从解决问题,变成了感受生活本身; 向各位听友提问:创作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吗? 创作需要不放过自己; 24:00 今年的关键词:难,焦虑,转换; 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作品); 把人也当成一个作品去做; 40:00 要坚持生活与健康,照顾好自己; 快乐带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成分,需要信者自信; 追求平静,寻找逃逸路线。 BGM: Saman - Ólafur Arnalds Intro - Alt-J...
Dec 29, 2021•56 min•Ep. 12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两个月忙于工作和入学,连续做了几场展览,又在九月重返校园读博深造。很早就约好跟我最爱的播客节目“响声”录一期关于贝多芬的串台,今天终于实现我期待已久的这次梦幻联动。感谢Jack和Ken邀请我去隔壁友台当嘉宾,时长有限,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我们只能浅谈个大概,远未能尽述,我在这里也邀请隔壁的两位未来有机会来到本台作客。 3:30 录这期串台的缘起,星辰大海与布鲁克纳; 选择贝多芬还有他的晚期奏鸣曲作为这期节目主题的原因; 9:28 贝多芬古典,但他一点也不“古董”,论贝多芬音乐的超前; 关于贝多芬音乐的普适性; 我们自己聆听贝多芬的状态和方式; 20:45 为什么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令人感到具有“前瞻性”?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孤岛”效应; 21:42 bgm: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大段颤音部分(肯普夫版本) 24:20 我对贝多芬其人性格的理解来自阅读曲谱的经验,通过读谱感受到他的纯朴和真诚; 28:23 bgm:贝多芬第31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一点点地重生”部分(吉列尔斯版本) 文学的浪漫主义与贝多芬音乐思想之间的影响关系; 第九合唱交响曲第...
Oct 09, 2021•1 hr 39 min•Ep. 13
大家好,今天我去参加西岸美术馆最新的常设展《万物的声音》的开幕式,与几位朋友,尤其是预展现场临时捕获的朋友们一同看展,聊了聊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以及各个时代阶段的艺术创作观念。7月28日起,《万物的声音》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期待你听着这期节目,走进西岸美术馆体验这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2:30 讨论“万物的声音”展览标题的含义 第一个单元:物与空间建构 第二个单元:毕加索和《拿着钥匙的女人》 毕加索、布拉克等人对静物的拆解 23:26 第三个单元:纯粹主义-新精神 柯布西耶的抽象绘画与莱热的《手和帽子的构成》 27:05 第四个单元:达达之物、现成品和无异之美 “现成品”(readymade)作为审美对象的合法性原则 31:58 第五个单元:超现实主义与物品-物品崇拜与颠覆 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 达利与马格里特的梦境现实 具象绘画与摄影写实主义(photorealism) 45:25 第六个单元:现实的表象 贝尔纳·布菲与萨特的具体的哲学(la philosophie concrète) 54:57 第七个单元:镜头下的物体 “主观”主义摄影对静物的语境挪用 丹尼尔·马斯克雷的透...
Jul 28, 2021•1 hr 46 min•Ep. 14
尝试做一个新的系列,OneDay,随机记录一天的生活,其实只是想偷个懒,想要播客的创作过程轻盈一点。最近本职工作过于繁重,应接不暇,却又不希望出于兴趣做的节目因为有些复杂的制作环节反噬到我的本心和本职,所以想用“Rlog”的形式,与听友们分享生活中的体验和思考。另外近期的一些展评和乐评,没有做成播客,写了文章,发在我的公众号“傅小敏Emi”,欢迎阅读并与我交流感想。 本期节目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Lucien,刚刚过去的周日,他在上海音乐厅做讲座,与其他主创人员一起,介绍他参与制作的音乐戏剧《如歌》(7.30、7.31将在上海音乐厅公演)。除了为这场戏制作舞美装置,Lucien也会在现场演奏管风琴、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琴。于是周日上午我去围观了他在一家管风琴专卖店的排练,下午协助他安装舞台装置,顺便留下来听完整场讲座,惊喜地发现了安来宁这位宝藏音乐人。活动结束后我与Lucien短暂絮叨了一会儿,便又赶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观看夏季音乐节的演出,结束后我问官方要了一份音乐会现场录音,放在本期节目最后。 - 时间轴 - 00:00 - 38:56 管风琴排练,讲解管风琴构造与乐理,视奏经典曲目;...
