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门 2:数字时代的观众在哪里?(曹斐 对话 陈楸帆) - podcast episode cover

传送门 2:数字时代的观众在哪里?(曹斐 对话 陈楸帆)

Aug 20, 202054 minEp. 12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4:20] 曹斐在伦敦蛇形画廊的个展Blueprints重开,看展览变成像LV买包一样的预约制,观看时长和观看方式都受到多种限制。

[8:05] 陈楸帆:网上看展览对网络流量有较高要求,VR也好AR也好,科技对于沉浸式的身体体验尚未完善。

[10:30] 在目前全面拥抱数字生活的背景下,曹斐回顾她2007年创作的数字社区作品《人民城寨》。

[14:30] 疫情使很多线下的活动虚拟化,长远来说是一个大方向,并且成为常态。

[18:00] 什么是数字化审美,对艺术家创作有什么影响?

[21:30] 曹斐认为线上项目让艺术的参与去中心化,观众、艺术家创作的接收方越来越微弱,难以定义什么是作品的真正观众。

[24:55] 陈楸帆正在用GPT2开发AI的中文科幻写作项目,未来可能会出版人机协作的文学作品。

[33:00] 当科技和技术成为政治家的工具,创作者有着怎样的反思?

[36:50] 陈楸帆:我们在纯粹的崇尚理性主义的这条道路上,走的太过于极端,缺少对冲的力量。

[40:52] 曹斐:在疫情期间收听了很多神秘文化的节目,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心情。

[44:20] 陈楸帆:神话流传到今天一直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面起作用,科幻是另一种形式的神话。


曹斐,《新星》,2019

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5.1声音,110分54秒

图片由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s惠允


内蒙古海拉尔的公祭日盛事

图片由陈楸帆提供


特别鸣谢

片头音乐制作:WhiteCrow




嘉宾简介


曹斐,1978 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曾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新晋中国青年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变迁。近期项目包括2018年香港大馆美术馆个展和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回顾展,2019年参加APPLE和纽约新美术馆合作的增强现实艺术项目,2019年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的个展,2020年伦敦蛇形画廊个展。曹斐于2010年获提名“Hugo Boss雨果博斯艺术奖”及“未来一代艺术奖”。2006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青年艺术家”奖项及“最佳艺术家奖”。2016 年获“昆卡双年展”的“Piedra de Sal 奖”。


陈楸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及艺术系,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FWA)成员,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CSFA)会长,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曾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多国语言,在许多欧美科幻杂志均为首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异化引擎》、《人生算法》等。曾在Google、百度及科技创业公司诺亦腾有超过十年的管理经验,现为传茂文化创始人,聚焦泛科幻领域的IP开发,科幻科普传播,以及科技与文化艺术产业的跨界合作。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传送门 2:数字时代的观众在哪里?(曹斐 对话 陈楸帆) | neo-Portal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