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法師說故事 - podcast cover

厚觀法師說故事

厚觀法師open.firstory.me

厚觀法師以白話方式,傳遞佛教經典中生動精彩,含意深遠的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Podcasts are better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s

B069 忍辱仙人

我們反省看看:如果我們被人家用糞便潑灑的話,可能會很生氣,趕快用清水來洗滌這些污穢。可是,忍辱仙人不但沒有生氣,還對他們說:「如果我成佛以後,會先用法水洗滌你們的煩惱塵垢,去除你們心中貪欲的污穢,讓你們能夠永遠清淨。」 我們的身體髒了以後,水沖一沖或許就乾淨了,可是過一段期間以後,身體還是會髒啊,我們的色身是不可能永遠清淨的!可是,佛發願用法水來洗滌眾生的塵垢煩惱,希望讓法身能夠永遠清淨!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22, 202218 minSeason 4Ep. 8

B068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

這一則故事提到了「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 」。 睡不著的人,感覺夜晚怎麼那麼長? 疲倦的人,走不動,覺得道路怎麼那麼長遠?就像小學時,老師帶著我們去遠足,走得很累啊,常常請問老師:「目的地到了沒?到了沒?」老師總是安慰我們:「快到了!快到了!」像這樣,疲倦的人總覺得路途很長遠。 愚癡不知正法的人,墮在六道輪迴當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夠出離得解脫,因此說「愚生死長」。 另外,婆羅門請問佛:「未來會有多少佛出世?」佛回答:「未來會有如恒河沙那麼 多的佛出世。」婆羅門心想:「既然未來還有那麼多的佛出世,以後還有機會,那就慢慢來吧!」 可是走了幾步,突然想:「我只問有多少未來佛,卻忘了問過去有多少佛曾出世?」於是趕快回去請問佛,佛回答:「過去曾有如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出世。」這位婆羅門很有慧根,馬上警覺到:「既然過去已經有如恒河沙數的佛出世,為什麼我都遇不到?或許曾經遇到過,但為什麼我還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呢?」 大家有機緣聽聞佛法,希望能好好珍惜。若不把握當下,更待何時?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

Sep 21, 202220 minSeason 4Ep. 7

B067 億耳入餓鬼城求水緣

這一則故事提醒我們不要貪心、吝嗇,有的人自己不行財施,還阻礙他人行財施,這就很容易墮到餓鬼道中,由於業力的關係,即使有河流那麼多的水,也無法受用。而且耳朵聽到的都是謾罵聲,都是惡口,沒有一句好話。我們大家希望聽到都是惡口謾罵的聲音嗎?當然不希望。 同樣地,在法布施方面,不會的趕快學,學會了趕快教導他人;如果自己不行法布施,不護持人家法布施,還阻礙他人行法施,阻礙他人聽法,這就很容易得愚癡報。即使有佛菩薩的甘露法水,你還能受用嗎?就像餓鬼沒有辦法受用普通乾淨的水一樣。 同樣地,如果得愚癡報的人,有甘露法水也是無法受用的。 如果自己真沒有能力行財施或法施,希望能時常起隨喜心,看到他人布施時能真誠地歡喜讚歎,而不是嫉妒或毀謗。 我們大家一起共勉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20, 202214 minSeason 4Ep. 6

B066 狂逸之甚莫過貪欲,應當勤斷貪欲

這一則故事是告訴我們貪欲有許多過患,不要貪求五欲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19, 202217 minSeason 4Ep. 5