Jul 20, 2021•1 hr 18 min•Ep. 15
钱老板与校友阿米重返杨浦区,拜访了一座不少五角场大学生们都不陌生的酒吧——Neo Bar的主理人Neo。 故地重游令人心生感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生走进这些校园酒吧,无数青春故事曾经在此上演,又随着学生们的成长和离开被存档在回忆中。这些酒吧已经与学校这个社区形成了复杂的情感共生,Neo观察着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自己也从吧台后的大哥变成了店里的大叔。 关注「傅小敏Emi」公众号,或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欢迎参与互动。 【对话成员】 米同学(播客:阿米小酒馆) 钱老板( 微信公号:@酒壶和点唱机 ) Neo(Neo Bar – 上海) 02:35 – 学生之家 08:35 – 东京茶的故事 11:40 – 学生社团的活动 19:50 – 重返十八岁 22:25 – 毕业生的酒会 27:55 – 新一代年轻人更斯文了 37:25 – 除了学生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客人 42:15 – 观察年轻人的成长 【音乐】 有光(复旦大学团委学生艺术团,复旦大学2020届毕业晚会歌曲合辑)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马若晨 【制作总监】王若弛 【节目助理】猫老师 【本节目由...
Jul 19, 2021•58 min•Ep. 16
作为一家元宇宙意义上的酒吧,阿米小酒馆还是有必要拥有一套酒单的。 本期节目,阿米盛情邀请隔壁友台《杯弓舌瘾》的戴老板和钱老板做客小酒馆,来为我们量身定制这套酒单。 本期适合边小酌边听,未成年人不建议收听。 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点单,或加入wx听友群共商开店大计(添加小助手mitongxue003,备注来源)
Jun 21, 2021•1 hr 27 min•Ep. 17
本期嘉宾是艺术家焦小健,五十年代生人,从事绘画创作四十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期节目是我与焦老师在展览现场的对谈,内容关于他的艺术生涯和创作理念,也关于此次的在地项目《一千零一张》。很喜欢也很享受这个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过程,焦老师实在太可爱了,有着鲜活敏锐的感知力,和对生活的朴素的热爱。他用自己的实践,不断启发我们共同去思考,艺术的本质,创作的本心。 展览信息:《一千零一张》焦小健在地绘画项目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270弄1号 展期:2021年4月25日 - 6月20日 1:15 作为美院的教授和作为独立艺术家,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创作会有怎样的区别? 过往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风格、理念有哪些变化? 早年是否有过努力形成个人风格、个人语言的意图? 如何能够保持敏锐的感触,如何建立内在感觉与外部世界之间敏锐的连接? 9:05 一个矛盾点:艺术家始终不停地否定、推翻自己,但外界总是希望艺术家保持稳定发挥,形成标志性的风格,以便对其进行总结; 当代的绘画,已经不止于“观看”; 如何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实现从现代主义向更加开放的当代进行转化? 18:28 如何看...
Jun 07, 2021•59 min•Ep. 18
这期节目给大家推荐新书《艺术之爱:蓬皮杜夫妇的艺术生活》,邀请到曾任蓬皮杜艺术中心新媒体馆藏部项目管理与研究员的王璐卿。璐卿取得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Po)传播学专业的硕士之后,进入到蓬皮杜中心从事策展相关的工作,并参与了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落地。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评论人和策展工作者,璐卿来到小酒馆与我们分享她对艺术行业的观察与思考。 5:00 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做策展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关于蓬皮杜中心的前世今生; 18:20 机构收藏有怎样的规则或理念? 作为艺术爱好者的乔治·蓬皮杜有哪些收藏之道? 在机构(美术馆)与在画廊做策展会有什么不同? 35:20 在国内从事策展工作遇到的一些难点和挑战; “策展人”这个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 51:55 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说,如何能够进入艺术行业工作?
May 28, 2021•1 hr 2 min•Ep. 19
受邀来看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合作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的开幕式,为大家第一时间带来观展体验分享。今年是康定斯基诞辰155周年,本次特展全面呈现这位二十世纪艺术大师里程碑式的创作生涯。这不仅是中国首次,也是亚洲境内最具规模的回顾展。本期节目我们将从艺术哲学切入,对康定斯基绘画及现代主义音乐,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 本期嘉宾:青年学者成家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在读,艺评人,法语译者; 2:00 导言 关于康定斯基展览的三个问题: 什么是“联觉”? 绘画是可以解释音乐的吗? 如何理解瓦格纳提出的“总体艺术”? 8:25 “联觉”或许是一种暗示,一种信念; 一定要用音乐来理解康定斯基的绘画吗? 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主义音乐创作方法,作为某种个人仪式的创作行为; 反对用同一个“标准答案”去解读一件作品; 15:10 巴塔耶对戈雅《农神吞噬其子》和马奈《处决马克西米利安》的比较; 关于绘画中主题与目的的逐渐瓦解; 康定斯基用音乐概念将绘画分为melodic和symphonic的不同类型; 关于音乐中主题与目的、旋律与调性的逐渐瓦解; 阿多诺在《新音乐的哲学》中对勋伯格无调性音乐进步性的分...
