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声音|姬少亭,未来事物管理局创始人&CEO 李伟,vivo影像技术规划中心高级总监 李梦竺,vivo AI产品部运营经理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就像电影《火车进站》初次放映时吓走了一批观众,现在 DeepSeek 写的诗、Sora 生成的画也时不时引发惊呼:我们引以为傲的事,机器人也能做到了? 我们对技术发展的态度,总是在忧虑与乐观之间摇摆。一方面,我们忧虑 AI 将取代人类创作者。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了降低创作的门槛,手机成为强大的、开放的创作工具。创作之外,技术的迭代也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AI 结合手机摄影,能辅助残障人士感知陌生的街道环境、拍摄女儿的毕业典礼,而移动影像的多方位发展,能让未来的眼科患者用手机把眼睛拍清楚,使线上问诊更加方便。 这些例子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对技术的批评之外,是否还有兼具反思性与建设性的视角?从工程师等科技从业者的角度看来,他们的工作是否能推动技术往普惠、平权的方向发展?技术是否能在改善多数人的生活的同时,也解决少数人的问题? 在 vivo 的支持下,本期「螺丝在拧紧」请来了三位视角迥异,但在科技相关行业拥有一线经验的对谈者:科幻创作者、...
Jun 25, 2025•1 hr 33 min•Ep. 1
本期声音|陈以侃,书评人、译者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一个看上去严肃的人,会为了什么感到开心? 在播客上谈论自己的事,是一件既亲密又令人忐忑的事情——尤其当一个人并不以展示个人生活为志业,而是用“轻佻”的态度和“文雅”的文字工作与外界沟通。经过多次邀约,主播吴琦终于请到了作家、译者和书评人陈以侃。“我想说,这样明显的轻佻背后,一定有什么高明的东西潜藏着。”吴琦说。 这位在大众眼里一向严肃、专注又略显神秘的嘉宾坦言, 来「螺丝在拧紧」聊天让他“非常非常恐惧” 。到底是什么使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陈以侃接受了这次邀约?吴琦将如何窥探一个严肃之人背后的生活?他真的会在翻译工作中找到快乐吗?怎么面对“不如改行”的念头?还有那个看似简单但直击灵魂的问题: 最近过得还高兴吗? 两个日常就会分享好书好作家的人,在聊了一轮看球赛、学吉他、设定“番茄钟”之后,最后还是“说着说着又回到工作”。正如吴琦所说,发现自己与欣赏的人在生活中共享的部分,不论是生活小事还是为文学惊叹的瞬间,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连接。 |时间线| 01:41“找一个严肃的人,让他来表演放松” 04:09 陈以侃:聊天的话题是我自己,让我非常...
May 28, 2025•1 hr 25 min•Ep. 2
本期声音|罗丹妮,图书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四年前,在单向空间东风店的一个玻璃屋子里,丹妮和吴琦试着录了一期播客。那是在《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后的春天,题目叫“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出版业”。 起初,主播吴琦想把这档以书为名的播客「螺丝在拧紧」当作一本书来做,与同行、同辈、同仁一起分享文化工作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然而,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公共问题涌来,「螺丝」在设定路线的延长线上越拧越远,意外地一直做到了今天。 现在,「螺丝在拧紧」已经做了 100 多期。在今年开启“返场”专题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最标准意义上的返场:节目第 0 期的嘉宾,编辑罗丹妮。刚度过一个平淡的 423 世界读书日,在这个出版的寒冬里,他们重新回到了关于“书”的对话——也是回到了关于在下沉的环境里如何面对自我怀疑、保持工作动力的对话: 丹妮谈到这两年对图书市场的感受,“跟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相比,并没有特别不同”,而“今天整体的感受是大家都没有心劲儿了,有点糊弄事儿”;同时,作为陪伴单读迈入出版业的老朋友,她也和我们讲述了这几年心态的转变,从说自己“始终是学生心态”,到如...
Apr 23, 2025•1 hr 35 min•Ep. 3
本期声音|耿军,导演、编剧、制片人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几天前,一位香港记者在闲谈时问主播吴琦,内地的图书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明看起来书的品类很多,各种榜单和奖项也不断......” 这让他意识到,当我们关注文艺行业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那些浮出水面的东西。 “我们想看历史的变化的时候,可能要去看那些没有获得机会、没有被出版的书,或者那些在出版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的书,以及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与观众直接见面的电影。” 「螺丝在拧紧」今年决定开启“ 多元电影时刻 ”专题。这里的多元电影,指的不仅是有先锋的形式或者当下的题材的电影,也包含那些受到喜爱但不容易被观看的电影。 在这个“电影已死”变成老生常谈,而想看的电影无迹可寻的吊诡时刻,我们请来了 耿军 导演,请他谈谈他的新作 《漂亮朋友》 。这部讲述东北中年男女的同性之爱的电影去年获得了四项金马奖,却只在台北、高雄、东京等地参加了一些影展。 然而,不论是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还是在他的电影里,耿军都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不能解释的乐观”。他爱开玩笑,也爱讲故事,他用幽默又扎实的讲述,回应了我们对电影的种种疑惑——当一部电影很多人想...
