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2|近代日本风云,聊聊天皇、元老、武士道|嘉宾:商兆琦 - podcast episode cover

Vol.162|近代日本风云,聊聊天皇、元老、武士道|嘉宾:商兆琦

Oct 13, 20231 hr 7 minEp. 93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提起日本,绕不开的一个节点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让数十年的国家建设化为乌有,还在亚洲各地犯下了弥天大罪。日本为什么会发动这场战争,还要追溯到它近代史的开端去寻找线索。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结束了日本长达200年的闭关锁国,随着各地陆续爆发的“倒幕运动”,幕府统治日本千年的历史彻底终结。从幕府统治到明治维新,倒幕运动如何影响了日本?日本天皇和明治元老,在历史上分别是什么样的存在?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是否能够解释日本近代的对外战争?谁又理应对此负最终责任?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商兆琦老师,他的研究与分享,或许能够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认识日本,思考日本的近代史。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商兆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著有《“无责任”的帝国》

【收听指南】

01:28 战国vs幕末,五百年日本史的两端

05:11 社会动荡,反而成了乱世英雄的机会

09:17 历史上,天皇曾经既无权力也无权威

12:02 儒学的传入,让日本看到了新的可能

17:30 孝明天皇,日本历史上的非主流天皇

24:30 “公武合体”开启“天皇至尊,将军至强”

29:50 “超宪法”的权威,明治元老“萨长藩阀”

33:21 三方妥协的产物:《大日本帝国宪法》

38:55 伊藤博文,东方的俾斯麦?

43:50 武士阶层的衰落与武士道精神的崛起

48:17 武士道与日军的关联,是一种历史想象

55:27 真实历史中的武士道及其背后的复杂性

58:05 “无责任”帝国,“神轿”坠入深渊之后

【工具箱】

01 池田屋事件(いけだやじけん)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德川幕府时代)的1864年7月8日(元治元年旧历六月五日)在京都发生的一宗政治袭击事件。池田屋是京都三条小桥的一间旅馆,当日京都守护职属下的武装组织新选组突袭池田屋,屋内多位主要来自长州藩的尊王攘夷激进派,重要人物被杀或被捕。《浪客剑心》剧情中也包含此段历史。

02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引自清代赵翼所作的《题遗山诗》。

03 对话中提到的几位“乱世英雄”包括:

①丰臣秀吉(とよとみひでよし,1537-1598),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政治家,是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

②织田信长(おだのぶなが,1534-1582),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

③德川家康(とくがわいえやす,1543-1616)日本战国时代三河大名,江户时代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杰之一。日本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④坂本龙马(さかもとりょうま,1836-1867),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于志士活动期间为了避人耳目曾使用假名“才谷梅太郎”。

⑤伊藤博文(いとうひろぶみ,1841-1909),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日本第1任、第5任、第7任、第10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还担任过日本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

04

 “大义名分”源自日本朱子学(南宋朱熹所传的学问)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明确主从关系,竭尽臣子的本分”。起初,“大义名分论”是用来要求各藩拥护幕府将军的一个口号;但到了幕府末期,被“尊王攘夷”运动所利用,成为压垮幕府、恢复皇权的最后一根稻草。日本学者小岛毅(こじまつよし)在《儒学与明治维新》一书中就提出,明治维新得以成功开展的历史前提,正是儒学精神所提供的重要思想资源。

05 孝明天皇(1831-1867),名统仁,别号幕末天皇,日本第121代天皇,是仁孝天皇的儿子,明治天皇的父亲,支持公武合体。明治维新期间,在反对倒幕派时于1867年1月30日突然去世,他的死引起了种种议论,死亡真相未解。在,唐纳德・基恩(Donald Keene)的《明治天皇》一书中,前十一个章节写的就是明治天皇的父亲孝明天皇,因为他是皇权在幕末复兴的关键。

06 公武合体(こうぶがったい),又称公武一和,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幕末)的一种政治理论,主旨是联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改造幕府权力。此政论获得幕府和部分大藩属的支持,主要目的是要结合朝廷的权威,压制当时的尊皇攘夷(尊攘)运动,以避免幕府倒台,进一步强化幕府的地位。

07 日本元老,是一种非官方的称呼,特指接受明治、大正天皇诏敕、享有“元勋优遇”待遇并负有“匡辅大政”之责的9位政界耆宿,即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9人。除西园寺公望出身公家外,其余均来自萨摩或长州地区,是通过参与明治维新而兴起的藩阀势力的代表。根据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元老与枢密院、内大臣、军部、内阁同属天皇的辅弼机关,但这部宪法中对元老的权限和职能却没有任何明文规定。这样,元老就成为一种没有法律依据的、超宪法的存在。

08 “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才出现,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相关电影:《最后的武士》


【本期推荐】

《“无责任”的帝国: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 1895-1945》一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说·事】

10月21日(周六),东腔西调将前往线下“说·事”第二季第二站——雍和宫。欢迎各位与何必老师一起,走进乾隆的寺庙“手办”乐园~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三联中读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0(备注「播客」)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Vol.162|近代日本风云,聊聊天皇、元老、武士道|嘉宾:商兆琦 | 东腔西调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