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腔西调 - podcast cover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www.ximalaya.com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一档文化类对谈播客。在这里,主播将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学者聊聊他们关心的世界和生活,探寻社会文化观念背后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将不定期放送「思想季」与「冷思考」等特别策划栏目。突破茧房,不赶浪潮,学术也可以接地气。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Podcasts are better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s

Vol.89丨社会病理学:社会有病,我们有药吗?

去年年底,「东腔西调」开了一个新栏目,叫「时代病:社会病理学」。三个月以来,主播何必和社会学研究者孟庆延老师集中讨论了有关游戏沉迷、算法系统、监控社会、城市竞争、消费主义等等一系列广泛的社会话题。在此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有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的人,同样在对这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理性地分析、严肃地思考;与之相应地,对于孟老师的很多观点,大家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什么叫“社会病”?为什么会设计“社会病理学”这个系列?为什么要对社会现象做这样的归类,依据出自客观还是主观?知道没有“药”还去聊这些“病”,本身是不是一种病呢?面对听众的质疑与批评,我们抱有一种怎样的心态?今天这期番外节目,主播何必再次邀请到孟庆延老师,以回应大家对「时代病:社会病理学」这一栏目的反馈。 欢迎继续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东腔西调」将持续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使得明亮的公共对话成为可能。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2:06 问题一:为什么想聊“社会病理学”? 05:30 病理不唯一,药方就更不唯一 07:50 问题二:我不要你觉...

Mar 15, 202236 minEp. 181

Vol.88丨列国志:伊朗,中东三国演义之悠远的波斯

无论是战后伊拉克的地方武装民兵,还是叙利亚内战中的政府军支持者,背后似乎都有着一个地方性大国的影子,那就是伊朗。伊朗古称波斯。在亚洲腹地,波斯是一个少见的可以和古代中国中国或古希腊罗马相提并论的一个历史民族。地处连接东西南北诸方的关键通道,神秘古老的波斯曾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雄伟帝国,而从当今国际秩序来看,伊朗却一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角色。 东引、西连、北上、南下,作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的古老波斯曾如何深度地影响着大半个欧亚大陆?如今的伊朗如何历史性地演化而成?伊朗、土耳其和沙特未来将如何上演中东版的三国演义? 本期播客,何必和施展老师将和大家聊一聊伊朗作为波斯的过去与现在,谈谈波斯意识对伊朗的影响与塑造。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大历史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3:00 大博弈与重重波折的近代化 08:00 波斯与伊朗,不同称谓下的国家认同 15:20 波斯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塞尔柱帝国、扎卡维王朝 20:45 中国之钥——山西,欧亚之钥——伊朗 26:30 造山带与欧亚大陆的农牧对抗关系 32:00 波斯帝国与伊斯兰,超越各大族群的...

Mar 11, 20221 hr 6 minEp. 182

Vol.87丨山河纪:大运河,黄泛区,帝国最后的斜阳

“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在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对运河地位的凝练概括。隋唐之前,历代王朝大都交替定都西安和洛阳,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不太分离;自宋之后,“苏湖熟,天下足”的俗谚昭示了江淮一带的丰饶富庶,经济中心已然南移,但军事政治的中心由于地理国防的关系依然留在北方;尤其到了明清,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分离则更为明显。 要使庞大的帝国正常运转,必然需要联系起经济中心和军事政治中心,如果无法通过东西向的天然河道,就只能依靠人为建造大运河以沟通南北。在此意义上,大运河之于古代帝国乃至近代中国(尤指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走向,犹如动脉之于身体,其畅通与滞塞足以影响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提起它的两端,大运河对于北京和江南分别意味着什么?在其中间地段的黄泛区,又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当我们今天再回顾大运河的时候,为什么将它称作“最后的动脉”?在山河纪栏目的第一期,主播何必和学者孟庆延将以大运河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展开讲述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的变化。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2:00 大运河,人为...

Mar 04, 202237 minEp. 183

Vol.86丨有家无房:房子和人生,是什么关系?

上周日,东腔西调特别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欧亚区域国别研究专家杨成教授聊了一期俄乌局势。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目前只能在微信公众号和网易云音乐等两个平台发布,欢迎感兴趣的听众朋友前往搜索“东腔西调”进行收听。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腔西调”可以查看收听指南和工具箱,也可以联系小助手(eidos001)进入我们的听友群。 今天的正片依然是我们的「社会病理学」系列,本期主题是房与家。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房子一直是图腾般的存在,它意味着有序和安定,意味着独立和自由,甚至意味着拥有爱情、组建家庭的资格凭证。而当房价居高不下并有了持续走高的趋势,背着巨额房贷的生活开始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负担、奴役、甚至绝望。 我们对房子的认识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房子跟人生的关系?没房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吗?在房子之外,家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本期播客,主播何必和嘉宾孟庆延想跟大家聊一聊现代人的房与家。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0:00 加更通知:悲情乌克兰与愤怒俄罗斯 02:45 没有房的人生当然是失败的人生? 04:3 0 现代人普遍...

