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拧紧 - podcast cover

螺丝在拧紧

「螺丝在拧紧」是单读主编吴琦的播客。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以独立的洞察,创造新的文化空气,和同代人一起,完成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


当旧标准开始松动,螺丝也往新的方向拧。在“小地方“、“愉悦清单”等专题节目中,我们邀请朋友一起散步,分享一手的生命经验,共同寻找未来的希望,以及更宽松、正直、值得一过的生活。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Podcasts are better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s

Vol.13 反问:在文化工作的前线,你是一颗怎样的“螺丝钉”

本期嘉宾|吴琦,单读主编 主持人们|A. 牟彤,单向空间多媒体编辑,电影研究人员 B. 刘婧,单读编辑,偶尔写点东西,如果咱俩关系不赖,你也可以叫我籽今 C. 野鸭,单读搞活动的,螺丝在拧紧制作人 D. 殷佳琦,单读实习生,历史系研究生,即兴发挥学习者 很多听众留言说,“螺丝在拧紧”这档播客信息量巨大,一不留神就可能错过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前两期吴琦对话戴锦华老师(点击收听)和项飙老师(点击收听)的节目,主题和内容格外扎实。甚至原本轻松的子栏目「楼底下」,也被他越拧越紧......为了主播和听众的身心健康,“松螺丝”势在必行! 这一期,我们按下暂停键。 从 2020 年开始,整个单读编辑部都陷入了自转陀螺一般的忙碌周期,“螺丝在拧紧”的声音也通过多种媒介抵达了更多地方。可是,当一个人进行越来越多的表达,表达本身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面向大众,会感到恐惧吗?当社会身份和工作角色越来越复杂,又有怎样的反思和警惕? 这次我们将解锁第二个子栏目「猛回头」,反问吴琦。 本期节目,四位单读编辑部的新老同事将联合客串主持人。其中包括:刚刚加入我们不久(还没完全习惯)的专业播客制作者 A,...

Aug 19, 202156 minEp. 91

Vol.12 戴锦华×吴琦:从摄影机到手机,电影还有未来吗

嘉宾|戴锦华,学者,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刚刚落幕的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间隙,「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和他的老师(也是他不怕肉麻称呼的偶像)戴锦华进行了一次对话。 这次,戴老师受邀出任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对话也就非常具体地从手机创作延展开来。在本次超短片大赛中,由移动设备拍摄完成的作品占比52%,比去年多了21%。他们谈到日益普及的手机所带来的变化,手机镜头捕捉到的生活图景是奇观还是日常,媒介特性的变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目光。 面对“人人都是创作者”这样高涨的创作热情,戴老师的追问不止于此。在谈话中,她透露了共识与分歧并存的超短片评审过程,评委们试图讨论和厘清的不仅仅是作品的高下,而是更深的思索:如何区分短视频、超短片和电影?竖屏与横屏、大银幕与小屏幕到底有何不同?媒介的变化又如何改变创作的艺术性和社会性? 深爱电影的她,也始终关心电影的生存与未来。当数码取代胶片,戴老师曾以为电影会就此陷入危机,而现在,媒介生态发生了更多元的变化,不同艺术之间似乎实现了更为自由的穿梭——艺术家可以拍电影,导演可以进驻美术馆,而普通的男...

Aug 04, 20211 hr 27 minEp. 92

Vol.11(上)项飙×吴琦×罗丹妮: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呢?

嘉宾|项飙,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嘉宾|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 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自我”、“乡绅”、“人的再生产”、“跨界”……这些在书中开启的话题如何继续展开、进一步深化?又将如何回答读者们的关切和追问? 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 |方法论(上)| #从一本书的诞生开始# 02:00 总结:《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至今,这本书对各自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或变化 02:30 编辑丹妮:不断重读,依然有新的启发 03:14 作者吴琦:用不同的媒介实践,寻找“如何把...

Jul 21, 20211 hr 8 minEp. 94

Vol.11(下)项飙×吴琦×罗丹妮: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呢?

