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Solo:我不再在乎“我是谁”|别任性 - podcast episode cover

任性Solo:我不再在乎“我是谁”|别任性

Oct 25, 202136 minEp. 100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这是别任性的第一百期。欢迎收听!

本期主播:Alexwood(@哎伍德,目前做媒体的性与性别研究者)


任性solo回来了。这是我在2020年开的一档分栏目,用来做粉丝答疑和自己发牢骚。2021年发生一些变化,任性的别任性也终于做到100期,很值得纪念一下!所以今天我solo,想讲讲这几个月的一点思考,关于“自我”。

在分享的最后,还是保持“任性solo”传统,加入了一个最近刚好收到的粉丝问题。想加入别任性粉丝群,加beadodo,回答验证问题:你印象最深的别任性是哪期节目(这期除外)?目前只加验证问题对上的朋友,谢谢配合。


节目时间点:

01:24 近况

01:50 刚回国的时候,我个人介绍中的头衔非常苍白,只有“编辑”,后来这些头衔越来越长,但自己心中的定位却越来越简单:一个目前主要靠说话为生的人

04:55 一个令人不知所措的问题:“你是谁?”

06:20 “自我”到底是什么呢?从哪来的?

对普通人来说,“自我”仿佛就是一切的中心,至少是自己生命的主体,人生的主角,生命的作者;“自我”是我们一切意识的起点,一切创造的源头。曾经有哲学家(Karl Popper)和神经科学家(John Eccles)也这么觉得,还说“自我”独立于大脑,存在于脑外的一个区域,能够控制大脑,或者与之互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这件事本身就证明我的存在。

但现代科学关于“自我”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指向佛教的“无我”,可能“自我”并不真的存在,一个处在我们意识中心的注视者,决策者,可能并不存在。

先从最生理的角度想想看,我们浑身的细胞每七到十年就全部更迭一次,那我们其实还是同一个人吗?你可能会说可是我们的意识还是同一个,你的记忆衰退了,以前的事情都忘光了,甚至家人都不记得了,你还是同一个人吗?

这就是“自我”认同的最大问题,哲学家早就指出,为什么我们在生命历程中,经验和体验在不停改变,身体在改变,全部的分子都在改变,但我们还是永远认为,我是我,一个恒定的,连贯的,持续的我呢?这种对一个统一的“自我”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这么觉得?大脑的运行和功能是怎么让我们发展并持有一个连贯持续的“自我”的?

08:40 关于“自我”的一些理论:康德、萨特、福柯,再到现代的学者如Susan Blackmore,以及THE HARD PROBLEM.

对“自我”的理解的变化:从人类自带的本质,到某种神性或者神迹的表现,到现代性的全然自由自主的“自我”,再到更后现代性的理解,如“自我”完全是我们的创造,没有本真性。

【提及纪录片《Closer to Truth》】

但是说“自我是个幻象”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太虚无了,那么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另外一位研究“自我”的现代哲学家Daniel Dennett把自我比做一个物体的重心——众所周知,重心这个概念,其实是抽象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比如并没有一个物理身上带着一个点,“我就是重心”,但我们把它当作真实的。所以对于人类知觉体验,我们也是一样处理,我们给自己的知觉体验定了一个叙事的重心点,那就是自我。

但问题还是存在。我们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是大脑,大脑是一堆神经元,所以我们的自我等于一堆神经元吗?

15:50 认识到“自我”的“虚无”,会让我们更加虚无吗?

那么如果我们并没有一个恒定的不变的意识中心,一个占有身体的意识体,或者说没有所谓主体和客体,没有一个主语“自我”在观察内部意识,而是说主体就是客体,我们的“自我”就是自我意识,那么理解“自我”还有任何意义吗?我们追求对“自我”的理解,还有任何实践或者形而上的价值吗?

答案是有的。

恰恰因为“自我”不是一个固有的,稳定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够以充盈人类生存体验的目的,或者扩充道德可能性的目的,改写它,重新组织它。

那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应该依据什么呢?真实的“自我”、“本心”是幻象的话,哪还有所谓原真性的、忠于自己的选择呢?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福柯说的,把你的人生看作一种a work of art,一种创造实践,你的决定就是你的创造。你的真实“自我”能够体现的地方,恰恰是这些决定,这些看似主观的、充满语境的、别人难以复刻的决定。这种选择基于你在做决定的那一刻刚好最在乎什么,觉得什么最有价值,所以这些就是你最激进的自我创作,也是对自我的创作。

这也会解放我们很多对选择的恐惧,很多时候我们恐惧做出选择,一是因为怕选错,二是因为我们在看的永远是别人选了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内卷。我们担心自己相对于别人,自己的选择不是最优的,最有竞争力的。其实如果换个框架,哪有什么错的选择?如果你将自己的选择看作自己的创造,是你形成自我的形塑,那么别人选什么,其实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而且,“自我”的不稳定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改变自己的创作,推翻之前的自己。这种自我不停的塑造才是“自我”的存在。

19:50 如何看待“我是谁”这个问题:

并不是说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意义,它应该被问及,永远需要被问及,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回答。

有时候一个问题比答案重要,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还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最难答的时候就是二十多岁。

二十多岁挺惨的,明明这时候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最焦虑的时期,因为过去的积累还不够,未来又还不确定怎么走,无论是过去的选择还是未来的选择,都很难形成一个“我是谁“的理想叙事或材料。但人们却期待我们二十多岁已经对“我是谁”有了答案。

在这种焦虑的裹挟下,难道我们不会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吗?

22:50 关于Alexwood那一串长得有点滑稽的头衔:

我还是无法说出“我是谁”,因为只有此刻怎么选择,下一刻怎么选择,才在塑造我是谁。

“我是谁”的答案,永远在我下一刻的选择中。

24:10 我对于“粉丝答疑”的态度

24:50 答疑

Q:“作为自由职业/待业者,这段时间什么样的心态?如何保持进步的状态和高度的自省(脱离了固定的工作模式的设定下,如何更好的驱动自己和自己自洽的?

A:自由职业不是等待期或过渡期,而是更有积极自我驱动的创作期;

驱动来自对内容创作的渴望,和可能性的好奇;

经济压力如何看待;

我们需要自己的时间去滋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提及别任性46期:抗拒工作的我们,除了躺平还有其他出路吗?

关于自我学习习惯;

对于打工人,需要培养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个人项目”;

最后,郑重感谢大家对别任性和我至今的支持。期待下个一百期。下期见!



音频剪辑:Alexwood

Shownotes:Alexwood

Tracklist:

Tom Rosenthal; Jonathan Willoughby - I Won't Lose My Way

(Courtesy of Audio Network)




别任性,从性别角度看一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任性Solo:我不再在乎“我是谁”|别任性 | 别任性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