Feb 25, 202221 minEp. 184

Vol.84丨列国志:沙特,中东三国演义之圣地守护者

当列国志的视角从东亚东南亚转向西亚近东,中东三大国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纠葛必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基于不同的地缘、历史与宗教背景,沙特、伊朗、土耳其,对于国际秩序一直都有着不同的想象。从建国以来革命冲突不断,到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外部势力在此角力,再到如今的伊斯兰世界,三个国家、三大族群依然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接下来的“中东版三国演义”就要从沙特阿拉伯开始讲起。 提起沙特阿拉伯,最常见的几个关键词就是:石油、宗教、冲突。几大王朝数起数落,沙特阿拉伯究竟是如何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它所信奉的宗教教义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外人看起来既神秘又难以理解的王权斗争和“宗教警察”何以生生不息?沙特“石油王国”的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本期播客,何必和施展老师将和大家深入聊一聊这个似乎和现代国家挂不上边,但又真实存在于现代世界并且还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沙特阿拉伯王国。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大历史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1:45 沙特之旅,最想去麦加 05:00 沙特,有钱而不外露 08:20 以严苛教义立国,内敛与狂放的张力 12:20 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教派的旷世...

Feb 18, 202243 minEp. 185

Vol.83丨“中国足球啥风格?没风格!”

无论你平日是否关心足球,这个春节你大概还是能在社交媒体或新闻推送中体验一把跌宕起伏。初一,中国男足1比3不敌越南;初六,中国女足让2追3战胜韩国。夸张一点儿的说法是:男足溃败,女足夺冠,无疑再次点燃了大家对中国足球的讨论。冷嘲热讽,愤懑不平,一时间铺天盖地。 但女足成员王霜说:“什么时候你们支持女足的角度,不再是为了讽刺男足;什么时候你们的支持,是能看到不仅仅在国家队中的我们,还有俱乐部其他踢球的女足球员们,给她们带来踢下去的意义;那么,我们中国女足在未来才会真正强大。”高薪低能与低薪高能,为什么中国男足和女足的反差会这么大?女足以弱胜强固然可喜,但之后呢?男足和女足分别面临着怎样的第一问题? 常关注足球界动态的朋友会了解,民间球迷和国家行政单位都曾为中国足球操碎了心,也尝试过各种诸如换球员、换教练、甚至换足协主席等办法,却几乎还是没能改善中国足球的整体竞技水平。足球是一项“需要管理”的运动吗?中国足球为什么没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足球不行,就人人有责吗? 在去年的欧洲杯期间,主播何必和资深球迷孟庆延老师已经聊过了一期足球背后的英雄主义与系统文化。那么中国足球呢?在本期播客中,他们将回...

Feb 11, 202247 minEp. 186

Vol.82丨山河纪:空间的历史与历史的空间

说到山,你会想到什么?是名山古刹之中的隐逸高士,还是边关重镇的刀光剑影?说到水,你会想到什么?是浪迹江湖的扁舟,抑或是逝者如斯夫的长叹?山与水,性之所适。经典诗文从不缺乏对山川名胜的吟咏,亘古有之的山川河流也承载了彼时彼地的历史与变迁。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高大的山脉极难翻越,这就造成山脉两面的人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族群。反过来,那些上升期的民族,当山下的平原已不足以装下他们的雄心,他们就会跨过山脉,占领山脉另一面的土地,这座山也就成为了纪念这个民族丰功伟业的纪念碑,成为上苍所赋予的天命的象征。 河流可以沟通上下游,让上下游的居民虽远隔万里,仍然可以方便地交流人员货物。那些重要的渡口,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发达的城市。水患频发的河流,需要大规模的人协同起来兴修水利,统一国家的基因也从中奠定。 中华文明,正是这样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织下展演而生。 在「山河纪」这个栏目中,主播何必将邀请外交学院的施展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孟庆延副教授作为常驻嘉宾,聊一聊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地理空间,探讨不同的山脉与河流如何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们,如何孕育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古与...