Apr 09, 2025•1 hr 19 min•Ep. 4
本期声音|李沁云,作者、心理咨询师和精神分析候选人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过年回家的旅途中,主播吴琦读了《心的表达》这本书。这本关于精神分析的书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它把处理个人的经验妥善地放入了求取新知的框架之内。春节之后,他决心要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我想听她说话”。 在「螺丝在拧紧」录制之前,李沁云已经是吴琦在豆瓣上关注了十多年的“老朋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从心理系毕业后转入文学系,在任教期间又决定进入临床心理学的领域,目前在美国波士顿做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 在中国,心理咨询的能见度正在上升。但在具体的理解上——心理咨询能提供什么?精神分析在其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流派?分析师与来访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大多数人仍然一头雾水,甚至心底有隐隐的抗拒。 这期节目里,李沁云带我们走进了她真实的精神分析师生涯,坦言“咨询师并非全知全能,而是带着自己的挣扎与处境工作”。她也认真地告诉我们,在治愈与被治愈的过程中,分析师与受访者双方都有可能获得超预期的收获:精神分析不仅仅是认识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更是“一场心与心的奇遇”。 在交谈的过程中,吴琦说自己“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走进了...
Mar 26, 2025•1 hr 10 min•Ep. 5
本期声音|胡安焉,作家;贾行家,作家,《大望局》播客主理人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生活在低处》里,胡安焉写下了自己在南方开女装店时,与一位有精神问题的女顾客的会面。她走进他的店面,没有进入试衣间,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接连套上了三条牛仔短裤。 “我的眼睛也湿了,眼泪随时要夺眶而出……”他写道,“从她的脸上,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她就是另一个我——惊慌,恐惧,孤独,委屈,被人不怀好意地围观,腿上还挂着三条牛仔短裤——只不过我还有力气遮掩,她却只能就这么袒露出来……” 这个故事,以及他在这期节目开头分享的另一个故事,促使胡安焉反思有意义的生活应当追求些什么。写作和阅读会是答案吗?还是通向答案的许多条路之中,容易被误认为答案的那一条? 这是贯穿本期「螺丝在拧紧」与「大望局」的串台节目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也隐隐地探向生活的“低处”——也可以说是“深处”: 在恶意四涌的环境里,你要在多大程度上“适者生存”,多大程度上“拒不交出”? 你如何面对自己偶然暴露的、连自己也不知道的一面?柔弱真的与智慧相伴而行吗? |时间线| 01:17 自我介绍之前,先各讲一个故事—— 胡安焉:在医院门前,处于“特殊...
Feb 19, 2025•1 hr 46 min•Ep. 6
本期声音|小青&DiDi,“破产书店”主播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去年四月,我们「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做客同公司播客「破产书店」时,其精神状态令同事发问:好好的吴琦,怎么就“疯”了? 2024 年哗地过去,两台播客再次相遇时,对面的主播小青和 DiDi 忍不住再次关心:还好吗?这一年,大家的精神状态都还好吗? 吴琦的回答是,他有了一种“游戏的心态”。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主流的游戏、一些令人被动竞争的游戏、一些由不得你拒绝的游戏……你也不能一口气拒绝所有游戏,只能去寻找替代性的游戏。 “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明了好多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才可以‘相对安全’地度过这一生。” 他(故意地)引用了一本书的标题。去年年末, 《单读 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 集结了各个国家“面孔崭新”的写作者,几经周折才出版。在这个过程中,面对新的文化与市场环境,吴琦与编辑部的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发现,“游戏”,或许可以成为创作、工作和生活的共同隐喻。 节目的最后,三位主播也玩起了「螺丝在拧紧」的标志性游戏:愉悦清单!来猜猜,“电动车”“攀岩”“拥抱工作上的成绩”分别是谁的愉悦清单?(了解两台主播的...
Jan 22, 2025•1 hr 6 min•Ep. 7
本期声音|陈碧,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证据法博士、副教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最近这一两年发生的无差别杀人案件,我们的讨论潜入了地下,变成了私人之间的讨论,没有变成一种公共言说。” 陈碧说。 去年年末,珠海与无锡的无差别杀人事件相继发生。大多数人仅能从警情通报中得知具体的伤亡数字与杀人者的基本情况。为什么对无差别杀人案件的讨论没有变成公共言说?针对恶性案件,我们需要什么角度与程度的公共言说? 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证据法博士、副教授陈碧,请她来讲一讲在无差别杀人案中,我们如何理解个人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纠葛。 他们谈到,“怪自己”还是“怪社会”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无差别杀人案件中,也存在于未成年犯罪、自杀事件,以及广泛的生活困境之中。 “当犯错的小孩不怪社会怪自己,社会应该汗颜,应该愧疚。”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个体犯罪与社会病症之间的关系说起,在刑法学与社会学的参照系中,放置普通人的正义直觉与同理之心。 |时间线| 02:30 陈碧:没错,我确实对犯罪感兴趣 03:56 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次听说“无差别杀人” 09:33 为什么无差别杀人者往往选...
