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Portal - podcast cover

neo-Portal

广东时代美术馆www.ximalaya.com
The podcast is conducted by Media Lab of Times Museum. 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制作的专辑“传送门”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来共同回应,关于美术馆的数字化未来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和可能性。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Podcasts are better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s

传送门13:你的专属情感劳动AI解决方案(老妖精-林翠西、方胆疼)

因为自身不易被察觉的特性,“情感劳动”常常被隐藏在很多职业工作背后,而从事这些职业的大多数也是女性。集体创作共同体“老妖精”通过对这一概念及现象的觉察,发起了长期跨学科实践“织女计划”。以一个虚构的情感科技品牌 WeaverGirl™ 和织女网站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活动实践。WeaverGirl™ 为四种需要付出大量情感劳动的职业女性设计了四款“情感AI产品”,与她们分担情感劳动的压力。其中,围绕着为总领事夫人和女仆设计的两种解决方案,老妖精也分别在法国总领事官邸以及Cryptovoxels展开了两场表演。本期播客邀请到老妖精的两位成员林翠西和方胆疼,一起讨论在作品当中,如何用AI解决方案深入“情感劳动”的主题、WeaverGirl™的“产品”如何和使用者、观众产生互动,以及“织女计划”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创作网络在实施过程中和不同群体碰撞出来的火花。 [02:28]  老妖精作为一个集体创作共同体(ensemble)的创立缘起及创作脉络  [06:46]  察觉到“织女”的形象在七夕广告中被异化,林翠西以“虚拟爱人”的形式在2018年发起了“织女计划”第一弹。...

Jul 18, 202243 minSeason 1Ep. 1

传送门12:让DAO联手公益团体创造新的文化共识

豆泥是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创业者,他在网络上的自我介绍是「2021 年离职医师,2022 年全职投入“公共性”NFT 领域,探索拥有权的最终疆界。」 2019年以来,NFT从加密行业破圈延伸至各行各业,纵观近一年来国内的NFT项目,大部分运作模式商业机构通过邀请数字艺术家,设计博弈机制、空投和白名单等方式来组织社群,传播和销售,在艺术的外衣之下,实际上是金融机制的创新设计和社群运营的本领,项目遍地开花,作品也在飞快地迭代。 从去年底开始,DAO 也就是在数字世界中使用加密艺术平台和技术,一种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愿景的自治组织正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样的自治组织与线下的自我组织相比有什么优势,可以达成何种过去自我组织不能做到的愿景?什么是真正的Web3 精神?本期嘉宾豆泥通过讲述他在台湾的加密艺术实践和Fab DAO的成立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而美、不失优雅的专注于解决文化、公益团体的资源来源与分配DAO组织方案。 黄豆泥 ,未执业医师,现为 FAB DAO(福尔摩沙艺术银行 DAO)创办人。以...

Apr 27, 202254 minEp. 2

传送门11:编织、计算与女性的纠缠史(计算编委会小组)

义乌和诸暨袜子厂的纺织女工、二战后美国的女性计算机操作员、影响计算机历史的重要女性以及今天的女性科技从业者,这些不同的群体在编织和计算的历史上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在讨论编织、计算和女性的纠缠史中可能得到什么新的启发?最新一期传送门我们和“计算编委会小组”其中的两位成员子杰和周蓬岸,围绕小组今年的作品“● text●tile / 点_字_布”一起聊了聊这些话题。此外,本期话题也延伸到了技术历史中的西方中心论、包豪斯的织造车间的性别分工、纺织行业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作为劳动主体等问题。 [02:12] 介绍计算编委会小组成立以及“点_字_布”这件作品想法形成的过程 *音频内容更正:温璧伊现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 [05:12] 子杰如何从对文字处理和文学史的研究延展到对编织与计算之间关系的研究。蓬岸为“点_字_布”提供技术方案的过程,一开始由编织与计算的关系想到贾卡提花机和穿孔卡片,也曾尝试过光标阅读机,这也是穿孔卡上的内容最终会呈现为问卷的原因。  [08:05] 在前期调研中,璧伊走访了一些广东的纺织厂,子杰则翻译了Sadie P...