Feb 09, 202237 minEp. 187

Vol.81丨东北文艺复兴,失落、潦草、先一步看透生活

提起东北,这两年有个很时兴的说法,叫“东北文艺复兴”。从蒸汽波老舅董宝石,到宇宙尽头李雪琴,从文坛三杰班宇、双雪涛、郑执,到视频宇宙里的老四,东北这个沉寂已久的地区尤其频繁地呈现在大众视野面前。 但一方面,这个概念似乎说不通,向前追溯,《呼兰河传》、《乡村爱情》、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北在文艺领域一直是一座“富矿”。另一方面,这个名头又略显尴尬,重工业重镇、国企下岗潮、年轻人流失……东北不知从何时开始以格外悲惨的衰落而非复兴的形象引发观众或读者的围观。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东北之于全国,还是赵本山春晚小品中的喜气洋洋。 在一次演讲中,东北作家贾行家说,“每到了转折的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群失落者。这个时候,人们追求的东西会像雨水一样蒸发到空气里,然后用一种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无法把握的概率落下。” 东北到底怎么了?这种失落还要持续多久呢?东北的种种变化给东北人带去了怎样的转变?这片土地滋养了多少文学创作与历史思考?东北的当下会是中国的未来吗?在今天的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施展、贾行家将一起来聊聊他们的家乡,聊聊他们记忆里的东北往事。 衰落与复兴,坍塌与重建,浮沉与变迁。原来总是一起发生。 【本期对...

Jan 28, 20221 hr 9 minEp. 188

Vol.80丨制造需要:在消费主义与反消费主义之间

在前几期的「社会病理学」节目里,我们聊到了打卡旅游和网红审美,除了与其相对应的旅游消费和外貌消费,人们的生活习惯似乎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份网上流传的非官方统计现实,某购物平台每个月的消费节活动少则3次,多则12次,最高可达20次。促销庆祝原有的节日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生造出来的节日越来越丰富,过节的方式似乎却在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缺乏想象力。 人为什么会消费,人为什么要生产?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由我们所购买的东西所定义?反消费主义就是完全不消费吗?新消费状态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现在是人在消费物,还是物在主导人?现代社会如何一步步创造了让人消费成瘾的机制?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孟庆延想聊一聊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的话题。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1:00 当所有的节日都变成了购物节 02:35 现代人,每一天都活在消费里 04:40 制造需要,消费反过来决定生产 05:40 需要=发展,我们更进步了吗 08:39 消费成瘾机制 11:20 外卖员的劳动价值在于抵抗商品的贬值 14:00 在消费主义的状...

Jan 24, 202220 minEp. 189

Vol.79丨人类的幸福,不会长久停在一处

前几年,中美之间的摩擦带火了一个名词“修昔底德陷阱”。在古希腊,还有一位与修昔底德齐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是真正的“历史学之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的史书,记述了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一场大战。 尽管希腊与波斯的冲突是这部书的主题,但希罗多德的视野并不止于此。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探索了一些人性和人类秩序的本原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统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自由对于人和城邦意味着什么?习俗究竟有何约束力量?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新刚老师,结合他的新书《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来聊聊古希腊世界的风俗和人性,以及古希腊哲人对于幸福和繁荣的思考。 【本期对谈】 主播:大志(大观天下志编辑部) 嘉宾: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4:05 历史就像档案,还需要研究吗 08:30 第一部历史(《历史》),到底在探究什么 13:00 希罗多德,最早的“文明冲突论”者 20:55 希罗多德:礼法是万物之“王” 23:35 端午节到底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 28:01 习俗的相对性会挑战习俗的神圣性 30:1...

Jan 21, 20221 hr 11 minEp. 190

Vol.78丨城市基因:当便利店荒漠开始逆袭

24小时值守的便利店,是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之光:它救得了馋鬼、养得了肥宅、更关爱着上班族。你如果经常穿梭于北京地铁,一定会发现这两个月地铁里突然冒出了好多新的便利店:2021年7月,3家便利店在北京地铁试运营,5个月后,包括便利店、药店、书屋在内的便民设施增加至130家,冠有“便利店荒漠”之称的北京终于开始发力。在此之前,我们正好聊了一期播客,讨论了北京的便利店为什么那么少,在北京通勤出行为什么那么不方便。 在「社会病理学」栏目聊城市竞争那一期,老师们也提到过,一个人出生、长大、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在同一个地方已经不是常态了,21世纪几乎每个人都在流动。我们还可以如何看待这些大小城市之间的关系?有的城市是否先天就被规定了特定的功能?城市变得越来越相似了吗?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城市的超大规模意味着什么?在本期播客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泮伟江老师将与我们分享他眼中的北京、他所理解的超大规模城市。 【本期对谈】 主播:柳爽(大观天下志编辑部) 嘉宾:泮伟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2:26 泮老师的个人经历:从浙江到北京 05:18 反思北京也是在反思我们自己 0...