Jan 08, 2025•1 hr 25 min•Ep. 8
本期声音|阿子,胡续冬家属;小李,胡续冬朋友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2003 年夏末,诗人胡续冬“胡子”作为巴西大学的访问教师开启了在巴西利亚的生活。这期间,他每周在专栏上更新着自己经历的奇葩事,形成了《去他的巴西》这本书。 二十年后——胡子去世三年后,这本已然绝版的书以《去您的巴西》的新名字再版,把胡子在遥远国度亲历的那个热烈年代带回我们身边。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胡子的妻子阿子、他在巴西任教时的朋友小李,通过一场满是小事和趣事的故事会,回味那段让胡子成为胡子的时间。 阿子说:“不去巴西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胡子。”胡子也在书的后记中盘点巴西对他的改变:“我多少有些像费尔南多·佩索阿一样,在自己的灵魂中发明出了另外一个我:一个外挂哈哈大笑内置 inner peace 的普通中年。” 小李更在节目中感叹,虽然书里不少片段仍令人笑得前仰后合,但这次重读和追忆,却让他们发现了胡子表面热闹之下的寂寞。这些文字是胡子面对“而立之年的到来、好友的辞世、写作的变异、感情生活的转折”跳起的“文字桑巴”,属于这段又荒谬又治愈的岁月的内心之舞。 胡子去世后,阿子托小李的夫人将胡子的一部分骨灰留在...
Dec 25, 2024•1 hr 8 min•Ep. 9
本期声音|姚璐,作者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你们那边的女人竟然可以不做饭吗?” 作为一名行走在中东的异国女性,姚璐常常被问这个问题。去中东之前,她在新闻里读到的大多是持续多年的战火、令人心惊的死亡数字、振臂一呼式的反抗。“我特别想要知道动荡之下的个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维持一种日常生活。” 在中东,姚璐作为沙发客住进了三十几个陌生的家庭,非常少见地进入了中东人(尤其是中东女性)衣食住行的日常场景。她看着她们熟练地做饭,兴奋地打扮黑袍之下的自己,悄悄地为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且对姚璐在上海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这一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请来新书《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的作者姚璐,了解一位成长在时代上升期的大城市女性,如何对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的日常生活产生兴趣,并带着充足的信心与准备踏上了常人认为危险万分的旅程。 “写这本书会让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所谓自由这回事吗?” “我会发现人是很渺小的,但是人不是什么都不可以做的。” 不论是在中东女性的“秘密生活”里,还是在作者姚璐无畏的讲述里,这期播客最终力图发现的,也许是某种在时代的动荡里保持心气的日常之法——这是矛盾的,却是...
Dec 10, 2024•1 hr 7 min•Ep. 10
本期声音|淡豹,作者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生活在写作之中”无疑是一个很美的题目。当围绕着鲍德温做翻译工作的主播吴琦,发现自己的朋友兼同行淡豹翻译了一本围绕契诃夫讲民族志写作的书,且这本书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书名时,一期「螺丝在拧紧」便开张了。 在这期意外地严肃的节目里,淡豹从翻译《生活在写作之中: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的冲动说起,联系起对詹姆斯·伍德、乔治·佩雷克、安妮·艾尔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作家的阅读(当然还有契诃夫),不仅表明了一位多线程文本生产者的志趣,也潜在地团结起多种文本的读者,描摹出某一种社科与文学之间的通道——《生活在写作之中》的作者纳拉扬称其为“具有民族志风格的写作”。 淡豹说,“我觉得深入生活的细节,还是为了发展人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文学读者会批评我,但我是这么追求的吧”。 有一点是确定的,不论你是听完这期节目还是读完这本书,你都不会再对契诃夫毫无兴趣,如果你在开始时是这样的话。在节目开始时,吴琦问,“真的有人可以生活在写作之中吗?”在节目结尾时,淡豹感叹,“要严肃地生活,很费力的,逆水行舟”。但契诃夫与他所实践的那种民族志式的写作...
Nov 27, 2024•1 hr 18 min•Ep. 11
本期声音|黄骥,导演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金马奖出炉的前夕,「螺丝在拧紧」请来了去年以电影《石门》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剪辑两项大奖的导演黄骥。当主播吴琦问起拿奖之后的想法,黄骥的回答是:审慎。 “我每天都希望自己不要生产有蛊惑性的、有煽动性的,或者充满希望的、有哲思性的话语去影响别人。” 《石门》由黄骥和丈夫大塚龙治共同执导,这部电影与《笨鸟》和她先前导演的《鸡蛋和石头》一起,构成了“中国女性三部曲”序列。她选择影像作为创作媒介,并且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阻力为切入点,其中一个原因是对文字的审慎使用。她的电影因此聚焦于未经总结的日常生活,透过文字的迷雾来描写社会运转的真相。 吴琦说,“看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我常常有一种强烈的失真感”。黄骥的电影是一种异类,它在主流的电影产业之外,甚至也在艺术片的类型逻辑之外。但对于导演和观众个人而言,这样的电影留存了我们熟悉但对其失言的真实;对今天的媒体环境而言,拍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是为数不多的接近“真问题”的方法。 |时间线| 02:30 《石门》很难被看到,但它是很重要的文本 09:02 “中国女性三部曲”:对女性和留守儿...