May 01, 2021•1 hr 18 min•Ep. 20
终于忙完我的phd申请,出关继续来更新小酒馆啦。本期嘉宾艾琳(化名),是一位资深画廊从业者,不久前辞去了她在上海某家当代画廊的经理工作,即将转行去北京展开新的职业生涯。在她离沪北上的前夜,我们聊了聊画廊从业中的一些真实状况,本次录制时间仓促,许多问题来不及深入,更多后续讨论欢迎来我的听友群中参与。 3:00 画廊行业中日常事务与工作模式固定; 画廊与艺术机构从业者薪资待遇普遍较低,与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存在巨大反差; 行业内“僧多粥少”; 7:40 在欧洲尤其法国,艺术市场行业较为排斥非本国国籍者; 10:46 从事画廊行业是否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自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4:34 画廊销售与其他类型的销售相比,有哪些独属于自己的特质? 19:00 小白买家在艺博会里要如何入门收藏? 关于这个行业的“圈子感”; 23:06 为什么画廊小姐姐们看上去都有点凶凶的? 28:14 画廊经理基本上有哪些工作内容? 29:46 关于画廊行业人才流失较大的问题; 31:39 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是什么?如何跨越?...
Apr 19, 2021•39 min•Ep. 21
大家好,本期与喵君逛公园,准确说是墓园,我们在上海宋园路的名人公墓散步,聊了一些与性别、个人成长有关的话题。 1:30 关于“人无癖不可与交”; 席勒写作时喜欢在抽屉里放烂苹果,大仲马喜欢用蓝色稿纸写小说,伍尔夫喜欢用紫色墨水写作…… 10:20 访万国公墓旧址; 普鲁斯特的怪癖,比如用软木片覆盖房间的天花板和四面墙壁,以隔绝噪音; 普鲁斯特于我的意义,或许是定义了我所欣赏的男性类型; 欣赏的类型:希望与之相伴,希望成为Ta,希望Ta在神坛上; 偶像消失,被欣赏的对象只是尚未到来的朋友; 24:45 萨冈,伍尔夫,阿伦特,我心目中理想的三种人生阶段; 萨冈像一条狂舞的小蟒蛇,酣畅鲜辣; 伍尔夫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透彻深刻; 阿伦特是深林中一棵挺立的树,茂盛坚定; 我所欣赏的人类,大多是雌雄同体的,内在性别具有流动性; 34:13 何谓“女性治愈女性”? 删减多余的枝杈,打磨属于自己的那支唯一的棱角; 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面对来源于自我内部的力量,如何重建边界并守住边界; 关于个人成长的困惑和问题,本质上与性别无关; 45:20 “为什么男性是另一个我,女性却是一个我想成为的我?” “男...
Mar 07, 2021•1 hr 12 min•Ep. 22
大家好,新年第一期的小酒馆,邀请到了Lucien、喵君和曹然同学,共同聆听自欧洲远道而来的一架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从钢琴演变的历史,到巴赫的复调音乐,中间穿插了几首现场演绎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古曲。喵君又从她古琴演奏者的身份出发,分享了两种乐器演奏与审美的各种异同。最后身为蹩脚钢琴练习者的我,尝试在击弦古钢琴上弹出几句德彪西的曲子,获得了美妙绝伦的体验。 1:20 何谓“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古钢琴的分类到底有哪些? “管风琴”、“大键琴”、“小键琴”、“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早期古钢琴”……各种术语琳琅,该怎样区分它们? 人类的乐器是如何发展至今?“弦”是从何而来?“键盘”是如何被发明?二者又是怎样逐渐合而为一? 乐器史简单小梳理:管风琴,击弦古钢琴(又名小键琴),羽管键琴(又名大键琴、拨弦古钢琴)→早期古钢琴(又名pianoforte)→现代钢琴 32:25 不同的琴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因此不同时代的曲子要用对应时代的琴来弹; “piano”其实是“弱琴”的意思,是pianoforte(强弱琴)的简称; 中文的“钢琴”一词,最初诞生于一个营...