B065 前生後世,業果相續

這一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 大家聽過「星火燎原」這一句話吧!就是星星之火(很小的火)可以延燒一片原野。還有一句話是「一念瞋心起,能燒功德林(一把無明火,能燒功德林)」。如果心念平常沒有好好調伏,只要起一念瞋心,小火會變成大火,把整個功德林都燒了。 我們心裡剛起的惡念就像小火一樣,但如果沒有好好地看住它,一不小心就會延燒起來。不但燒毀自己的功德林,也惹得人家起煩惱。 一顆小小的種子,不一定永遠保持原本的樣子,將來有可能會長成大樹、開花、結果。種子與長成的大樹或結的果實,雖然形狀不太一樣,但是大樹或果實確實是由這小小的種子所長成的。 佛曾說:「如果有人以清淨心供養佛,將來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 有人說:「這怎麼可能!我布施了這麼一點點,怎麼將來會生天得大福報呢?」 佛就說:「你有沒有看過大樹的種子啊?那是多麼的小,可是長成的樹卻非常地大。而且這種子跟大樹形狀不一樣啊,你不要以為種子永遠是種子。」同樣地,人今生造的善惡業就像種子一樣,種子不會永遠是顆小小的種子;造了業,如果有煩惱的滋潤,因緣和合,來生可能會得大的果報。人的形狀與畜生不同,將來如果造惡業,會感得畜生報;同樣地,畜生的樣子跟我們現...

Sep 16, 202220 minSeason 4Ep. 4

B064 《羅云忍辱經》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如果自己煩惱重,不要對其他的人起瞋恨心;如果對清淨的人起惡念或加以毀謗,就如拿一把火炬逆風而行,那只會燒傷自己。又像仰天吐痰,結果痰還是掉到自己臉上。 造了重罪,今生就會受惡報,死後墮惡道又繼續受苦報。即使一輩子承受罪業果報,但是所消的這個業報只不過是全部業報的不到十六分之一,後面的苦報還多得很。 我們應該靠修行的道力來降伏自己,而不是靠言語的暴力或身體的暴力來征服他人。天神龍象雖然有很大的力量,但一切的力量都不如忍辱力。 經中也說:愚昧的人不能接受佛陀的教誨,就像是以一把銳利的劍割截一具腐臭的屍體,屍體不知道疼痛,這並不是這把劍不夠鋒利,而是因為屍體沒有知覺而沒有反應啊!又像是以天人的甘露美食來餵豬,豬卻捨棄美食掉頭就走,這並不是甘露不夠美味,而是這頭臭豬不懂得珍惜啊! 我們反省自己,如果心煩氣躁,不能接受佛陀的教誨或師長、道友的勸勉,那我們不就跟死屍沒有反應一樣?或是像那頭豬,不能受用甘露美食一樣啊?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

Sep 15, 202220 minSeason 4Ep. 3

B063 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

故事中的這個小孩非常有實驗的精神,聽佛說「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他自己跳下池水,卻無法穿過木板的孔。他拿佛典裡面的「盲龜浮木」跟自己做了幾個比較,至少有四個、五個比較:一個是烏龜;一個是人。 一個是大海,很大;而我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小小的池水。而且大海還有潮汐,波浪洶湧;小小的池水,水面還比較平穩。 那木板,在大海裡面的木板是小小的孔;我現在鑽的孔是這樣地大。 烏龜牠是失明看不見;而我又是睜開了雙眼要找這個木板,還是找不到。 另外,就是烏龜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而我在一天之中浮出水面不下百次。 這樣對比之下,要得到人身真是非常非常地困難!我們能夠有幸遇到佛法,應該好好把握,好好精進修行,不要再變成失明的烏龜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14, 20229 minSeason 4Ep. 2

B062 清淨心布施,果報難量

這個故事的含意主要是說,並不是在財物的多少,而是在心的清淨與廣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13, 202211 minSeason 4Ep. 1

B061 智者應恭敬有德者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反省: 我們還沒有具備佛的一切種智,不要隨便衡量他人。就像菴摩羅果有的外表看起來是生的,裡面卻是熟的;同樣地,比丘有的外表看起來不莊嚴,但其實內在具備有戒定慧種種功德,不要隨便看輕他人起輕慢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12, 202223 minSeason 3Ep. 27

B060 提婆達多不受勸諫,自受苦惱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 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另有一句話說:「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無過。」 「愚人無過」,其實並不是愚笨的人沒有過失,而是他自己總覺得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都沒有錯。 「賢人過少」,是覺得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圓滿,這過失由我自己來承擔。 「聖人過多」,則是聖人以救度蒼生為己任,做得不圓滿要多加努力,並不是眾生愚癡,而是自己智慧、慈悲不足,努力還不夠。 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失,但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我們如有過失,應好好地接受別人的勸勉,懺悔就能得清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09, 202210 minSeason 3Ep. 26