Nov 20, 2024•1 hr 23 min•Ep. 12
本期声音|徐涛,播客《声东击西》主播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你不要用这些抽象的话语来绑架我,我想做事情。” 主播吴琦在新一期节目里这样感叹。我们已经走出那个进步主义的纯真年代,在今天谈做事情,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层层的包装、重重的条件。什么样的主体还有充足的金钱、人力与空间,推动那些所谓“好”的改变? 基金会也许是答案之一。播客「声东击西」的主播徐涛最近在美国先后参加了盖茨基金会与克林顿基金会的活动,这两场由前世界首富与前美国总统组织的慈善大会,给她带来了不少冲击。 富豪的慈善,是在作秀吗?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里,主播吴琦与徐涛从这两场大会说起,走进慈善与公益机构注意力的争夺、企业化的运作、抽象的话语背后,做事情的目的与逻辑。 徐涛说,“我们总想实现超出我们自己的东西”,即便只是做出微小的努力。不论在什么环境下,总会有人在做事;同样地,只要我们足够关心,在名利场千里之外,也有足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人的参与。 |时间线| 04:40慈善大会就是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13:35大型会议究竟为了什么:解决问题、堆积问题,还是满足看名人的愿望? 19:17徐涛:名人作秀,大家才会关注遥远的事情 24...
Oct 30, 2024•1 hr 5 min•Ep. 13
本期声音|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看到巴黎,我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成都。” 它们都是古代的城市,都保留了过去的城市景观,也都以“松弛感”著称。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王笛回忆,成都人的慢节奏在二十年前还是不受待见的,但在今天的成都,喝茶、打麻将不再是“盆地意识”的罪证,而是大城市人学不来的松弛日常。 “一旦走进城市内部,你会发现过去城市的性格,还存在城市的居民中间。”王笛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美国读书、任教,又去澳门教书,但还讲着一口川普,无辣不欢。他师从汉学家罗威廉,反对韦伯“中国无城市”的论断,用成都茶馆的经验重新诠释公共领域与公共生活的活力。 茶馆式的公共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是否有了新的据点?茶馆是成都人的“半个家”,那对自称“住在互联网”上的新人类们来说,他们的社区在哪里? 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里,主播吴琦与王笛一起,聊了聊社区与公共生活的传承与转变。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小红书联合推出。希望我们能在线上和线下的社区之中,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遇。 |时间线| 04:40 老成都人王笛:看到巴黎,我不自觉地想到成都 13:35“成都人真的不像北京人、上海人那...
Sep 25, 2024•1 hr 13 min•Ep. 14
本期声音|蒯乐昊,《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业余写小说和画画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单读编辑部里,流传着一位作者的许多传说: 她写的故事让人念念不忘……她不怕说话,对事情的看法掷地有声,但在网络上又找不到踪迹……她一边工作一边创作,高效产出的同时,还有无数养小孩的心得…… 她就是《疼痛之子》《时间的仆人》的作者——还曾是主播吴琦的面试官,将他从互联网世界带回新闻业的人——蒯乐昊。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里,她继续为普遍心力不足的人们带来一些震撼: “育儿有很多乐趣,有些男的不参与,那很 sorry,他们错过了”; “一个读者,只要他花钱买了我的书,他有权骂我”; “精神上的疼痛你一旦处理好,肉体的疼痛会奇迹般地消失”…… 连对被听众称为“丧文化播客”主播的吴琦来说,蒯乐昊也是个让他免于生活中的某些痛感的人。她是第一个告诉他疼痛可以管理、止痛药该吃就吃的人,同时,也是让他觉得工作没那么虚无的人。 “像这样的人和他们的作品,也扮演着某种止痛药的功能”,那么,让止痛的效用抵达更多人,岂不已经是一件很有生产力的事情了? |时间线| 02:09“蒯乐昊竟然是个女的。” “吴琦竟然是个男的。” 03...