Jan 18, 202244 minEp. 191

Vol.77丨列国志:阿联酋,沙漠中的花朵,边缘人的创世想象

在往期的列国志中,主播何必和嘉宾施展由近及远地回顾了中国的周边国家,无论是日本韩国新加坡,还是越南泰国柬埔寨,几乎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那就是和中国的关系。从本期开始,他们将从视角从东亚东南亚转向西亚近东。 西亚地区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与东亚地区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所不同的是,西亚地区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受当地民族迁徙流动频繁的影响,文明的次第更替频繁发生。阿联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 你可能不熟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但你一定知道迪拜。人人都觉得阿拉伯因为石油而富得流油,但事实上迪拜的石油收入还不到迪拜经济总量的6%。阿联酋何以有能力在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中如此突出?酋长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伊斯兰文明又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迪拜不依靠石油也能发展出金融中心,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主流,那这一模式能否推广成为阿拉伯世界甚至整个伊斯兰文明和世界相融合的模板?本期播客,何必和施展老师将和大家深入聊一聊这个被称为“沙漠中的花朵”的西亚沙漠国家。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大历史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5:18 亚洲的足球状况与亚洲...

Jan 14, 202251 minEp. 192

Vol.76丨颜值正义:一场多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

在上一期「社会病理学」节目里,我们聊到了跟风旅游,大家原本追求差异化的旅行体验,却发展成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各种平台和各种攻略带着走,最后成了千篇一律的“打卡式旅游”。审美这件事的发展好像也是如此。从整容整形到医美塑形,人们的行动看起来更理智了,但对身体的控制似乎也更精细了。人人都懂得追求美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但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却始终如影随形。 我们的审美启蒙从何而来?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颜滤镜所营造的理想自我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吗?“网红标准”的出现带来了审美多元化还是加剧了审美统一化?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孟庆延想聊一聊“美”这件事儿及其背后所潜藏的社会价值观。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1:34 短视频里的“网红脸” 03:28 “美”,本质上不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04:45 理想中“美”是多元的,现实中“美”是一元的 05:24 工业品是标准化的结果,很多时候人也是 07:07 社交媒体助力制造了某种群体偏好的认同 10:19 身份政治打破旧有审美,是对统一化趋势的抵抗 11:30 在美与丑的问题上...

Jan 12, 202223 minEp. 193

Vol.75丨追忆史景迁:带着好奇心考古,带着同理心书写

2021年12月26日,与孔飞力、魏斐德并称美国“汉学三杰”的汉学家史景迁去世,享年85岁。史景迁先生虽然在西方书写中国的历史,但在中美两国甚至整个世界的中国研究学界都享有盛誉,被称作“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 作为教授,他在耶鲁大学主讲的中国历史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作为研究者,他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能使专业史学著作成为畅销书的作者之一,同时对中国历史知识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影响深远。 这样一位特殊的学者,他在研究写作中的核心问题意识是什么?他的文笔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在越来越重视理论分析的研究趋势下,讲故事会成为一种过时的写作方式吗?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博,请他聊一聊他与史景迁先生的几次交往学习经历,以及史景迁先生的中国学研究所带给他的启发。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雷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收听指南】 02:07 第一次在历史系听讲座,听史景迁讲文本写作 05:31 进一步理解史景迁,给他的讲座当翻译 07:44 史景迁的魅力:以高度共情的方式,带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11:05 作为美国学者的敏锐:理...

Jan 10, 202234 minEp. 194

Vol.74丨价值变革:当一串0和1成为收藏品

NFT(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s),是从去年开始广受关注的技术和创业项目。有人说它是21世纪的郁金香泡沫,也有人认为它成为了疫情期间一些以线下销售为主的IP的“救星”。 NFT在国内也被称为“数字藏品”。NFT在本质上就是一串0和1组成的数字,而收藏品的本质是它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为什么NFT可以在数字世界实现这种稀缺性,进而成为收藏品呢?区块链和比特币技术,除了可以用来“炒币”,它对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带来什么启示?在未来,该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及其转型?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王语薇、施展将一起聊聊区块链和NFT所带来的价值变革。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嘉宾:王语薇(社会学学者、艺术商业出版人) 【收听指南】 03:50 比特币:一个信任和价值变革的代表 09:30 NFT是一种可以和内容绑定的资产形式 14:30 比特币不可能成功,它是对现实的批判性回应 18:30 现实都是Non-Fungible的,而数字世界是Fungible的 24:00 NFT转化了稀缺性的概念 27:40 区块链提供了...