嘉宾|项飙,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嘉宾|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 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自我”、“乡绅”、“人的再生产”、“跨界”……这些在书中开启的话题如何继续展开、进一步深化?又将如何回答读者们的关切和追问? 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 |方法论(下)| #乡绅# 00:33 提问:今天整体的政治和物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为什么要重提乡绅精神 11:11 提问:如何做乡绅式的观察和研究 #人的再生产# 18:52 提问:后疫情时代,“悬浮”“内卷”等集体焦...

Jul 21, 202156 minEp. 93

Vol.10 赵梦莎×吴琦:再谈工作与友情,留给朋友的是遗产还是鸡汤

嘉宾|赵梦莎,编辑,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时隔 7 期,“楼底下”又回来了。先前情提要一下:“楼底下”是“螺丝在拧紧”的三个子栏目之一,不同于日常更新,吴琦会在本栏目中呼朋唤友,找来私下里最亲密的朋友,从个人层面聊聊“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一些话题。 所以这次来“楼底下”聊天儿的就是编辑、abC 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赵梦莎。第一次相遇在 abC 艺术书展,吴琦就感慨那时的赵梦莎俨然是一个巨大场合的沙龙女主人,轻盈地流转在稍显拥挤的会场中并自如地解答着各种问题,比如厕所在哪、xxx 在哪、能加个微信吗……当再进一步了解之后才发现,除了纯粹的商务合作关系,“我们可以是朋友”的这种感觉扑面而来。工作、友情道路上双向奔赴的吴琦和赵梦莎,在 2021 年的 abC 艺术书展开幕之际,趁机“公器私用”地聊了聊。 节目录制前,两人各准备了十来个问题,计划以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一场不那么“拧紧”的对话,并妄想对标《康熙来了》。当然事情肯定不会按照计划发生。但无论如何,你还是将在本期节目中听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连夫妻都不敢贸然问的)第一次见面时对彼...

Jul 07, 20211 hr 20 minEp. 95

Vol.9 王放×吴琦:野生动物进入城市,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头野猪在武汉的高速公路上奔跑。 一只东北虎闯入东北的村庄。 三只金钱豹逃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 一群野生亚洲象自“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迁移近 500 公里,几乎跨越半个云南省。 从去年疫情开始,与动物有关的热点新闻不断出现,引起公众空前的关切。但不得不承认,很多关心都是茫然、混乱、隔着距离且没有着落。在繁杂的信息流中,我们虽有真挚的出发点,却常常浮于事件最浅层的表面,理不清思考的路径,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份关心转换为实际行动。 动物行为的改变,背后可能是很多跟市场、经济、人们的行为有关的事,一环扣一环。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我们关心动物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关心它们改变行为方式的原因,但却缺少引导。 本期节目中,吴琦将对话野生动物研究者王放,聊聊野生动物频频“进入”城市的背后的真实,带领我们思考人类行为如何影响着其他物种的生存,同时在城市规划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议题中,野生动物研究者、爱好者,甚至是普通居民,又该如何参与其中? |方法论| 01:08 动物来了:野猪奔跑、老虎下山、豹子出逃、野象进城… 03:25 从头说起:王放为什么选择研究野生动物 05:38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的儿时梦...

