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主讲人
孙洁,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师承双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委员,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

Episodes
151 中药的剂量及使用方法
150 中药的配伍及禁忌
149 中药药性理论之其它药性
148 中药药性理论之五味
147 中药药性理论之四气
146 中药的炮制
145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44 认识一下中药
中内课堂录音|05 咳嗽的辨治与临证要点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中内课堂录音 | 04 咳嗽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181107群讲课:脉学基础知识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11问答环节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10导引治病与治未病
181011群讲课:感冒的中医药治疗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9那些奇葩的中药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8用中药治病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7用推拿治病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6用针灸治病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5中医是科学吗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4什么是科学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3什么是中医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2中医与科学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视频番外: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01开场白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直播回听】你真的懂阴阳吗?
番外09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 中药治疗的基本思想是“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性”。因此,对药的“偏性”进行概括就非常必要,这就是中药药性。中医用药治病,就是基于其药性来的。比如治寒以热,就应选用那些热性的药物;而虚者补之,则应当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心火上炎,就选择能入心经的寒性药物。我们通常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气味厚薄、归经和毒性等方面来概括药性。药性理论是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多的药性特点正在被纳入理论之中,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的特性。虽然根据其寒热的程度不同,还可能有更精细的分类,比如微寒、大寒、极寒等,但习惯上并不因此而称为六气、八气或者更多,仍只叫做四气。四气是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基础。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它的原始含义就是尝上去的味道。和四气一样,虽然还有涩、淡等其它味道,但仍然习惯性称为五味。五味各有其五行属性,因而也具备相应的功能特点,比如辛则能散、能润;甘则能补、能缓;酸则能收;苦则能降、能坚;咸则能软、能润等等。五味药性相对复杂,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比较大。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人体气机的影响特点。或能使人气升浮,如升麻、柴胡之类;...
番外08 中医是如何治疗疾病的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 中医治病的思想是与其诊断的思想一脉相承的。通过四诊合参,辨明病机以后,采用各种方法将病家体内失调的气血回复到正常状态,就是治疗。这种治疗永远是针对病情本质的,寒证就治以热,热证就治以寒,用药亦可,用灸亦可,用针亦可,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具体方法反而是其次的。 但疾病的本质与其外在表现并不总是一致的,经常会出现假象。这个时候就不能简单的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了,而是要仔细分析病情本质,征对本质进行治疗。于是看起来就似乎是治疗方向与外在表现是相似的了。比如看起来是个热证,却仍然用热药来治疗。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病家的本质其实是寒证,只是外面表现象热证而已,用热药来治疗是正确的。 辨证清晰以后,直接针对证的特点治疗当然是最简单的,但中医治病并不总是走直线,更多的时候是曲线救国。因为治病的目的是治人,不但要把病治好,还要把对人体的影响降到最低,否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过是玉石俱焚而已。曲线救国最常用的方法是因势利导,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使相同病邪为患,也可以根据疾病部位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病在上的就...
番外07 中医诊断和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路是思外揣内,审证求因。当面对一个病人时,诊断的目前是透过疾病的表象分析其病机本质,这就要求医者要能够根据病人的外在表现,去思考、分析其内在究竟有何变化,此所谓“思外揣内”。同样的内在变化,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因为其病因不同,治疗上也就必然要有区别。所以医者在审证的基础上,还必须详求致病之因,以图诊治无失,这就是“审证求因”。 医者获取病家各种信息的手段,总结起来无非是望、闻、问、切四种,合称四诊。望是通过眼睛看;闻是耳朵听,鼻子嗅;问是开口问;切是以手触摸。四诊所能获取的信息各有特点,相互之间虽有重合,却不能完全替代。因此,虽然不同医家各有擅长,四诊之中有所偏好,但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完整获取临床信息。只重视某种诊法,而忽略其它就有可能遗失信息,造成错判,延误、甚至加重病情。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四诊是为了辨明病家的病变本质,中医称之曰证。当明辨病家所犯何证之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展开治疗,即所谓的辨证论治。关于到底什么是证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它首先是对病家当下状态的本质概括。 病家从感受邪气、正邪相争而发病,到疾病逐...
番外06 发病的基本形式
发病的形式 我们已经知道正邪相争是发病的根本原因。那么正邪相争而发病有哪几种具体的发病形式呢?总的来说,分为三大类发病形式: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因加而发。 所谓感而即发,就是指感受邪气以后短时间内就发病。比如卒受风寒之邪,结果很快就发生伤风、感冒或者头痛、咳嗽;大怒而争,结果很快就发生薄厥、巅疾;过食大饱,立即就会腹痛、痞满;饮食不洁,马上发生吐泻之疾等等。感而即发也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所以往往有正气异常在先,或为不足,或为失调,则邪气才能从而客之,这叫“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所谓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以后并不立即发病,而是等到某个特点的时机,才发而为病。伏而后发,主要是见于外感诸邪为多,最经典的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一段论述了。后来的伏气温病就是脱胎于这段文字。长期、慢性的情志、饮食因素引起疾病,虽然也没有马上发病,但只是邪气与正气长期作用以后才发病的结果,不属于伏而后发。 第三种情况是因加而发,意指虽然没有感受足以致病邪气,但是体内先有宿因留结,所以稍受邪气即为发病。因为发...
番外05 中医对疾病的基本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发生疾病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的变化是主要原因,邪气入侵人体则是必要条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也可能占据发病的主导。比如在邪气特别强盛的时候,象非典、埃博拉之类致病力比较强的时疫毒邪;或者是一些特殊的邪气,比如虫兽金刃之伤,除非没碰上,碰上了就一定会有损伤。但即使是这些特殊情况,正气的强弱也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因为疾病是正邪双方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同样的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强盛的人就不发病,正气虚弱的人就会发病;素体阳盛的人可能发热病,而素体阴盛的人则可能发寒病。正邪相互作用还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同样有劳神太过(邪)而发病,有的人就表现为健忘(素有神明不足),有的人却表现为心悸(素有心虚),另外一些人则表现为阳痿(素有心、肾虚)、遗精(素有心、肾虚)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之间的神明不足、心虚、肾虚等正气的偏颇特点并不足以发病,表现为正常人,但在邪气(劳神太过)出现后,这些正气偏颇却影响了发病的进程。 那么是邪气呢?从广义上讲,不正之气就是邪气。气本身是无所谓正邪的,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形式和数量出现,就是正气;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以错误的形式和数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