Jan 07, 20221 hr 2 minEp. 195

Vol.73丨跟风旅游:一生有多少“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在上一期「社会病理学」节目里,我们聊到了城市竞争,城市不仅要把人“抢过来”,还要把人“留下来”。只是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之下,人总要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可能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者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又或者是“身体与心灵,总有一个得在路上”。 在“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热门搜索中,近有西藏、敦煌、稻城亚丁,远有冰岛、罗马、圣托里尼。如果不受疫情影响,大家的旅行足迹已经扩展到哪里了呢?如果说“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当我们在假期一窝蜂出去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寻找什么?除了拍照打卡,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孟庆延会展开聊一聊远方何以让人如此向往。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1:50 茶卡盐湖看星星,敦煌沙漠看壁画 04:04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是一种虚妄的幻象 06:00 资本对“心灵之旅”的嗅觉:制造景观 12:03 “萧峰跳崖处”、“猪八戒故乡”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13:30 就地造景,是对当地...

Jan 05, 202226 minEp. 196

Vol.72丨东腔西调×看理想:2022,理解自己,过得有谱

当这期播客播出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了,每次走到一个终点或者一个开端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回望和总结一下得失。 2021年,疫情仍然是我们最大的现实。而从发现第一例新冠病例,到现在也已经两年了,越来越多人都感觉到,这场持久的疫情,可能会永远改变全球秩序。 这两年,东西方处理疫情的态度和结果都完全不一样,我们也逐渐找回文明的自信,并对大洋彼岸提出质疑。这个态度其实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转变,想想刚刚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对于西方也曾经仰望、羡慕,甚至是直接挪用,差不多算是把西方看作现代文明的样本了。所以,在这个转变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来理解西方,理解现代,理解我们自己所在的位置,是需要好好梳理一番的。 在今天的这期播客里,我们请到了外交学院的施展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李筠教授,来和我们聊一聊后疫情时代为什么有必要重新理解“现代性”。 (内含彩蛋:2022新年寄语)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嘉宾: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收听指南】 02:25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重谈“现代性”? 04:39 施展: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08:35...

Dec 31, 202148 minEp. 197

Vol.71丨加密艺术:一幅JPG为什么能卖4.5亿元?

据柯林斯统计,NFT一词在今年的使用率增长了110000%,击败了包括“元宇宙”、“混合办公”、“疫苗”等在内的一系列候选者,被当选为《柯林斯词典》2021年度词汇。如果你平时不关注艺术圈,你可能会意外,“xx元年”、“xx之年”的热门候选词那么多,“NFT”是哪来的? 而如果你平时关注艺术圈或币圈,那你一定听说了——今年3月,艺术家Beeple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一个JPG图片文件《日常:第一个5000天》(Everyday:The First 5000 Days),在美国佳士得拍卖行以6934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4亿多元。 按理说,数字艺术作品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随处可见,甚至可以批量生产,为什么还能拍出如此天价?当艺术品开始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相结合,新技术会如愿拓宽艺术的边界吗?为何币圈会将目光投向艺术?当NFT将艺术从物质形态转向了数字形态,艺术不再是“品”,是否会导致在市场流通的艺术品被还原为符号占有和消费,它是否有抽空艺术的危险?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CK、岳岩会展开聊一聊今年艺术圈最火的话题,NFT。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

Dec 29, 202149 minEp. 198

Vol.70丨城市竞争:抢人大战除了抢人,还在抢什么?

在往期的「社会病理学」节目里,我们集中关注了现代社会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塑造、对个体的影响。“被技术切割”,其实是这个世界的普遍性,是现代人类的普遍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灰暗的历史就画上句号了,每个人依然有给自己划出自留地的可能——不建立特别工具性的、对象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轻易对某些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和人做情绪性的判断和宣泄,把关注点放在自己以及身边那些重要的人的生命历程上。。 今天,我们想再向前一步,聊一聊比个人更大一点的城市。本期的「社会病理学」的主题是 城市竞争 。如果你关注过近几年的全国就业状况,一定见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之类的字样,各类报告都在强调“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 在越来越“卷”的政策下,城市抢人哪家强?人才争夺是不是换了种方式“割韭菜”?“抢人大战”会加剧分化吗?抢到人后,城市如何发展?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孟庆延会展开聊一聊城市,及其“局内人”。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2:50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口”...

Dec 27, 202124 minEp. 199

Vol.69丨把一颗智齿送上太空,一共分几步?