Sep 18, 2024•1 hr 28 min•Ep. 15
本期声音|诨名唤作巴布尔,主业是在欧洲待着,副业是营业厅办事人员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中文互联网,文字博主们杀出了一条血路。在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空间里,他们谈社会议题,谈原生家庭,或是嬉笑怒骂,讲黑色笑话,把最当下也最个人的观点一键发送给全世界。 今天「螺丝在拧紧」请来的嘉宾,是在编辑部拥有众多关注者的博主,也是主播吴琦的老乡和学弟,@诨名唤作巴布尔。在整个录音的过程中,巴布尔不负众望,金句与概念齐飞:你知道什么是“元事件”吗?什么是“在大脑里生活的人”,什么又是“在皮肤里生活的人”?什么是你的“智力资源”? 很奇怪,他的种种说法总能像玄学、MBTI 和精神分析等解读自我的工具一样,在人群中引发认同与差异的讨论。这可能不仅是一位文字博主的自我修养,还来源于巴布尔“自我屠宰”的习惯。 用他的话来说,“我相信网上这些批评我的人,任何一个人对我的批评都没有我自我批评那么深”。短短一期节目,他从自己的“乡下人”坐标聊到对自恋的反思,现在,他是一个从精英幻梦中走出来的年轻人,准备在欧洲给上班这个东西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可能的话,不再那么频繁地搬家。 |时间线| 03:06 两个冷水...
Aug 28, 2024•1 hr 21 min•Ep. 16
本期声音|田歌 & 东东,8lithèque 八梨空间创始人、店长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奥运会闭幕了,对于巴黎这个第三次举办奥运的城市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轻盈:大多数赛事都在现有的场馆、城市地标旁的临时场地举办,开幕式之后,塞纳河畔又成为市民闲坐聚会的空间,好似巴黎不会为谁改变,却对所有人敞开。 这样的轻盈却是遥远的,巴黎作为一个文学或哲学的场域,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都与我们保持着想象的距离。但在欧洲访学期间,主播吴琦在陌生的巴黎街道发现了一家中文书店,让他倍有“家”的感觉——与中国人对谐音的热爱一脉相承,它被起名为“八梨空间”。 吴琦很好奇:怎么敢在巴黎开一个简体中文书为主的书店?巴黎,不论是其精神还是其在地的生活,真的是对所有人敞开的吗?所以这期「螺丝在拧紧」,我们邀请八梨空间两位非常年轻的创始人田歌(也是单读的前实习生)和东东,谈谈身处奥运之中的第一手见闻和“头脑一热”的创业史。 一方面,她们带来了围绕巴黎奥运的争议、独立经营书店的困难;另一方面,她们谈到邻居免费给书店送来的法语书,来往顾客口中法国文化界的八卦,还有导演朋友留下用来运书的自行车。(勘误:后来确认,...
Aug 12, 2024•1 hr 18 min•Ep. 17
作为 2020 年诞生于危机之中的播客,「螺丝在拧紧」一直希望成为“地震里的广播”,回应重要的公共议题。而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总有一位更加勇敢、迅速而专业地面对公众提出意见的人,她就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劳东燕教授。 从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风险,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意见,再到近期的人民大学性骚扰事件,我们总是忍不住去寻找参照:劳老师说了些什么? 所以,今天是「螺丝在拧紧」等待许久的一天,意外地,也是劳东燕老师的播客首秀。主播吴琦和编辑部的大家都很好奇,是什么让她坚守这个泥沙俱下的舆论场?(她说,“想通过辱骂或围攻让我退场,这不可能”。)什么让她保持着与社会现实和国家机构的互动,是能力、性格还是信念?(她说,‘应该不应该’和‘有没有’风险之间,我大多数时候还是觉得‘应该’更重要”。) 她不仅肯定新闻与法律的专业价值,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相信个人还有行动的余地,社会还有改变的缝隙。这至少带来了一种坚实的、基础的信心——一段时间的抑郁与倦怠,并不简单地指向绝境;一段时间的表达受阻,也不意味着永远的退场。 |时间线| 03:52劳东燕:去加拿大,是一次攒了 8 年的“学术休假” 07:00公共讨论...
Jul 31, 2024•1 hr 27 min•Ep. 18
在三个月的欧洲访问学习期间,主播吴琦和长期生活在荷兰的王磬有过数次约定,要一起录一期播客。但是……用他们的话来说,在欧洲,“晒太阳比录节目重要 100 倍”。 所以,这期「螺丝在拧紧」与「不合时宜」的串台节目,直到两个人都回到国内时才得以成行。乍一听,这期节目好似吴琦对欧洲短期生活的总结、王磬对欧洲旅居生活的介绍,但其实,他们谈论的是文化从业者普遍发愁的问题:个体在大环境中无意识“吃下”的焦虑感,如何能得到缓解?这份要命的工作,在哪里仍然有它的正当与必要性? 他们也警告说,“这不是一期欧洲移民广告”。即便美国梦正在衰败,移民想象正在变得多元,欧洲也远远不是所有人的乌托邦。它为一小群人提供的,是一种以放弃为前提的可能性;但欧洲生活对于中国现实的启示,也正存在于这种可能性里。 最后,我们也邀请听众们与我们一起庆祝,「螺丝在拧紧」全平台关注人数突破 50 万啦!吴琦说,“我们的专业工作,完全建立在无数次真实的相遇的基础上”,这其中当然包括与听众的相遇。更多感谢与鼓励的话,来节目里听吧 � |时间线| 01:01 吴琦:从欧洲回来,没想到首先是感到恐惧 03:43 王磬:欧洲的生活,是一种有“...
