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27|《资本论》:你是为了活着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活着? - podcast episode cover

Vol.127|《资本论》:你是为了活着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活着?

Nov 25, 20221 hr 1 minEp. 134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卡尔·马克思或许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欧洲思想家。无论是他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必考题;几乎人人知道《资本论》,说起“资本家”就会想到“剥削”,马克思也曾计划将其写成工人都能读得懂的书,可知道并不等于会读,读过也未必就能真正理解。

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的核心?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否有破解的可能?时代变了,还需要读马克思吗?“教条”之外,我们还可以如何认知马克思与《资本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杨照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聊聊具体而真实的马克思。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

【收听指南】

03:30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一辈子都在为《资本论》做准备

08:20 《资本论》的核心,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说起

14:20 资本介入带来了“异化”,“手段”甚至开始比“目的”更重要

20:45 原本创造是目的、劳动是过程,工人们开始搞不清状况

25:40 有了“资本家”,“劳动者”就成为只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

29:20 思考-评断-改造,面向不同的课题,要将彼此联系起来 

34:50 黑格尔哲学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是“头下脚上”的

41:00 马克思的宗教理论:不是上帝创造人,是人创造了上帝

45:00 异化理论,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概念

50:00 去读《资本论》,它从来不是神话,不是口号,而是方法

55:40 哲学家们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工具箱】

01 《资本论》(德文:Das Kapital)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目前作为三卷定稿的“通行本”,只有第一卷(1867年)在马克思生前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均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后来还有考茨基整理的《剩余价值学说史》作为《资本论》第四卷,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

02关于劳动价值理论,即关于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历史理论,其一般逻辑构图是劳动——价值——价格。马克思把价格归结于价值,把价值归结于劳动,这样就从经济形态的全领域中把握了生产和分配,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发生。

03 关于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还强调了:其一,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其二,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0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旅居布鲁塞尔时写作的,《提纲》着重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观点。其中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也是后来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

05 《精神现象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著作。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

06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学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即世界的运动变化来源于四类因素的影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第一因论证是指,任一物都不会是它自己的效因(efficient cause),必然是另一物;这种关系不可能推至无穷,因为没有初始的效因,也就没有终极的效果(final effect);所以必定有一个初始的效因,也就是所谓“第一因”或“无因之果”。

07 关于正反合理论,是黑格尔在康德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二元论,包含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之中的后两个规律。举例来说:一颗麦粒,开始只是麦粒(正),但它实际上已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就是要长成麦苗。当它真的长成麦苗时,就不再是麦粒了,而是达到了麦粒的对立面(反)。麦苗最后还会成熟结种、产生新麦粒。新麦粒不是麦苗,也不同于原来的麦粒,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合)。

【本期推荐】

《<资本论>的读法》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教条”,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1(备注「播客」)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Vol.127|《资本论》:你是为了活着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活着? | 东腔西调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