Jun 17, 20211 hr 22 minEp. 96

Vol.8 郭玉洁×吴琦:文学始终是我们的秘密通道

“想好报什么专业了吗?” 终于结束高考的学生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会频繁听到这个疑问。 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吐槽自己所学的专业,劝诫后来者。其中,“中文系”可能是个重灾区。 被调剂才念的中文、毕业之后不知道能做什么、学了四年还是没能成为一个作家……对中文系的每一句吐槽都扎在我们心上,毕竟好几个编辑同事可都是自主选择的中文系啊!其中也包括《单读》的第一任主编、作家、媒体人郭玉洁。她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也是最新一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她将在播客里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文学之旅。 原本,郭玉洁的父亲认为她上了中文系以后,可以先做秘书,再走仕途,身边的其他朋友则觉得这个专业面目不清,她自己也不知道能从中得到什么。结果,这个决定成了一个关键时刻,文学从此参与塑造了她的人生。她收获了一种具体的写作技能,一份足以指引人生的书单,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中文系展现的是文学作为一个世界,它的容量可以如何之大。” 在这一期的“螺丝在拧紧”中,《单读》的两任主编郭玉洁和吴琦再次相遇,他们没有去谈两人更为明显的共同点,比如编辑《单读》的经历或者从业很久的新闻业,而是转向一个意料之外的秘密之地——同...

Jun 09, 20211 hr 13 minEp. 97

Vol.7 战洋×吴琦:乐观主义时刻:向文艺青年、学术青年、中年危机说再见

嘉宾|战洋,人类学研究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节目中,吴琦邀请了他的网友,战洋,一名人类学研究者,目前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生活层面的交集,但是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共同的问题意识,让两人经常遭遇高度共鸣的时刻,不论是通过遥远的互联网,还是在本期节目的录制过程中,都时常露出点头如捣蒜的表情。尤其在他们一起回忆自己亲身穿过文艺青年、学术青年、中年危机这些外在标签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样的困惑,又是如何阶段性地解决,并且在今天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思考和行动的能动性,两个人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似乎都有不少“妙计”。在这个悲观情绪盛行的时刻,发出了不少乐观主义的信号! 其实,战洋和吴琦的年龄都还不算完全的中年,但是在这个近似的时间段,他们共同感受到了一种由时间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变化,自觉而又具体:文艺青年的阶段要结束了,轮到我们“中年人”来行动了!当他们回看、反思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到底发现了什么时代的密语?从哪一刻开始,心态从青年拨到了中年?其中又有哪些变化与危机?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隔空录制,录音效果可能...

May 26, 20211 hr 25 minEp. 98

Vol.6 杨潇×吴琦:当海量信息淹没我们,如何生还,甚至创造?

“大概是在两年前,2019 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通州找杨潇,尝试录了一期播客。他当时正在规律地埋头写作,而我其实并没有做播客真正的热情和思路,完全是被潮流和同事推着走,所以聊天应该很混乱,很抽象,同事说,我因为和杨潇比较熟,完全没有考虑到陌生的听众,很多话题别人都听不明白,所以那次努力就直接宣告失败了。直到“螺丝”做了一阵子,慢慢地明确了我想去找同代人工作、生活甚至娱乐的方法论以后,我才终于知道应该和他聊什么。” ——吴琦 近日,杨潇两年前努力写作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终于出版了。本期“螺丝在拧紧”,不仅仅关于《重走》这本新书,更是杨潇多年以来的媒体和写作实践沉淀下来的具体、甚至“硬核”的方法——从材料爬梳、文献整理、信息分类再到结构文本、推进写作,最后完成创作。在这样一个不管是信息还是体验都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希望以这场 40 天的徒步旅行和这本 40 万字的书作为示例,提示我们:如何不让技术的幻觉淹没我们,如何从破碎的信息垃圾堆中跃起,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并且扎一个猛子,把它做下去! |话说在前面| 01:08 吴琦:曾和他尝试录了一期播客,结果宣告失败...