Jul 17, 2024•1 hr 38 min•Ep. 19
本期声音|屠思齐,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者 段志鹏,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设计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螺丝在拧紧」被散养了几个月后,主播吴琦终于要结束欧洲之行了! 在德国内陆城市哈勒的访学即将结束,离开前的倒数第二天,他回望在哈勒——这个前东德的工业重镇,萨勒河畔的宁静小城度过的时间,决心录一期“日记”般闲适与私人的播客。 于是“小地方”与“愉悦清单”两个专题临时合并,他找来了在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访学期间,亦同事亦朋友的两位研究员,思齐和志鹏,一起聊聊在哈勒的日常愉悦(不意外地,也有很长一段关于德国文化与作风的吐槽)。 聊天的最后,吴琦忍不住感叹,从东亚文化的出厂设置中出走,发现在欧洲的边缘也够建立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给我们这样的人非常大的喘息”。他发来了一张照片,雨后天晴,天空中挂着两道彩虹。“想要把从这两道彩虹中得到的好的信号,带给螺丝的听众。” |时间线| 01:01 在德国哈勒的倒数第二天,回望这次“出差” 03:43 思齐:从上海来到哈勒,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06:11 志鹏:从奥斯陆来到哈勒,怎么还是这么静! 10:1...
Jun 12, 2024•1 hr 27 min•Ep. 20
五一前后,美国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活动。学生们扎营、占领草坪和大楼、演讲游行,声浪从美国东岸传到西岸。在大洋彼岸的我们,也无法不关注这群“精英”的、“养尊处优”的年轻人的努力——他们正在为千里之外饱受战乱的巴勒斯坦人寻求公正。 身处德国的主播吴琦,更感觉自己来到了某种世界的现场。他在街头看见许多支持巴勒斯坦的标语,在笔记里写下:世界的变化不是在你我之外,而是在你我之中。 所以,在「螺丝在拧紧」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们紧急开张,请来了主播的老朋友、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王炎,请他谈谈这一次学生运动与以往的异同、学生们同情巴勒斯坦的原因,以及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什么样的政治现实。 “在这样重要的政治议题上,我们再一次看到,是学生、是年轻人走到了所有人前面。我很迫切地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和许久未见(听)的主播一起,走入世界的变化。 |时间线| 04:20 巴以问题上,学生再一次走到了所有人前面 12:31 在什么意义上,这是一次“迷你六八”? 30:27 为什么这一次,学校迅速地动用国家机器来镇压学生? 38:09吴琦:在西方语境里,打击“反犹”几乎是一种教条 4...
May 12, 2024•1 hr 41 min•Ep. 21
在疫情时期启程的播客「螺丝在拧紧」,在疫情后的现在决定开启一段(非永久的)睡眠。过去几年里被迫健谈的主播吴琦,最近也去往德国中部萨勒河畔的哈雷(Halle),在新的“小地方”开启访学与工作。 吴琦从德国发来“明信片”:他正在重新认识一个城市,过上一种与《单读 37·离散与在场》相当应景的生活。其余的话,就留在这一期独白式的「螺丝在拧紧」里讲吧。 *可移步“单读”公众号查看更多“明信片” 本期节目已经上线,听众朋友们可以在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马拉雅、Spotify、网易云音乐或单读 App 里搜索“螺丝在拧紧”进行收听。 欢迎大家在各个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你想听什么,也许下一期节目就是你贡献的选题。在这个新阶段,我们也继续开放与热爱对话的伙伴们一起创作的可能性,欢迎联系:[email protected]。 这里是「螺丝在拧紧」,我们下期再见。 |本期音乐| Adieu, 17 Hippies Chrome, The Vision/Robert Hood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
Mar 27, 2024•15 min•Ep. 22
一把奢华但无用的指甲刀,一盒用剩的牙线,给失意朋友的幸运刀叉,小姐妹们众包叠的1000 只千纸鹤…… 送礼这件小事,却能衍生出那么多或搞笑或温情的故事。春节、情人节接踵而至,应广大听众强烈的送礼需求,「螺丝在拧紧」特别加更! 主播吴琦连线他的“礼物老师”,远在荷兰读书的老朋友刘宽(Kiva),从她发明并形成传统的“交换礼物大会”聊起,追问礼物的意义。他们发现,谈及过往的礼物时,与老友度过的“所有你可以想象的美好回忆”会不断复现;是对具体的人的了解,让他们学会挑礼物、收礼物,以及赞美礼物。 那么好礼物究竟是什么样?它最好有闪亮夺目的包装,能修复亲密关系中的伤疤,能指向共同度过的时光……但归根结底,好礼物关乎时间,关乎尊重——“放下教导的姿态”,关乎爱。 爱是流动的,是需要不断确认的。怎样将内心里的爱意,变成一种行动,变成一种策划,用一定的时间、巧思和金钱去建立一个爱的具体场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操练和学习。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与赫莲娜共同创作。 |时间线| 03:49 好久不见,重回学生时代的 Kiva 08:54 年关将至,回到由爱支持的系统中休整自我 10:55 什...
