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门 3:找不到的地理坐标?(郭城访谈) - podcast episode cover

传送门 3:找不到的地理坐标?(郭城访谈)

Sep 10, 202040 minSeason 1Ep. 11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而疫情的到来似乎让美术馆反应迟钝。在生产线上展览的时候要从体验和网络媒介特点来考虑,不同的技术语境带来不同的呈现方式,未来的展览需要对不同媒介的独特性进行思考。“传送门”第三期邀请了在上海的艺术家郭城一同探讨电子化趋势和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也许能提供新的想象:区块链技术带来了自主策展的能动力以及作品交易去中心化的可能;开源程序带来便利,也同时带来算法和保密的障碍。在更广义的背景下,人类技术活动对地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甚至超越人类自身感知的物理时间。到时候的美术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呢?


[02:16] 郭城最近参加的线上一个叫A2P的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艺术家作品互动;

[04:40] 越来越多线上展览的发生可以产生出更多有趣的展览方式;
[08:05] 新基建政策对美术馆可能存在什么影响,尤其是5G技术下高带宽可能提供哪些支持;
[10:24] 在通讯技术发展下,大数据分析对观众参与度和展览粘性的提升,远程观展的体验增强;
[13:22] 艺术家作品中对网络IP地址反查,按实际对应的地理位置进行追踪;
[16:49] 反查地点和实际地点所存在的偏差,正是作品命名为“网络游者——被悬置的握手”的原因;
[25:26] “网络主权”的概念;
[29:09] 在郭城其他作品中,对人和机器的关系,以及人类纪的探讨;
[31:15] 作品“琥珀”系列中的“化石”的制作;
[35:01] 作品“临时的小器具”中对环境电离辐射是如何进行探测;
[36:30] 人类活动提高了地球的本底辐射,辐射和原子的半衰期拉长了人类存在感,当地球的地核逐渐冷下去的时候,我们何去何从?


嘉宾简介


郭城,198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先后获得上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2010)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12)。他的作品大多关注主流或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曾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运营总监,荷兰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y,Amsterdam)客座研究员,并从2013年起兼职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至今。


他近期的个展有:“近乎无意”,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地气”,广州画廊,广州(2019)。郭城曾获得电子艺术奖荣誉奖(2020)、数字地球学术奖金(2018-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三亚,2018)、BadAward (海牙,2017)、Gijs Bakker Awards (合作项目,荷兰,2016)。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传送门 3:找不到的地理坐标?(郭城访谈) | neo-Portal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