May 12, 20211 hr 25 minEp. 99

Vol.5 陈思安×吴琦:没有戏剧,就没有新生活

嘉宾|陈思安,作家、戏剧编导,“声嚣”剧读节创办人及艺术总监。戏剧编剧作品《冒牌人生》《海水火锅》《在荒野》《风雪山神庙》《沉默的间隔》等。戏剧导演作品《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吃火》等。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活食》《冒牌人生》《接下来,我问,你答》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豆瓣评分 9.4,被很多人称为“宝藏综艺”的《戏剧新生活》完结已经一个月了。这部综艺让戏剧小小地出了一次圈,令一些此前并未对戏剧感兴趣的观众,开始走入这个领域。 但当节目落幕,戏剧人重新回到没有镜头对着的剧场,观众回到生活,戏剧是否又再次落入舞台的暗处?更多戏剧人的故事,是否还值得诉说?他们真实的困境又如何解决? |话说在前面| 01:08 吴琦:如果一个行业没有经过综艺化,似乎就不会被关注 |方法论| 05:13 剧场的魔力——为什么开始做戏剧,甚至难以自拔 07:15 如何从个人的文本创作转换到集体协作的剧场工作 ——樱井大造“帐篷剧”的影响 ——想成为一个什么都做的导演 13:42 继续做戏剧的动力——来自同行、伙伴的协作与支持 17:13 文学与戏剧创作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18:44 反思与樱井大造的关系——既崇拜,...

Apr 28, 20211 hr 18 minEp. 100

Vol.4 陈英×吴琦:译者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嘉宾|陈英,意大利语言学博士,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另译有《愤怒的城堡》《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头》《威尼斯是一条鱼》《鞋带》《微型世界》等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奴隶、间谍、清道夫、反叛者、普罗米修斯、媒婆…… 不同译者对「翻译」这一职业有着不同但都很有趣的描述。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得主、“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译者陈英,也在本期“螺丝“中给出了她的回答:体操房——翻译于她,像是一种心灵与思维的演练,以抵达跟作者、读者的心心相印。 陈英从 2013 年开始正式从事翻译工作,一本接着一本,随着作品数量增多而来的,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你碰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新的作家,都会想新的语言、心态、策略去应对它。”在翻译里,陈英更像一名演员,以不同的人物心态“演绎”不同的作品。与此同时,如同所有顶尖的演员一样,放下自我。 本期节目中,陈英与吴琦聊了聊有关译者生活、工作的方法论,尤其是时间管理的能力(比如,如何合理分配 100 多万字书稿,找到翻译的节奏)。 这似乎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翻译这项劳动,会为很多看似积重难返的难题找到新的破解的线索。 |...

Apr 14, 20211 hr 7 minEp. 101

Vol.3 刘宽×吴琦:工作是理想的坟墓还是归宿

嘉宾|刘宽(Kiva),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 主播|吴琦(57),单读主编 “螺丝在拧紧”为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单读主编吴琦和前单读副主编、「年度致敬」系列短片导演刘宽(Kiva),两位工龄 6 年 + 的单向街老伙计,从第一届讲起,一起悉数了他们与文学奖的爱恨情仇,纪念被单向街“收割”的青春。在这趟回忆之旅中,他们重新思考了这份工作对社会与自己的意义。 |方法论| 00:50 轻松点~“螺丝”子栏目「楼底下」上线 02:13 57&Kiva:私下里的亲密好友 & 工作上互相激发的伙伴 03:25 从“简陋”的第一届书店文学奖说起 12:30 书店文学奖有意义吗?对行业真的起了作用吗? 16:27 我是我?还是被在单读的工作塑造的我? 18:40 Kiva:过去四年,为“年度致敬”奖拍摄了 4 部记录短片意味着什么 20:27为黄灿然、董秀玉、周克希、林贤治拍摄纪录短片的过程,也是年轻创作者自我寻找的过程 32:12 九个奖项的设置,就是一种态度 34:10 皮村文学小组:文学不是少数人的话语和权力 36:12 颁给团体的奖项:“年度新声”——...