“牙齿,牙齿,扔屋顶”可能是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或听说过的童年叙事。上牙掉了往下埋,下牙掉了则要往上抛。可往上抛的时候,抛到多高才算高呢?抛过头顶?抛到屋顶?抛出外太空?有人真的把最后一件事情做成了。 2019年5月初,美国航天公司位于德州的发射基地升空了亚轨道航天器New Shepard,一颗智齿被放入名为EBIFA(Everything Beautiful is Far Away:一切美丽,皆遥不可及)的小型水晶机器雕塑,越过卡门线(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分界线),进入亚太空轨道空间,完成了一项严肃的太空使命。童年的换牙期与成为宇航员的太空梦,也神奇地完成了一次重叠。 行为艺术是什么艺术?艺术是向外的扩张还是向内的回望?后人类中心主义是什么主义?这样的视角关注的是物本身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在艺术作品中,情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边界是什么?艺术与科技可以如何碰撞出火花?本期播客是东腔西调和艺术商业的特别合作。我们邀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太空探索计划的艺术策展人刘昕,请同为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她,来跟我们聊一聊艺术里的科技元素、科技里的艺术表达。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

Dec 24, 202134 minEp. 200

Vol.68丨全景敞视:当我们一起步入“楚门的世界”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吃瓜、人设、塌房等等再次成为新闻热搜榜与手机通知栏里的高频词。与之相关的当事人道歉声明一经发布,大家仿佛已经转头开始期待,下一个会是谁呢?我们似乎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 本期的「社会病理学」的主题是“监控社会”。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主人公自出生起,摄像机就开始把他的一举一动向全球转播,几十亿人堂而皇之地分享着他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这个一度看起来相当荒诞的场面,转眼成了当下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放大。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透明的世界。无论是马路、公园、商场,还是小区、学校、公司,我们几乎被遍布的镜头所包围。没有审视那么夸张,但我们时刻观察别人,也时刻被别人观察。我们在线下被呵护得无微不至,而进入线上时,互联网世界也同时许诺了丰富、便利、安全,现成的岁月静好。 或许可以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意识到“隐私”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它可以用“好”或“坏”的标准来评价吗?你曾经想做什么“坏事”,做了或没有做的原因是什么?你有参与今年的几大吃瓜时刻吗,“吃瓜”这件事本身对你个人而言可能意味着什么?因为害怕承担犯错的代价而不敢犯错,和发自内心认为一件事本身就是错误的因此不该去...

Dec 20, 202129 minEp. 201

Vol.67丨列国志:泰国、柬埔寨,幸运的文化,不幸的政治

提起东南亚,或许很多人脑海中浮现最多的就是阳光、海滩、热带雨林,但另一方面,我们对大部分东南亚国家还是有点陌生,好像总觉得它们国内就是贫穷、落后、脏乱差。在前两期的列国志当中,我们已经聊过了越南的南国山河“中华梦”,也聊过了高度发达的“南洋新世界”新加坡,那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又如何呢? 具体而言,同为国教的佛教对泰国和柬埔寨这两个国家的国家能力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处东南亚特殊地理位置的泰国和柬埔寨,与越南、新加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在大国博弈的格局之下,交汇于中南半岛上的这些国家又可能面临怎样的共同命运?在本期播客中,何必和施展老师将继续同大家分享他们的东南亚之旅。 注:本栏目音频更新后,公众号「施展世界」将逐期发布摘编后的文字版内容。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大历史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1:16 在老挝有5%是湖南人 04:30 吴哥窟,印在国旗上的世遗,劳拉的古墓丽影 09:38 不同国家能力的背后,宗教信仰与地缘状况 14:00 宗教如何呈现:教义+信仰教义的人群 16:20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传播成本 19:55 泰国的兴衰:阿瑜陀耶王朝、吞...

Dec 17, 202140 minEp. 202

Vol.66丨不想当文化地标的咖啡馆不是一个好修车铺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也许你早先就在课本上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但你可能不知道,还有人用这本书的名字在北京开了一家咖啡馆。不过这不是一间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的咖啡馆,它还是隔壁“B+汽车服务体验中心”的衍生建筑、修车客人的休息空间,很难想象两个完全不同的业态会在这里相遇,独立存在,有机共生。 城市空间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在复合空间里,文化和商业如何构成良好互动?中国老城旧区改造的有哪些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期播客是东腔西调和艺术商业的特别合作。我们邀请到了B+汽车服务体验中心、我与地坛创始人卜天,请他作为一位城市文化地标的创始人或者是重要的参与者,谈谈对于当代城市文化及其未来发展的期待。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卜天(B+修车铺、我与地坛创始人) 【收听指南】 01:30 为什么想到在市中心开修车铺? 04:40 “我与地坛”,品咖啡还是修车? 09:42 越是在互联网时代,社区反而越重要 12:53 你多久没有 two seconds of getting lost 16:40 好的商业空间既关心消费者,也关心员工...