Dec 30, 202142 minSeason 1Ep. 3

传送门10:游戏如何实践关怀社会?(殷艾雯、赵伊人、赵蒙旸)

想象在若干年后,你和数位性别、年龄、职业各异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随着技术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照护劳动在这里变得高价且稀缺,你需要去和他人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关心彼此的需求,才能保障自己继续身心健康地生活下去。 这是“浮萍定海”游戏的基础设定,其衍生于关怀家互助网络(详情请收听上一期播客“货币作为重思亲密关系的媒介”),自今年在上海双年展正式发布以来,“浮萍定海”已经吸引了北上广两百多位玩家的参与,线上版游戏也在开发中。本期播客邀请到游戏主创“流体愈学”小组,殷艾雯、赵伊人和 赵蒙旸 , 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游戏设计的相关思考,包括游戏对社会现实的参照、游戏中的技术视角以及游戏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和玩家共同成长的方式等。 [1:07]  引入不同玩家的现场音频介绍浮萍定海游戏; [6:54]  关怀家和定海桥是如何相遇的; [10:29]  游戏是一种体验性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拓展社会讨论的方式。因为桌游更具博弈性,并缺乏即时性和在场性,浮萍定海更偏向剧场性的游戏。 [16:21]  浮萍定海的角色设计参考了当下社会结构的同时,希望推动一个...

Sep 02, 202154 minEp. 4

传送门 9:货币作为重思亲密关系的媒介(程新皓x殷艾雯)

我们的播客“传送门”之前多次讨论到区块链和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这次邀请到两位嘉宾殷艾雯和程新皓来探讨以货币为媒介进入婚姻、族群等多元关系的话题。关怀家互助网络试图借用可编程货币(programmable money)来建立新型亲属关系(newkinships),与莽人使用象征性的银元在族群内外所形成的关系,都可以被视作以货币为媒介来发展关系的尝试和实践;前者是随着科技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实验,而后者则复活了消逝的货币被视为礼物的象征意义的古老传统,在两位创作者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货币在今天如何可以重新思考和建立新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嘉宾介绍: 程新皓, 201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 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链接。部分个展:“愚人金”(OCAT深圳馆,深圳,2019);“对一条河流的三次摹写”(1903空间,昆明,2019);“陌...

Jul 28, 202146 minEp. 5

传送门 8:仿生货币、病毒认同与区块链潜力(对话李紫彤、南洋放送局)

这期节目中,我们和来自台湾的南洋放送局一起采访了台湾艺术家李紫彤,谈了她的新作品《帕斯堤货币》。 “帕斯堤货币”也是Positive Coin的中文译名,它是一款关于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俗称HIV病毒的仿生电子货币,参与者可以在网络购买这款货币,并且在特定的地方交易它。 在交易的过程中,使用者所看到的关于“帕斯特货币”的各种数据包括成长率、交易所和社交影响率等等都跟现有的不同艾滋病传播中出现的四种亚型所设计的,艺术家借用了区块链的方法,把关于病毒的价值认同编码至数字货币中,让其发行和交换,这个过程让使用者对病毒的认同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艺术家以去中 心化的数字货币的方式来建造社群和新的价值认同,作品也把交易所设置成诊所的方式来展示,在交易的过程中“用户”沉浸式地体验病毒所带来的不同面向。 这件作品结合了社群运动、病毒的价值认同和数字艺术美学建构的实验,李紫彤的尝试也拓宽了我们对现有区块链、去中心化网络的艺术实践想象,而在面对NFT数字艺术交易盛行的潮流,《帕斯堤货币》也为通证经济的未来提供一种不同的路径。   对话中涉及的展览: “瘟疫的慢性处方”,台北当代艺术馆 20...