B059 貪求無厭,人不喜愛

留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故事中的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 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08, 202215 minSeason 3Ep. 25

B058 學貴理解,實踐為上

這一則故事提到,聽聞佛法或讀誦經典,重在正確地理解與實踐。般特雖然記性不好,只記得一首偈頌,但他能觀察貪瞋癡等煩惱生起的原因,並仔細察看這些煩惱怎麼樣才能消滅,最後妄念止息,身口意清淨,終於斷盡煩惱而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反省自己,哪一位的記性比般特更差呢?應該不會吧!但是我們是否仔細觀察過:貪瞋癡為什麼會生起?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過失?雖然想要斷煩惱,卻意志不堅定,無法貫徹始終,結果不但自己痛苦,也帶給別人很大的苦惱。 佛說:「雖多誦經,若不瞭解經意又有什麼助益呢?」但不是說只要念一句佛號或記得一首偈頌就好。我們要多聽聞正法,並正確地理解、實踐,不但能讓自己得解脫,也能將所學作為度化眾生的方便。如果不多聽聞正法,如何能分別善惡?又如何能增長智慧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07, 202213 minSeason 3Ep. 24

B057 祇夜多驅惡龍,聞餓鬼壽長大苦

這一則故事包含了三段不同的內容: 第一段說兩千位阿羅漢盡力使出自己的神通力都無法動搖惡龍,但祇夜多尊者因為從受戒以來持戒清淨,連微小戒也不違犯,他只要彈指三下,告訴惡龍:「趕快離開!」惡龍就乖乖離開了。其實,除了外在的惡龍之外,我們想想我們內心是不是也有一條暴龍呢?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容易動怒?一發脾氣來怒不可遏,不但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如果持戒嚴謹的話,不僅能降伏外在的惡龍,也能對治內心的暴龍! 第二段說出家難,即使想出家,常會遇到親人的阻撓,需要因緣具足才行。如果有人想出家的話,我們不要障礙他人出家;如果自己有緣能出家,也要好好珍惜。另外,有些人期待下一生再結為夫妻或者共結父子、師徒之緣。但如經文所說:如果沒有出三界得解脫的話,大家各自在六道輪轉,有緣再相遇也非常不容易,除非冤家路窄。其實,如果沒有同願同行的話,要再相聚也是不容易的啊! 第三段提到餓鬼的壽命很長,看到一座城興建起來又毀壞,壞了又建起來,經歷了七次興建、毀壞,餓鬼都還沒往生。也因為前生慳貪的關係,只能吃一些膿血、鼻涕、唾沫、糞便等不淨的食物;而且這些不淨物還不見得能夠受用,有時還常被力氣大的餓鬼搶走,經常會餓肚子。經...

Sep 06, 202213 minSeason 3Ep. 23

B056 摩訶盧吝法得愚癡報,悔改得道

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經說:「吝惜財物,不願意施捨,會得貧窮報;吝法,不願意行法布施,會得愚癡報。」如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提到:有四種法會退失智慧,有四種法可以增長智慧。 哪四種法會退失智慧呢?第一、不恭敬法,不恭敬說法人。第二、自己懂得佛法,卻不願意教導別人,不願意說法。第三、有人很喜歡聽法,可是他卻障礙人家,不讓人家去聽法。第四、憍慢自大,輕視他人。這四種就會退失智慧。 另外有四種法可以長養智慧,哪四種呢?第一、就是恭敬法,還有恭敬說法人。第二、隨著自己所聽聞瞭解的,樂意為他人演說;而且心裡非常清淨,不求名聞利養。第三、他知道要增長智慧,必須多聞,於是非常精進多聽聞正法,如救頭燃(像頭被火燒了一般,怕來不及了,趕快好好地聽聞正法)。第四、聽聞之後要受持不忘(不是這邊聽進去,那邊又跑出來,要受持不忘),而且貴在實踐,而不貴言說。這樣的話就能夠增長智慧。 我們反省自己:我們希望自己是愚癡的人嗎?如果不希望自己是個愚癡的人,我們就要好好恭敬法、恭敬說法人;好好地聽聞正法,依法而行;不會的趕快學,學會了趕快教導他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