Dec 15, 202128 minEp. 203

Vol.65丨算法系统:人类终将陷入自己理性的牢笼

在上一次关于“精神鸦片”的讨论结尾,孟庆延老师提出了对于现代社会疾病的一个基本判断,即在各种技术和资本因素的加持下,每个人都正在被“肢解”而不自知,不自知还特别快乐,并觉得这就是真正的自由和自我。 本期的「社会病理学」的主题是“算法系统”。比起网络游戏,短视频无疑正对我们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其背后的平台与算法“功不可没”。近两年来,大家意识到了算法存在的问题,对“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过度推荐”及“操纵榜单”等负面效应的声讨此起彼伏,这是公共意义上的讨论。那么对于个人而言,算法意味着什么?它在捕捉哪些东西?它眼中的“你”在多大程度上是“你”?当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困局,应该彻底抛弃算法,还是去寻找一种好的算法?好的算法是可能的吗?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想聊一聊,在逃无可逃的算法世界里,个人自主性还能否发挥作用。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3:25 在现代社会,我们无法逃脱算法 04:48 培养方案的逻辑也是算法推荐的逻辑 05:39 数据算法本质上是在捕捉人最表面的行为习惯,而不关注人的内心 08:40 肯定没有...

Dec 13, 202127 minEp. 204

Vol.64丨土味与国潮之间隔着一千座“他奶奶的庙”

上个月底,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的第八期节目播出后立刻引发了网络热议。建筑师陶磊在其中为委托人一家设计的宅子,被网友群起而攻之,大家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花了农民爷爷132万,就造了个“红砖毛坯房”? 与民间建筑有关的话题也让很多人也想起了2017年刷屏各路媒体的河北易县“奶奶庙”,简陋、质朴、又极其贴近民情。从手握方向盘的车神,到全靠打印名字区分的学神菩萨、观音菩萨和生意菩萨,再到除了牵红线还兼职让人破镜重圆的“和好”月老,那些粗糙又显眼的神像一经介绍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判断一个建筑好不好、美不美有哪些标准吗?“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建筑领域内如何调和?土味建筑就是缺乏文化思考的产物吗?我们还能如何看待当下国潮元素的兴起?本期播客是东腔西调和艺术商业的特别合作。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奶奶庙的讲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徐腾,请他来和我们聊一聊建筑的风格、审美与功用。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徐腾(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研究员) 【收听指南】 01:41 “过气网红”,不正经的历史研究和正儿八经的学术选题 04:55 北京本质上是个大农村,出...

Dec 10, 202137 minEp. 205

Vol.63丨精神鸦片:究竟哪些东西在“毁掉下一代”?

时代病,并不是这个时代才有的新词。焦虑、抑郁、孤立、不安、麻木、空虚,不属于日常意义上的身体疾病,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内心。时代病,作为对社会流行病的统称,其病理顾名思义源自所在的时代、所在的社会。重新审视当下,无论个人、家庭、学校,还是产业、城市、社会,都有一部分被压抑或规制,一部分被抽空或悬浮,一部分被瓦解甚至“肢解”。 一边内卷,一边躺平;一边互称家人,一边拒绝社交;一边痛批消费主义,一边继续豪掷千金……是现代人生病了吗?可能是,但这种病恐怕不是根源于个人,而是根源于时代。但归咎于时代就能解决问题吗?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里写:“如果今天我们在绝望之中问道:在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留给我们?那么,对于每个人,答案都是:那就是你自己,因为你能。” 在「社会病理学」这个新栏目中,主播何必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的孟庆延老师将剖析这些社会病的病理,看看是哪些东西正在“抽空”并“肢解”现代的我们。 第一期的主题是“精神鸦片”。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标题显示“xxx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空白处的提名包括但不限于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网文小说、各类短视频……为什么这些娱乐消遣总被视为“洪水猛兽...

Dec 08, 202123 minEp. 206

Vol.62丨列国志:新加坡,南洋新世界,鸡饭、咖喱与普通法

在《列国志》的前三期节目里,何必和施展已经聊过了日本、韩国和越南。在讲到东南亚制造业的时候,施展老师也提前留下了谈论新加坡的引子——关于生产能力,可以看越南,而关于生产背后的资金调配和金融转换,要看新加坡。 作为战后先发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在国际法意义上是个国家,在物理意义上却只有城市的规模。从社会层面看,华人社区的文化习俗始终与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紧密互动,但从国家秩序来说,近代新加坡却一直在试图与东亚做出某种切割。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因何发展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港之一?新加坡的独立跟二战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变化有什么关系?本期播客,何必和施展老师将继续同大家分享他们的世界之旅。 注:本栏目音频更新后,公众号「施展世界」将逐期发布摘编后的文字版内容。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大历史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2:45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二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 06:25 平行叙述的社会文化与国家秩序 12:07 逐渐在小共同体内部安身立命 15:16 华人为什么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20:42 儒家文化、宗族结构与“下南洋” 24:11 新加坡和香港:金融中心...