Jan 31, 2024•1 hr 5 min•Ep. 23
疫后第一年,这个世界仍保持着它的惯性——生活的复苏浮于表面,过往的经验仍然失效;具体到单读所处的出版行业,卖书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如何穿透迷雾,应对寒冬?也许首先要认清,2023 年是一个周期的开始,我们已经身处其中。“大家都要为这个周期做好准备,都要开始全面的调整。” 第三季「螺丝在拧紧」的最后一期,主播吴琦请来上海艺文志出版总监肖海鸥,她作为编辑一路陪伴着横跨整个疫情的单读出版工作。她这样总结 2023 年的关键词:“勤恳”,“平淡”,同时思考“如何健康地工作”。 当外部标准变得虚弱,他们重新思考以什么来评判工作的价值。比如让书到达它真正的读者手中,追求心底的爱惜之情,“想明白做书挣不了钱后,你会意识到其他价值的浮现”。 对海鸥来说,编辑刘天昭的诗集《竟然是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仅仅通过工作,就接近了自己那么欣赏的人,而且是接近她的内核”。而徐泓教授的非虚构作品《燕东园左邻右舍》下厂前,她作为一个“铁石心肠”的老编辑,还在为书中对记忆的挽救“无声而羞涩地流泪”。同时,单读 MOOK 做到了三十多本,《单读 33·多谈谈问题》也悄悄迎来了创纪录的第七次加印。 她也在节目里引用雅斯...
Jan 17, 2024•1 hr 19 min•Ep. 24
在简单勾画的轮廓内涂颜色,观察自己的笔触;相比叠软绵绵的衣服,用热水冲刷油腻碗筷更有成就感;早晨到特定的店吃一盆口味浓烈的米粉,以捍卫对它的尊重…… 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填满了本期愉悦清单。主播吴琦请来作家陆茵茵,把自己从过分严肃的深渊里拉出来——即使只是短暂相处,她的细腻和敏感总是令人放松。 他们还分享对于戏剧共同的喜爱——活生生在眼前的演员,不断重复的台词,随风吹动的道具,这些需要打开所有感官才能接收得到的细节,让剧场,也让看戏的人“活”过来。 极其个人化的愉悦清单,也辐射到对创作的理解。陆茵茵的新作《表演者》并不追求波澜起伏的情节,关注“无事发生”时的心理片段,这种“小剂量”的叙事,是她有意识地淡化前因后果之后的造物。“其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未必那么明显地有一个合理的路线。” 节目的最后,他们都意识到,其实小剂量的愉悦就很够用。正是这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面对宏大的系统的吞噬,还能庆幸自己仍有真正能做主的部分,还有那些个人的,合理或不合理的愉悦感。 |时间线| 03:42 自认严肃的陆茵茵,却总能使人放松 09:00 涂颜色的愉悦在于简单又有创造性 10:50 “...
Jan 03, 2024•1 hr 16 min•Ep. 25
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 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召开,迎来史上最多参会人数——近十万人。「螺丝在拧紧」也趁着重返世界的当口,成为其中一员。 第一次在境外录制的机会,不仅得益于出境旅行难度降低,也建立在单读与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起“再生”创作征选,继续积累气候传播经验的基础之上。吴琦受 WWF 邀请作为观察员前往 COP28,找到老朋友,“再生”导师、科幻作家陈楸帆,与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汲川传播联合创始人、气候传播领域资深研究者沈晓宁,分享从会场奋力打捞的信息,也分享对气候议题的疑问: 气候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如何能够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要推动气候问题的对话,我们还有什么努力的可能?COP28 上最受关注的人与事是什么? COP 作为一个聚集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公益机构、企业和社群等等的庞然大物,也有它复杂的面相。吴琦在观察员笔记里分享他在 COP 两周间的见闻:“看到野心家、技术官僚和他们的反对者如何具体地编织政治,看到岛国居民紧急的眼泪,也看到环境问题被商业社会装扮成新的奇观。还好,最终残酷的真相和怀疑没有淹没人,参与和批判依然给予我支撑。”...