Apr 30, 202143 minEp. 6

传送门 7:数字荒野中的肤色、算法和差异政治(致颖 对谈 张婷婷)

嘉宾:致颖、张婷婷、吴建儒 音乐:《货币》 剪辑:一米 本期传送门从一款在非洲大卖的名为传音(TECNO)的中国产手机开始说起,试图透过艺术家和算法工程师的视角去看看当下生活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和算法。这款国产手机开发商是位于深圳的传音控股,该公司联手台湾半导体公司联发科技所开发的自动检测和调亮黑肤色人群的算法,是这款手机赢得非洲手机市场的重要原因。影像对肤色的曝光是否准确以及如何修正,从柯达胶卷发明开始就存在偏见,标准制定的背后展现的是何种差异政治?在数字模拟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后,我们存在的选择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我们急需一种数字世界的理论工具来讨论具有公共性的数字工具。 [02:33] 致颖谈他到非洲调研的原因,台湾乃至中国对亚非关系讨论的长期缺失。 [ 09:05 ] 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体现在哪里,用 “新殖民者”去描述中国对非洲的关系是否准确? [ 14:32 ] 致颖的作品《货币》与多哥嘻哈歌手Elom用批判嘻哈乐的形式一起探讨了西非货币在殖民法郎之后的走向。 [ 23:12 ] 在非洲大卖的传音(TECNO)手机,搭载了台湾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肤色演算法,由此在非洲收...

Feb 02, 202158 minEp. 7

传送门6:对话西蒙·丹尼:数字经济下的剥削者游戏

Welcome to the #6 of neo-Portal , which is also the first episode that ’ s conducted in English. This time we invited artist Simon Denny to join us for a discussion about how his practices are related to technology ,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Games and Blockchain.   第六期传送门邀请了艺术家西蒙·丹尼来讨论他作品中和游戏、区块链相关的创作,以及它们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美学。播客由英文进行,中文详细内容请关注广东时代美术馆相关内容。 02:25 Denny speaks about his recent engagement with the tech scene 05:20 Denny made Patagonia Objects out of Margaret Thatcher's scarf a...

Dec 16, 202042 minSeason 1Ep. 8

传送门 5:要给地球拍个照,一个像素代表几公里?(刘昕、翁佳访谈)

在家也可以观测天气吗?在太空中如何种土豆?在卫星以前是如何拍摄地球的?第一张地球全景照片又是如何拍到的?在太空中拍摄是否会出现“手抖”的情况?播客“传送门”的第五期,我们邀请艺术家刘昕和建筑系在读博士翁佳用她们的研究和艺术实践来一一解答。 [03:20] 刘昕最近的创作实践——在家的后院搭起了天线接收台,接收天气卫星信号; [05:25] 在观察当中是否有限制,在国内和美国卫星观测的区别; [08:30] 翁佳介绍在她的研究中,建筑和媒介、天气观测以及控制的关系; [11:05] 在无线电广播和成像技术之前,美国曾经征用德国的V2火箭,并通过TIROS气象卫星,拍摄了云层照片; [13:03] 刘昕通过MIT最近“非地球的未来”合作项目中把地球的土豆种子发送到低空地球轨道; [18:20] 上了太空的土豆和地球土豆的区别和亲缘关系; [22:30] 翁佳在研究TIROS卫星中发现,早在1964年NASA就通过拼贴的方式发布地球照片集,在1968年才出现第一张非拼贴的地球全貌照片(地出); [24:45] 在卫星拍摄地球的时候,1像素真的是对应1km吗?(继续听后面有惊喜)天气...

Nov 17, 202041 minEp. 9

传送门 4:区块链玩艺术你还有机会吗?(薄然访谈)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互动和表达方式可以说是颠覆性,区块链由于其加密、溯源和不可删除的特性,已经在金融、娱乐和服务行业有了很多试验性的应用,而在艺术行业所催生出来的 “ 加密艺术 ” 似乎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它的运行逻辑和场景是怎样的,对传统艺术行业可以有着怎样革命性的冲击? [2:40] 区块链是矿工们共同使用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的主要实现方案,比特币是区块链中最大的应用。 [8:46] 什么是非同质性通证( non-Fungible Token ,简称 NFT )。 [11:41] 加密艺术的优势应该是创作、交易和收藏都在区块链上完成。 [12:27] 了解一下拥有 22 个图层的可编辑的加密艺术《最初晚餐》( First Supper )。 [14:19] 什么是通证经济,通证经济怎么实现对信息的追踪和溯源。 [16:00]  信息被传播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使用权的丢失,从而导致信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对信息所有权保护是很困难的。 [23:24] 加密猫 (Crypto Kitties) 是全球首款区块链游戏,每一只猫咪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组,这决定它的外观...