Mar 31, 20211 hr 32 minEp. 102

Vol.2 吴琦×鹏飞:新导演如何突围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嘉宾|鹏飞,中国青年导演,代表作品《地下·香》《米花之味》《又见奈良》 在海南电影节上,吴琦看到了《又见奈良》这部电影。他在豆瓣上激动地写道:“偶然连着看了几部日本题材,这一部国产片非常惊喜。几个镜头就能看出导演的专业准备(包括文献综述的能力),剧作上的铺陈很细,推动不疾不徐。对新导演来说,控制野心可能尤其重要,每个人都给了交代,又适可而止,历史夹缝这个题目太大,而一个临时的孤独者共同体尚可体会和共情。” 令人意外的是,正是这部青年导演的作品,坚定了他开始做播客的决心。不仅出于对这部影片的欣赏,更是对新作者难以抑制的好奇。这也奠定了这档播客的基调之一,分享同代人彼此激烈、互相抬杠的过程,寻找新的方法论。 从首部长片《地下·香》中的北漂青年,到《米花之味》中与留守家乡的女儿和试图重建亲情的母亲,再到《又见奈良》中孤身跨国寻亲的奶奶,导演鹏飞的创作始终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大时代,用细节构筑出稳健缓慢的试听节奏,同时携带着难得的幽默感。这让他备受国内外电影节的青睐,成为令人期待的新导演。 (竟然连更两周的)主编吴琦复习完这三部电影之后,将在本期播客中与青年导演鹏飞初次见面...

Mar 17, 20211 hr 11 minEp. 103

Vol.1 吴琦×吴琦:纪录片在今天还有表达空间吗

嘉宾|吴琦,电影导演、编剧,曾任CCTV-10《人物》栏目主编,代表作剧情片《柳如是》,纪录片《对照记·犹在镜中》。于2010年开始剧情片创作。2017年创立《天时》艺术影像计划,《天时·戊戌志》项目总导演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介绍| 十年前的北大,在一门叫做《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的课上,纪录片导演吴琦点名后来的单读主编吴琦担任这门课的课代表。那是从业十年的老师吴琦第一次试图梳理纪录片这个艺术门类的脉络和框架,并通过教学来检验自己的拍摄实践,也是学生吴琦第一次系统地了解纪录片,开始养成自己的影像观念。 十年之后,「螺丝在拧紧」的 #001 期,不时遇见、经常被人认错的他们再度相聚。此时,学生吴琦在传媒、出版领域也已经工作十年,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方法论沉淀。他们回忆当年的课堂,谈及各自对近来几部热门纪录片的观感,对今天环境的认识,似乎依然充满了默契和共鸣。 本期节目中,两位吴琦共同拎起螺丝刀,“把自己作为方法”,解剖纪录片创作,及其背后的真实社会: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如何在纪录片创作中使用?纪录片在今天的创作环境中还占据怎样的位置,能发挥哪些作用?在全民视频创作的浪潮之下,基于现实...

Mar 10, 20211 hr 25 minEp. 104

Vol.0 罗丹妮×吴琦:为什么今天依然需要出版业

从单读新书 001《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到近日刚推出的单读新书 007《〈刺杀小说家〉创作实录——一场“中二”的冒险》,单读涉猎出版后的每一本书都如此不同,又带来讨论。这一出版理念的背后推动者之一,就是罗丹妮。 「螺丝在拧紧」的 #000 期节目,我们就从吴琦的附近出发,把坐在他对面的老朋友、新同事罗丹妮,从工位请到播音间。借助“出版”这个老生常谈的题目,聊聊她从业 11 年的观察,也回应关注与争议,共同辨析编辑这一行最核心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它还能给今天这个崭新社会带来什么刺激? 本期螺丝刀 方法论 00:21 57 独白——把播客当作一本思想的日记,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好奇和感动 06:39 丹妮博士毕业后的选择:继续学术还是去工作? 10:34 放弃学术是出于“虚荣心”——如果我做不到一流的学术,那我就不做了 12:15 选择成为出版编辑让我自卑——我做了学术的“逃兵” 13:56 转变——学术不是那么神圣的东西,其他工作也没有那么庸俗 16:56 初入出版行业,如何获得基本的规则和技能,扎稳脚步? ——从没想过改行:选择了就不质疑,好好做下去 21:09 争论:编辑和创...

Feb 26, 20211 hr 30 minEp. 105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