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26】我们为什么不读哲学? - podcast episode cover

【op.26】我们为什么不读哲学?

Oct 10, 20201 hr 27 minEp. 27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大家好,好久不见。本期嘉宾是若干个月前早就预约好的王球老师,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哲学系副教授,主攻认知科学、心智哲学、知识论等方向的青年学者。当然我们今天的节目并不会纠结于概念与术语的迷瘴,只是单纯想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会接触哲学、学习哲学,哲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思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或许我们的讨论还是不可避免的引用到了许多专业词汇,望请听众朋友们见谅,如果大家有什么疑惑或者反思,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02:25

“科学哲学”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学了哲学会让我们平时讲话充满了概念和术语吗?

哲学学习对于我们日常语言的表述会有怎样的影响?

人文社科学者与理工科学者处理学术课题的方式有怎样的不同?

“主义”们是如何产生的?


13:10

我们是如何踩入哲学这个“大坑”的?

我们为什么不读哲学?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它的意义在哪里?

无意义的事物究竟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31:23

对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审美的体验是具有普适性的吗,还是说它存在阶层或等级的划分?

接受艺术与美学的教育,是为了让美的事物变得更美;

天才的灵光如何在经过学院派的规训和教化之后还能够幸存下来、保持鲜活?


42:20

不读哲学我们也可以活得很好,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哲学呢?

大而全还是小而深?

哲学的学习是让我们掌握一些思维工具,但我们不能局限于工具本身;


52:30

如果我们要学习哲学,是否必须首先了解哲学史,掌握每一位前人先辈的理论体系?

更好的方式也许是解决某个具体的切身相关的问题?


1:02:35

如何避免制造学术垃圾?如何让产出的内容成为“可回收垃圾”?

哲学史就是一部“垃圾史”、“炮灰史”?

如何理解“做学问就是做自己”?

如何理解“语词的生产是诗人和哲学家的任务”?



相关阅读:

帕菲特《理与人》(Reasons and Persons)

巴塔耶《内在经验》(程小牧 译)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

Eduardo Kohn 《How Forests Think : Toward an Anthropology Beyond the Human》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op.26】我们为什么不读哲学? | 阿米小酒馆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