Feb 16, 2021•1 hr 35 min•Ep. 23
本期年终番外,邀请到阿米小酒馆听众群中的一位成员,正在念大四的吕拓同学,来聊聊这一年印象深刻的书籍电影和音乐。对我而言,相较于表达,更希望倾听大家的感受,想知道喜欢阿米节目的听众朋友,还会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歌。本期录制于寒潮来临的前一天,关乎书影音的谈论背后呈现的,实际是对过去一年中世间种种裂缝的审视,沉痛的记忆如何被抚平,智性的思考如何帮助我们处理生活。 00:03:36 《碎片》与女性主义; 所有的打压都可以被归纳至性别议题吗? “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女性友谊; “女性智慧”有何特殊性? 00:13:29 《流溪》的博物学式写作或“炫技”背后是一个创作者的理想与雄心; 00:17:20 有意识的写作者如何在顺畅的想象力与严苛的遣词造句之间寻找平衡? 浮士德式交易背后是何种写作者共同面临的痛苦? 00:20:54 虚构传记的文学特征; 沉重的书写是一种大时代下的勇气; 《记忆记忆》是否提供了一种如何用文学书写苦难的新面向? 00:29:12 《掬水月在手》与个人的文学启蒙; 叶嘉莹先生的经历如何把我们带回文学的出发点; 00:36:14 《棒!少年》成片中未能呈现的社会议题...
Dec 31, 2020•1 hr 46 min•Ep. 24
大家好,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的老朋友喵君,喵君是一位资深旗袍爱好者,在我们相识的十年间,我几乎没有见过她穿除旗袍以外的服装,因此今天的话题也是我一直以来抱有的疑问:如何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旗袍?如何在穿着旗袍的同时进行日常生活与工作?其实今天的讨论并不仅仅关于穿搭,也包括我们如何认知自我形象,如何接纳自己,怎样处理自身与外界、与他者的关系,如果你对旗袍穿搭也有不少心得体会,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交流。 03:30 第一次穿旗袍是怎样的契机? 为什么选择旗袍作为自己主要的外在形象?旗袍何以成为一个人的容身之处? 在旗袍的世界里,如何体现个人化的风格和审美趣味? 09:31 评价他人的时候,衣品是一个怎样的指标?怎样的异性或同性,属于衣品好的人? 在各种各样的旗袍中间,如何判断它们的品味好坏? 穿自己做的衣服和大牌成衣,我们的心态会有什么不同? 21:32 家庭的审美传承,对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父母子女之间,如何在关系之间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我们与衣服之间,究竟是我们去住进衣服里,还是衣服来适应我们的关系? 31:30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对旗袍存在一种美的崇拜? 旗袍的“想象中...
Dec 11, 2020•1 hr 5 min•Ep. 25
大家好,这期节目,是我最近写的一篇音乐评论的语音版,关于俄罗斯古典音乐中的“钟声”主题,确切来说,是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最后的一首小曲《基辅的大门》,以及著名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我为这些音乐中,丧钟一般顿重的、深暗的、艰难的、轰隆的低音,感到深刻的震撼,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的音乐里会有钟声?为什么这些钟声与我在欧洲听到过的不一样?它们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这期节目可能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一个人的节目,少了以往的插科打诨,很难把握说话的语感,如果有些词汇生僻难解,可以参看我发在公众号上的这篇乐评的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ZuahYt-y1178UTexg1APTA 本期曲单: 1.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钢琴版来自Anatol Ugorski 2.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 选段来自郎朗+捷杰耶夫+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版本 结尾BGM来自齐默尔曼+小泽征尔+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版本 3. 拉赫玛尼诺夫合唱交响曲《钟声》(Op. 35) 4.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Op.3 No.2》 选段来自阿什肯纳齐的...