Sep 30, 202050 minEp. 10

传送门 3:找不到的地理坐标?(郭城访谈)

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而疫情的到来似乎让美术馆反应迟钝。在生产线上展览的时候要从体验和网络媒介特点来考虑,不同的技术语境带来不同的呈现方式,未来的展览需要对不同媒介的独特性进行思考。 “传送门”第三期 邀请了在上海的艺术家 郭城 一同探讨电子化趋势和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也许能提供新的想象:区块链技术带来了自主策展的能动力以及作品交易去中心化的可能;开源程序带来便利,也同时带来算法和保密的障碍。在更广义的背景下,人类技术活动对地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甚至超越人类自身感知的物理时间。到时候的美术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呢? [02:16] 郭城最近参加的线上一个叫A2P的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艺术家作品互动; [04:40] 越来越多线上展览的发生可以产生出更多有趣的展览方式; [08:05] 新基建政策对美术馆可能存在什么影响,尤其是5G技术下高带宽可能提供哪些支持; [10:24] 在通讯技术发展下,大数据分析对观众参与度和展览粘性的提升,远程观展的体验增强; [13:22] 艺术家作品中对网络IP地址反查,按实际对应的地理位置进行追踪; [16...

Sep 10, 202040 minSeason 1Ep. 11

传送门 2:数字时代的观众在哪里?(曹斐 对话 陈楸帆)

[4:20] 曹斐在伦敦蛇形画廊的个展Blueprints重开,看展览变成像LV买包一样的预约制,观看时长和观看方式都受到多种限制。 [ 8:05] 陈楸帆:网上看展览对网络流量有较高要求,VR也好AR也好,科技对于沉浸式的身体体验尚未完善。 [10:30] 在目前全面拥抱数字生活的背景下,曹斐回顾她2007年创作的数字社区作品《人民城寨》。 [14:30] 疫情使很多线下的活动虚拟化,长远来说是一个大方向,并且成为常态。 [18:00] 什么是数字化审美,对艺术家创作有什么影响? [21:30] 曹斐认为线上项目让艺术的参与去中心化,观众、艺术家创作的接收方越来越微弱,难以定义什么是作品的真正观众。 [24:55] 陈楸帆正在用GPT2开发AI的中文科幻写作项目,未来可能会出版人机协作的文学作品。 [33:00] 当科技和技术成为政治家的工具,创作者有着怎样的反思? [36:50] 陈楸帆:我们在纯粹的崇尚理性主义的这条道路上,走的太过于极端,缺少对冲的力量。 [40:52] 曹斐:在疫情期间收听了很多神秘文化的节目,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心情。 [44:20] 陈楸帆...

Aug 20, 202054 minEp. 12

传送门 1: 美术馆实体还有意义吗(张宇星访谈)

#废墟 #深度全球化 #数字化审美 世界范围内各行业都面对愈演愈烈的数字化转型,我们该如何想象和应对机构的数字化未来? 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制作的播客专辑“传送门”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例如建筑、美术馆学、写作、策划等的学者来共同回应, 关于美术馆的数字化未来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和可能性 。 疫情 作为一个触发点为美术馆带来了许多危机和变革 , 技术带来了对真实世界和整个哲学体系的瓦解,建筑的实体空间也在这个过程之后死亡。 第一期 “传送门” 邀请了建筑界的 张宇星 ,他是趣城工作室创始人/深圳趣城计划发起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 01:35 ] 现在应该是诞生数字时代的毕加索或者梵高的时代 [ 03:07 ] 疫情只是一个触发点,实际上是技术发展到了临界点 [ 04:28 ]技术带来对真实世界的瓦解,然后是对哲学体系的瓦解 [ 07:45 ]“废墟”是一种美学的基础,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废墟 [ 11:40 ]未来真正革命,建筑应该是可以自己生长和消解的生命体 [ 16:16 ]未来的数字媒介是多感官的,美术馆将成为多感官体验的特定场所,视觉艺术将会变成考古学 [ 19:...

Jul 29, 202034 minEp. 13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