Sep 05, 202210 minSeason 3Ep. 22

B055 提婆菩薩傳

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提婆菩薩不惜身命、為法忘軀,破邪顯正,不遺餘力。他的破邪,不是為了與人一爭高下,而是憐愍外道不知正法,希望引導他們走向正道得解脫。 提婆菩薩雖然只有一隻眼睛,但他不在乎自己的外貌,沒有我執,無我相、無眾生相;更具有慈悲心,對刺殺自己的外道不起瞋恨心,要他趕快逃命,也叮囑自己的弟子千萬不要追趕,真是從無我中湧出慈悲的真情! 提婆告誡弟子們:有業因就有果報,在未受果報之前,業力是不會失壞的。外道殺了我,只是讓我過去的業到此做個了結,他並沒有真正害到我啊! 我們想想:一般人如果遇到有人罵我、殺我,或許有的人就想要報復。有的人則很在意:我對他那麼好,他為什麼這樣子對待我?都是往外來思考。如果我們被人所害,是否也能像提婆菩薩這樣觀想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02, 202226 minSeason 3Ep. 21

B054 提婆拜見龍樹,鉢水投針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ep 01, 20229 minSeason 3Ep. 20

B053 兩類愚者:不知懺悔、不接受懺悔

佛說:我們如果犯了過失,要馬上懺悔。就好像把衣服、臭襪子啊好好清洗一番,拿出來太陽底下曬一曬、風吹一吹,還可以洗乾淨。但是,如果把臭襪子密封起來,只是越久越臭,不會變香。所以,要懺悔得清淨! 另外,就如同經文所說:我們如果要駕御外在的馬,這個還比較簡單;但是要控制內在的心馬,就顯得比較困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31, 202211 minSeason 3Ep. 19

B052 阿育王以半菴摩勒果供僧

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 人一旦老了,記憶力衰退了,過去的知識學問,現在使不上力了;過去身強體健,有的人喜歡提當年勇,耍大刀啊、殺了多少敵人;現在走路不穩了,只能拿柺杖了。即使有再多的財富,身不由己;想要到哪裡去,需要有人陪著扶著他,權勢也都沒了。健康、眷屬,現在呢,什麼都沒了。所以「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我們趁著還可以做主,身體還好,要做善事、修福德、修智慧,一定要趁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30, 202220 minSeason 3Ep. 18

B051 貪求名聞利養障礙修道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 有句話說:「 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如果一位有道心的人不用擔心他會沒有飯吃而死亡;但是如果整天汲汲於貪求美衣、好食,那這樣的人道心會慢慢慢慢地喪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29, 202211 minSeason 3Ep. 17

B050 若被色縛是為真繫縛

這一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聽法真的、真的很重要!這個罪人他因為聽了正法,同時也有善根,體悟到真正的繫縛並不是因為被關在牢籠裡才不自由,而是由於煩惱,所以被繫縛在三界裡得不到解脫。 即使從監牢裡被釋放出來,凡夫眾生還是被煩惱所綑綁著,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樣的不自由,不只是這輩子而已;以時間上來講,從今生到後世;從空間上來說,從人到三惡道,甚至到三界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只不過是從一個牢籠換到另外一個牢籠而已,並沒有超三界得到真正的解脫! 經文中提到,罪人被關在監獄裡還不是真正的繫縛;如果被「色」所繫縛,那才是真正的繫縛。這裡所說的「色」,不只是美色喔,還包括對一切物質的貪求,對自身的貪愛,這些都是繫縛。 而且以五蘊來說,不只是「色」能繫縛凡夫眾生,受、想、行、識也會繫縛著我們,一切的五取蘊都會。例如貪、瞋、癡這些心所,錯誤的觀念,或者對某些人、事、物的看法,這些錯誤的見解、行為都同樣是繫縛。 各位是不是覺得已經自由自在解脫了呢?或者是覺得:非常不自由,非常不自在。那為什麼不自在?或許有的人由於身體的病痛不能夠自由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去旅遊;或許有的人是因為經濟的壓...

