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07 中医诊断和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 - podcast episode cover

番外07 中医诊断和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

Mar 13, 20187 minEp. 237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路是思外揣内,审证求因。当面对一个病人时,诊断的目前是透过疾病的表象分析其病机本质,这就要求医者要能够根据病人的外在表现,去思考、分析其内在究竟有何变化,此所谓“思外揣内”。同样的内在变化,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因为其病因不同,治疗上也就必然要有区别。所以医者在审证的基础上,还必须详求致病之因,以图诊治无失,这就是“审证求因”。

医者获取病家各种信息的手段,总结起来无非是望、闻、问、切四种,合称四诊。望是通过眼睛看;闻是耳朵听,鼻子嗅;问是开口问;切是以手触摸。四诊所能获取的信息各有特点,相互之间虽有重合,却不能完全替代。因此,虽然不同医家各有擅长,四诊之中有所偏好,但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完整获取临床信息。只重视某种诊法,而忽略其它就有可能遗失信息,造成错判,延误、甚至加重病情。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四诊是为了辨明病家的病变本质,中医称之曰证。当明辨病家所犯何证之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展开治疗,即所谓的辨证论治。关于到底什么是证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它首先是对病家当下状态的本质概括。

病家从感受邪气、正邪相争而发病,到疾病逐渐进展,或愈或死,经历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类疾病可能具有相类似的过程,把它们总结起来,以方便诊治和研究,这就是病。在病的发展过程,病家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无论这些表现是主观感受到的,比如疼痛;还是医者观察到的,比如面赤;或者现代检查反映出来的,比如高血压,都可以被称为症(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当病家就诊之时,医者通过四诊,完整收集所有的“症”以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病家当时所处的状态,这就是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时每秒病家的证都在发生变化。但只有当变化足够大的时候,我们才把视为另一个证。病情变化越快,证的演变也就越快。

总结一下,症是病的表现,证是对当下症的概括,病是无数个证的集合。辨证首先是要辨清当下之证,也要辨清当下之证的来龙去脉,才能很好地指导治疗。

比如某阳痿患者,既要辨得当下是肝经湿热证,还要辨得此证是由病家素嗜肥甘酒食而来,更要明白肥甘酒食,必伤中焦脾胃,再治以清利,则脾胃愈伤,易见脾虚不运而生湿。那就要先予清利,兼顾脾胃,邪去之后,调补中焦以收全功。


为了方便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交流和学习中医,我们建立了“从头学中医”的微信群,欢迎大家加我们的群管理员bmzzyjt的个人微信,并发送“从头学中医”,他会拉大家入群。

bmzzyjt就是“百觅斋中医讲堂”的拼音首字母,很容易记的。


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番外07 中医诊断和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 |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