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 podcast cover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孙洁开讲www.ximalaya.com


主讲人

孙洁,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师承双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委员,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Podcasts are better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s

中内课堂录音|05 咳嗽的辨治与临证要点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Mar 12, 201916 minEp. 219

中内课堂录音 | 04 咳嗽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Mar 05, 201931 minEp. 220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8用中药治病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3, 201823 minEp. 226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7用推拿治病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1, 201819 minEp. 227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6用针灸治病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1, 201810 minEp. 228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5中医是科学吗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1, 20187 minEp. 229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4什么是科学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1, 20188 minEp. 230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3什么是中医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1, 20188 minEp. 231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2中医与科学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1, 201810 minEp. 232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1开场白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Oct 11, 20183 minEp. 233

番外09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 中药治疗的基本思想是“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性”。因此,对药的“偏性”进行概括就非常必要,这就是中药药性。中医用药治病,就是基于其药性来的。比如治寒以热,就应选用那些热性的药物;而虚者补之,则应当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心火上炎,就选择能入心经的寒性药物。我们通常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气味厚薄、归经和毒性等方面来概括药性。药性理论是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多的药性特点正在被纳入理论之中,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的特性。虽然根据其寒热的程度不同,还可能有更精细的分类,比如微寒、大寒、极寒等,但习惯上并不因此而称为六气、八气或者更多,仍只叫做四气。四气是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基础。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它的原始含义就是尝上去的味道。和四气一样,虽然还有涩、淡等其它味道,但仍然习惯性称为五味。五味各有其五行属性,因而也具备相应的功能特点,比如辛则能散、能润;甘则能补、能缓;酸则能收;苦则能降、能坚;咸则能软、能润等等。五味药性相对复杂,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比较大。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人体气机的影响特点。或能使人气升浮,如升麻、柴胡之类;...

Mar 17, 20185 minEp. 235

番外08 中医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 中医治病的思想是与其诊断的思想一脉相承的。通过四诊合参,辨明病机以后,采用各种方法将病家体内失调的气血回复到正常状态,就是治疗。这种治疗永远是针对病情本质的,寒证就治以热,热证就治以寒,用药亦可,用灸亦可,用针亦可,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具体方法反而是其次的。 但疾病的本质与其外在表现并不总是一致的,经常会出现假象。这个时候就不能简单的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了,而是要仔细分析病情本质,征对本质进行治疗。于是看起来就似乎是治疗方向与外在表现是相似的了。比如看起来是个热证,却仍然用热药来治疗。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病家的本质其实是寒证,只是外面表现象热证而已,用热药来治疗是正确的。 辨证清晰以后,直接针对证的特点治疗当然是最简单的,但中医治病并不总是走直线,更多的时候是曲线救国。因为治病的目的是治人,不但要把病治好,还要把对人体的影响降到最低,否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过是玉石俱焚而已。曲线救国最常用的方法是因势利导,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使相同病邪为患,也可以根据疾病部位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病在上的就...

Mar 15, 20185 minEp. 236

番外07 中医诊断和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路是思外揣内,审证求因。当面对一个病人时,诊断的目前是透过疾病的表象分析其病机本质,这就要求医者要能够根据病人的外在表现,去思考、分析其内在究竟有何变化,此所谓“思外揣内”。同样的内在变化,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因为其病因不同,治疗上也就必然要有区别。所以医者在审证的基础上,还必须详求致病之因,以图诊治无失,这就是“审证求因”。 医者获取病家各种信息的手段,总结起来无非是望、闻、问、切四种,合称四诊。望是通过眼睛看;闻是耳朵听,鼻子嗅;问是开口问;切是以手触摸。四诊所能获取的信息各有特点,相互之间虽有重合,却不能完全替代。因此,虽然不同医家各有擅长,四诊之中有所偏好,但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完整获取临床信息。只重视某种诊法,而忽略其它就有可能遗失信息,造成错判,延误、甚至加重病情。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四诊是为了辨明病家的病变本质,中医称之曰证。当明辨病家所犯何证之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展开治疗,即所谓的辨证论治。关于到底什么是证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它首先是对病家当下状态的本质概括。 病家从感受邪气、正邪相争而发病,到疾病逐...

Mar 13, 20187 minEp. 237

番外06 发病的基本形式

发病的形式 我们已经知道正邪相争是发病的根本原因。那么正邪相争而发病有哪几种具体的发病形式呢?总的来说,分为三大类发病形式: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因加而发。 所谓感而即发,就是指感受邪气以后短时间内就发病。比如卒受风寒之邪,结果很快就发生伤风、感冒或者头痛、咳嗽;大怒而争,结果很快就发生薄厥、巅疾;过食大饱,立即就会腹痛、痞满;饮食不洁,马上发生吐泻之疾等等。感而即发也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所以往往有正气异常在先,或为不足,或为失调,则邪气才能从而客之,这叫“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所谓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以后并不立即发病,而是等到某个特点的时机,才发而为病。伏而后发,主要是见于外感诸邪为多,最经典的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一段论述了。后来的伏气温病就是脱胎于这段文字。长期、慢性的情志、饮食因素引起疾病,虽然也没有马上发病,但只是邪气与正气长期作用以后才发病的结果,不属于伏而后发。 第三种情况是因加而发,意指虽然没有感受足以致病邪气,但是体内先有宿因留结,所以稍受邪气即为发病。因为发...

Mar 11, 20183 minEp. 238

番外05 中医对疾病的基本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发生疾病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的变化是主要原因,邪气入侵人体则是必要条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也可能占据发病的主导。比如在邪气特别强盛的时候,象非典、埃博拉之类致病力比较强的时疫毒邪;或者是一些特殊的邪气,比如虫兽金刃之伤,除非没碰上,碰上了就一定会有损伤。但即使是这些特殊情况,正气的强弱也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因为疾病是正邪双方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同样的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强盛的人就不发病,正气虚弱的人就会发病;素体阳盛的人可能发热病,而素体阴盛的人则可能发寒病。正邪相互作用还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同样有劳神太过(邪)而发病,有的人就表现为健忘(素有神明不足),有的人却表现为心悸(素有心虚),另外一些人则表现为阳痿(素有心、肾虚)、遗精(素有心、肾虚)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之间的神明不足、心虚、肾虚等正气的偏颇特点并不足以发病,表现为正常人,但在邪气(劳神太过)出现后,这些正气偏颇却影响了发病的进程。 那么是邪气呢?从广义上讲,不正之气就是邪气。气本身是无所谓正邪的,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形式和数量出现,就是正气;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以错误的形式和数量出...

Mar 09, 20186 minEp. 239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