Aug 26, 202211 minSeason 3Ep. 16

B049 憍慢自大,如盲執燭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 做學問、研究教理是用來淨化身心、利益人群的,並不是用來炫耀自己、輕慢他人! 印順導師勉勵我們:「要用學問,不要被學問用。要為自淨其心而學,為利濟人群而學,不要做一般世俗學問想。」 如果只是知識的堆積,而不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改變自己的習氣,頂多只能成為學 者,但不能成為聖者,我們不要錯把學者當做聖者。我們學就要用,就像蠶吃了桑葉,牠吐出來是蠶絲;如果蠶吃了桑葉,吐出來還是桑葉,那有什麼用呢?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所以,希望大家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並如法依法而行,能夠淨化身心,讓自己得解脫,也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究 竟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Aug 25, 20228 minSeason 3Ep. 15

B048 捨己所愛命,護持佛教戒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 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已經入見道位得聖果而能持守淨戒,這還不是很難;而一般凡夫生死未了,多數人是怕死的,凡夫未證得聖果,在面臨生命危險時仍然能嚴持淨戒,不違背佛陀的教誡,這才是稀有難得的! 有人只知道愛惜「身命」,卻不知道愛惜「慧命」。身命與慧命,到底哪一個重要呢?希望我們都能瞭解佛陀的教誡:「寧可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24, 20229 minSeason 3Ep. 14

B047 能信三寶者,是名第一富

這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留意: 世間一般人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知足常樂」,知足的人其實是最富有的。另外,世間的錢財最多只能帶給人現世的快樂,但功德法財卻能使人受無量世的福樂。 世間的錢財無常迅速,容易喪失,一般人常會擔心被大水、大火、大地震所毀,或深怕被盜賊所奪取;但功德法財就沒有這些憂慮,法財還會緊緊地追隨著修善法的人,不用擔心它會遺失。 《大智度論》說:「貧窮有兩種:一者是財物的貧窮,另外是功德法的貧窮。財物的貧窮並不可恥,功德法的貧窮才是最令人感到羞恥!財物的貧窮,好人也有;但功德法的貧窮,好人所無。」好人不一定有錢財,但他一定有德。 有一句話說:「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如果一個人道心堅固,精進修學善法,自然有福德,不怕沒有衣食;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太貪染衣食的話,就容易失去道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23, 202214 minSeason 3Ep. 13

B046 佛度除糞人尼提

這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佛法清淨微妙,如來的法水,能洗滌一切煩惱塵垢;又像智慧之火,能燒盡大大小小的煩惱。佛法廣大無邊,不分任何種姓、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只要能如法修學的人,都能斷除煩惱、得到解脫。 尼提雖然出身於奴隸階級,從事卑下的工作為人除糞,世尊一樣慈悲度化他,之後尼提還證得阿羅漢果。不過,佛陀也點出為何尼提生於卑賤家的因緣,由於尼提過去生仗著權勢,憍慢自大,指使聖者為他清除糞便,因而生於卑賤的種姓。佛說:「仁慈謙順,敬長愛小,則為貴人;凶惡強橫,憍慢自大,則為賤人。」我們希望自己是個卑賤的人嗎?如果不希望成為賤人的話,那就好好去除憍慢心,待人仁慈、謙虛和順,尊敬長輩、愛護幼小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22, 202219 minSeason 3Ep. 12

B045 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這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好施長者長久以來事奉日月、父母、先人、君主,但他不卻信佛法,沒有敬奉修道人。他雖然事奉日月、父母、祖先、君主,不過他可能還不明白為什麼要事奉的原因。由於沒有禮敬、親近多聞的智者,差點性命不保,可見禮敬多聞的智者是多麼的重要! 經裡面有提到,唯有在一起共事的時候,才能夠明辨這個人是不是真正的朋友。在危急困頓時,才能夠瞭解他是不是真心的同伴;一般世俗也有講:「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另外,佛陀教導我們,治病要先知道它的病因。如果是四大不調,就要以醫藥治療。佛並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去看醫生,佛有病,還有一個耆婆來為佛陀治病。所以,如果是四大不調,還是要找對的醫師診斷病因,以醫藥來治療。 另外,如果由於惡鬼的侵擾,就應該要好好地懺悔業障,奉行經教,持戒清淨。如果是驕縱放逸,不明事理,這樣的煩惱愚癡病,就應禮敬賢聖,多聽聞智者的開示,長養慈悲與智慧,今生後世才能平安吉祥,更由於智者的引導,才能夠證得解脫涅槃。 總之,找對了良醫、朋友,親近好的師長,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而想要遇到良師益友,就必須平常廣結善緣才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