Dec 03, 202145 minEp. 207

Vol.61丨真正的元宇宙,没有上帝丨思想季

“元宇宙”最近仿佛成了这个缺乏想象力的年份里最大的一个想象力。币圈人视其为新世界的载体,艺术家尝试探索数字艺术的可能性,历史学家们在猜测这是否是另一次“发现新大陆”。 我们正在走入的,到底是另一个“星辰大海”,还是一场自我内卷?本次思想季,我们将邀请翟志勇、李筠、刘梦霏、方钦和施展5位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聚焦“元宇宙”背后的底层逻辑。 在前几期的节目中,翟志勇老师、李筠老师、刘梦霏老师和方钦老师已经分别聊过了元宇宙的法律秩序生成、元宇宙的平行历史和平行空间、元宇宙中的信息霸权与自主创造和元宇宙折射的平台经济困境。 元宇宙,本质上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理解元宇宙,就要回溯整个互联网技术本身发展的趋势和脉络。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哪种“元宇宙”是割韭菜而哪种元宇宙代表了互联网发展的真正方向?在今天的播客中,施展老师将从数字世界秩序逻辑的角度和我们分析元宇宙的未来。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大历史博士)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收听指南】 03:00 现在数字巨头搞元宇宙更多是炒概念,它们不代表元宇宙的未来 08:20 互联网...

Nov 25, 202146 minEp. 208

Vol.60丨引爆资本的元宇宙:风口还是噱头?丨思想季

“元宇宙”最近仿佛成了这个缺乏想象力的年份里最大的一个想象力。币圈人视其为新世界的载体,艺术家尝试探索数字艺术的可能性,历史学家们在猜测这是否是另一次“发现新大陆”。我们正在走入的,到底是另一个“星辰大海”,还是一场自我内卷?本次思想季,我们将邀请翟志勇、李筠、刘梦霏、方钦和施展5位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聚焦“元宇宙”背后的底层逻辑。 在前几期的节目中,翟志勇老师、李筠老师和刘梦霏老师已经分别聊过了元宇宙的法律秩序生成、元宇宙的平行历史和平行空间以及元宇宙中的信息霸权与自主创造。 回归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概念的红火在很大程度上仰赖科技圈和资本圈的驱动。那么,元宇宙概念的背后,是互联网巨头纯粹出于对技术创新的极致追求,还是目前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模式遇到了一个瓶颈?炒作元宇宙,只是一次商业模式上的成功探索,还是真的许诺了一种彻底的科技变革?在今天的播客中,何必和方钦老师将聊一聊元宇宙背后的生意经,探索这股元宇宙风潮中究竟隐藏了哪些套路。 公众号「东腔西调」将同步发布本次思想季对谈的完整文稿,公众号「大观天下志」将在本月底连载5位学者关于「元宇宙」的专题文章,欢迎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持续...

Nov 23, 202141 minEp. 209

Vol.59丨拨开元宇宙的浮沫:信息霸权 or 创造工具?丨思想季

“元宇宙”最近仿佛成了这个缺乏想象力的年份里最大的一个想象力。币圈人视其为新世界的载体,艺术家尝试探索数字艺术的可能性,历史学家们在猜测这是否是另一次“发现新大陆”。我们正在走入的,到底是另一个“星辰大海”,还是一场自我内卷?本次思想季,我们将邀请翟志勇、李筠、刘梦霏、方钦和施展5位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聚焦“元宇宙”背后的底层逻辑。 在前两期的节目中,李筠老师和翟志勇老师分别从过往人类迁移和法律秩序生成的角度,回顾了元宇宙的平行历史,推演了元宇宙的可能未来。如果说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为元宇宙铺垫好了想象力,那有着独立世界观设定的游戏则真正给人带来了超越现实的体验。 元宇宙,到底是互联网的下一阶段,还是更高形式的电子游戏?如果游戏是人类进入虚拟世界的必经之路,为什么游戏从业者对元宇宙这样的概念并不感冒,甚至完全不觉得新鲜?在互联网巨头的搅动下,元宇宙会成长为一个“恶托邦”,还是有可能生长出不同于游戏创造的一个新的虚拟空间?在今天的播客中,刘梦霏老师将带我们走进游戏逻辑下的元宇宙。 公众号「东腔西调」将同步发布本次思想季对谈的完整文稿,公众号「大观天下志」将在本月底连载5位学者关于「元宇宙...

Nov 21, 202141 minEp. 210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