Dec 20, 2023•1 hr 22 min•Ep. 26
“小地方”专题做久了,在分享民俗与游乐生活之外,我们也好奇:这个地方的年轻人在做什么?什么样的工作与生活选择,在向这里的年轻人打开? 于是,趁着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开业,也趁着单读的新书活动与「螺丝在拧紧」的线下见面会齐聚佛山,主播也抓来了两位在当地工作的年轻人——始终没有离开过广东地区的,顺德地方传统文化非遗创新推动人刘铿,和沪漂 7 年后回归的,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主理人伯尼。 在他们的心里,佛山顺德,以及周边的禅城、北滘、大良等等地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地方”?为什么这里有不输北上广的城际交流,却也有巧妙平衡快与慢的生活节奏,能够给人“小地方”之感? 三人从错综复杂的分区聊起,谈到从大城市撤退的年轻人,再谈到在地文化如何哺育年轻人与社区,吸引他们在家乡展开自己的生活——刘铿将关帝侯王出游的习俗与展览、音乐节结合,伯尼则开始畅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书店卖早餐?当小地方留存原初的生命印记,构成坚实的自我认同,你也会发现,“世界就在你门外”。 |时间线| 04:28 当我们说“佛山”时,我们指的是什么? 12:21 伯尼:无论多晚,去喝个糖水能让我找到生活的节奏 19:2...
Dec 06, 2023•1 hr 10 min•Ep. 27
生育与乐观主义,常常在讨论里结对出现。但是,在一个乐观主义备受怀疑的时空里,AI 与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人类的认知,全球的气候危机正在撬动对未来的判断…… 我们还能怎样为下一代的到来做准备?对未来世代的构想,是否也能为我们继续生活提供力量? 今天 「螺丝在拧紧」 再度请来编辑、新手妈妈索马里,了解了解在今时今日成为家长,背后提供支持的方法论,心中怀抱的期盼,与“未来式育儿”的具体实践。在一片对原生家庭的讨伐声中,我们也反思过去的生长痛,在伤口上寻找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让未来的大人们占有更多的爱与信心—— 在新世界保持独立的信心 。 索马里说:“独立是我在成为母亲之前没有人教我的东西。它是一种操守,也是最深处的一种信心。我相信我的孩子有独立的能力,宇宙生了他、造了他,他是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这 个能力可能需要你前期引导,但后期他自己就发现了这个世界 。” 当然,未来的人类也包括与下一代共同生活的我们。当我们有勇气让孩子进入荒野当中,是不是也有勇气让自己在同一片荒野中继续行走? 长效自护,领熠未来。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 爱他美旗下的顶配奶粉「领熠」 共同创作。希望在未来的种种危机和可能之下...
Nov 15, 2023•1 hr 10 min•Ep. 28
“小地方”专题久违地更新了!抓住秋天的最后时刻,从大城市的紧张氛围中逃离,本期「螺丝在拧紧」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小地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的启别村。 面前是泛黄的田地、连绵的山脉,不远处有一棵枇杷树,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和悠游的浮云……主播吴琦和两位长住云南的嘉宾身处其中,一起呼吸“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的空气,探寻鲜为人知的岔路。两位嘉宾中,一位是曾在媒体工作,与云南有着奇妙缘分,现居大理一年的安小庆,另一位是家园计划 (AnotherLand)联合创始人,目前在昆明大墨雨村进行社区实践的唐冠华。 (录制现场旁的一棵枇杷树,被主播不小心误认为桂花树) 云南为何吸引和包容着来自四方的陌生人?为什么是云南成为都市人身心复健的大后方?在拥有“树医生”“花医生”“云医生”的安小庆看来,“如果说有一个云南性的话,就是它的多元多样”。当如此丰富的自然之物直接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身心都会打开一下”。 在云南,改变的不仅是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与人的关系。当本地人与外来者的生命之网互相交织时,那些抽象的矛盾在具体的生活中被化解:一起工作,学说大理话“苦钱”,在菜市场与本地人互动……“...
Nov 08, 2023•1 hr 27 min•Ep. 29
“35+”是一个合理的人生刻度吗?进入 35+,人真的会改变吗? 无论是消费主义的广告语,还是各类新闻报道,35+ 都传递出一种焦虑的情绪:人生到了这个节点,应该做些什么了。另一方面,进入 35+,也似乎进入了一个难以定义的中间地带。人到 35+,既不像年轻人,在面临第一份工作时茫然无措;也与自己的父辈不同,“他们那种责任感好像要比我们来得深重得多”。 面对社会赋予的“35+”标签,「螺丝在拧紧」最新一期继续不拧紧,主播吴琦与两位好朋友一起聊聊个人成长的日常,抖落那些沉重的东西。一位是螺丝的老朋友,现在是编辑和策展人的赵梦莎;另一位是 35+ 的观察者,与 35 岁仍有一段距离,在自由撰稿人、编剧、瑜伽老师间灵活转换的顾玥。 工作、自我、人际关系、金钱……在面对人生抛出的这些命题时,刚刚度过了一场精神危机的赵梦莎说:“可能不在 35,也可能是在其它的节点,你总归要通过一个外力让你看清自己 。 ” 清醒之后,我们也许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工具箱,用更直接、更简单的方式去解题。如顾玥所说,“我的活法一直以来都很宠自己,原因在于我会把生命看得很随机”。我们期盼,劳动与享受的顺序并非线性,但如何在年...
Oct 25, 2023•1 hr 21 min•Ep.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