Aug 19, 202212 minSeason 3Ep. 11

B044 時雨數數墮,五穀數數成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重點: 就是頻繁地出現「數數」的語詞,「數數」就是「經常、屢次」的意思,我們要修學智慧,也要重複不斷地多聞熏習才行!我們一次一次地聽聞佛法,也就一次一次地烙印在心中。如佛典常說的「習以成性」,不斷地熏習善法,就會成為好的習性。 同樣地,如果不斷地重複熏習惡法,那就會成為惡性。所以,我們要避免不斷地造有漏業,才能避免不斷地來三界生死輪迴。 一般人雖然知道自己有缺點,但卻沒有堅定的決心馬上改過來。其實,知錯能改要鑑往知來,不要一再一再地犯同樣的過失,一再遭受同樣的苦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18, 202212 minSeason 3Ep. 10

B043 佛化作濃妝豔抹之比丘尼巧度比丘

這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一般人喜歡指責別人,但是卻很少反省自己的過失。其實像佛所化現的比丘尼她要卸妝很容易啊;同樣地,外表的髒東西要去除比較簡單,但是內心的污垢要斷除,那就比較困難。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不但是要斷惡,在這個惡將生未生、將起未起的時候,也能夠預先防範,所以,「未生惡令不生,如預斷流水」;就好像預防洪水氾濫一樣,事先就要做好周全的準備,不要等到洪水氾濫成災,再要搶救就已經來不及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17, 20229 minSeason 3Ep. 9

B042 慢雖自高,實為卑下

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藥不擇種姓,貴賤皆能治。法藥亦如是,能治貪瞋癡。」藥本身不會選擇病人的身分是尊貴或卑賤,都是平等地治療。佛的法藥也是如此,不分貧富貴賤、不分在家或出家,都能夠治療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病,問題在於眾生是否依教奉行,有沒有好好地服用法藥? 另外,在印度自古以來有四姓的差別:第一種、婆羅門種姓:這是一些僧侶或者是宗教師。第二種、剎利種姓:是王族,掌管政治及軍事的這個階級。第三是吠舍:從事農、工、商的平民百姓。第四、首陀羅:這是最下位的奴隸階級。釋尊本身他是出身於王族,是剎利的種姓,但是釋尊否定這樣的階級差別,無論四姓的任何人有心都可以出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16, 202229 minSeason 3Ep. 8

B041 持淨戒者先見佛法身

這個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 第一就是要廣學、要多聞,而且真的要瞭解其中真正的義理,要持戒不失,才能夠見佛法身。見佛法身比見佛的色身更加的重要!我們眼睛是肉眼,看到了佛的色身,我們還要用慧眼來體悟佛的法身。同樣地,耳朵,我們不要只是聽經而已,要契入內心、聽入心。另外,我們嘴巴唸佛,也不是只有嘴巴朗朗上口這樣唸而已,要心念。同樣地,拜佛,不是只有身的禮拜,更要內心恭敬,起恭佛典故事持淨戒者先見佛法身敬心,如佛現在面前一樣。另外,除了多聞以外,理解義理更加的重要!如果多聞又理解義理的話,那就不會造作非法的行為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15, 202211 minSeason 3Ep. 7

B040 佛以三事自調,亦調順一切人

這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的: 馴象師雖然能用食物、鐵鈎、棍棒馴伏大象的身口意,卻無法降伏自己的身口意。 世間人有人崇拜「英雄」,而有人讚歎「聖雄」。「英雄」是用武力征服他人,而「聖雄」則是用智慧來征服自己的煩惱。 「英雄」或許能以武力征服他人,卻不見得能夠降伏自己;而大雄、大力、大慈悲的「聖雄」不但能夠降伏自己的煩惱,也能令一切眾生得到安穩。 與其用強硬的手段降伏別人,倒不如用智慧與慈悲降伏自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ug 12, 202213 minSeason 3Ep. 6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