Nov 16, 2020•59 min•Ep. 26
大家好,好久不见。本期嘉宾是若干个月前早就预约好的王球老师,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哲学系副教授,主攻认知科学、心智哲学、知识论等方向的青年学者。当然我们今天的节目并不会纠结于概念与术语的迷瘴,只是单纯想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会接触哲学、学习哲学,哲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思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或许我们的讨论还是不可避免的引用到了许多专业词汇,望请听众朋友们见谅,如果大家有什么疑惑或者反思,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02:25 “科学哲学”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学了哲学会让我们平时讲话充满了概念和术语吗? 哲学学习对于我们日常语言的表述会有怎样的影响? 人文社科学者与理工科学者处理学术课题的方式有怎样的不同? “主义”们是如何产生的? 13:10 我们是如何踩入哲学这个“大坑”的? 我们为什么不读哲学?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它的意义在哪里? 无意义的事物究竟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31:23 对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审美的体验是具有普适性的吗,还是说它存在阶层或等级的划分? 接受艺术与美学的教育,是为了让美的事物变得更美; 天才的灵光如何在经过学院派的规训和教化之后还能够幸存下来、保持鲜活? 42:...
Oct 10, 2020•1 hr 27 min•Ep. 27
最近去了趟北京,见到⎡歪波音室⎦的主播拾壹,还有X博士与RealCoolGirl的资深编辑壁壁,我们在三里屯附近吃了顿火锅之后,又来到一家收藏大量黑胶唱片的小酒馆,于是坐下来用一杯小酒的时间,聊了聊我们收听音乐的习惯和心得,因此有了这一期的联动。你喜欢以怎样的方式听音乐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呀~ 2:00 从收听黑胶唱片开始,聊聊我们听音乐的方式; 我们的童年是如何接触到音乐的? 17:00 我们拥有的第一张CD/磁带是什么? 你会在早晨还是深夜听音乐?收听习惯与场景有怎样的关系? 童年陪伴过或感动过我们的音乐,年少时形成的收听习惯,会对我们后来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7:50 对于古典音乐,我们是何时入门的?又是何时开窍的? 第一印象很重要,某首曲子第一次收听场景和心境,会在很长时间里决定你对它的评价和感情; 关于乐评这件事;乐理的概念与术语,是否损害了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感受? 古典音乐爱好者喜欢比较不同演绎者的版本,听音乐的差异,听的其实是人的差异; 45:42 为什么我们感到民谣变了?民谣真正的内核应当是什么? 人们对“古典音乐”的概念其实有着许多误解; 人在音乐里,一...
Sep 15, 2020•1 hr 4 min•Ep. 28
本期是一位听众跟阿米定制的节目,因为看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最新展讯,《米修与木心》即将开幕,希望阿米可以聊聊这个展,正巧我有收到展览开幕式邀请函,于是叫上艺术家朋友庞浩一起去参加了开幕式并且预览了展品。本期的内容其实是围绕着亨利·米肖和木心二人展开的,关于艺术创作、多重身份、批评方法等等话题的讨论,至于展览中陈列的作品,希望大家对米肖和木心有所了解之后,再用心去感受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这里我们不想过多关注概念术语及艺术史知识。 3:40 从这里开始是出发去PSA参加开幕式之前的讨论。 《月光奏鸣曲》与木心的乐谱手稿。 看完诺兰《信条》后得到的一个领悟: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是来自未来的。 18:23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我自己最真实的东西?” 木心先生提出的“直觉-概念-观念”公式,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直觉是直通观念的。 一个假设:也许我们与未来的自己沟通的方式是直觉。 创作者与创作工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5:25 去掉“系统”“体制”“模式”带来的身份之后,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对话才产生了; “艺术家”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了某种态度去活着。 “规则”的发明是为让一些人受益,你适应规则...
Sep 09, 2020•1 hr 10 min•Ep. 29
本期如实记录了两个女孩子,同时也是两个文字工作者,在临近三十岁的门槛面前,拥有的清醒和焦虑,自我怀疑与自信重建,创作理想与同辈压力等令人头秃的一系列灵魂拷问。 1:15 做编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香港工作生活有怎样的困难? 关于创作焦虑这件事; 是否心底里有一个我非讲不可的故事? 18:00 创作者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个人经历,这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对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创作者与人群、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寻找故事而混迹某个交际圈中,如何避免被卷入其中? 35:45 关于外公作为著名羽毛球教练的人生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对佳晖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是在哪一刻突然意识到的,这个故事就得我写,这事就该我来做? “他出现在我的人生里,他对我的意义是什么,他教给我什么,他给我的指引是什么?” 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但目前实力不够强大,你究竟是应该直奔终点还是曲线救国? 1:01:00 写电视剧剧本和写电影剧本有什么区别? 剧本写作最重要的要素是哪些? 复旦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自由而无用”的英文翻译居然是“nothing but yourself”; 关于我们是如何面对peer pre...
Sep 03, 2020•1 hr 19 min•Ep.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