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5】艺术:试着读懂徐冰作品中的那些字符 - podcast episode cover

【op.5】艺术:试着读懂徐冰作品中的那些字符

Mar 06, 202040 minEp. 48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徐冰老师在当代艺术领域留下了许多为人熟知的作品,比如《天书》、《地书》、《凤凰》等等。对我造成最深远影响的是《地书》和《背后的故事》,关于作品创作的在地性,以及文字符号与观者感知之间的关系,有过诸多思考和感悟。机缘巧合最近跟吴月又聊起这两件作品,她正好是徐冰老师的助理,于是就想请她来聊一聊她眼中的徐冰作品以及参与作品实现过程中的那些体验。

本期嘉宾:吴月,现为徐冰工作室助理。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艺术史专业,将赴哈佛大学攻读东亚研究硕士。近期她在B站尝试做up主,ID:白脚狸花猫的传说。

更多节目延伸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上所有的早晨(AlltheMornings)

[0:00-2:45]

疫情期间徐冰老师有在进行怎样的思考或者创作行动吗?

作为长期主义者,徐冰老师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距离来沉淀某个事件或现场。

[2:45-4:35]

在徐冰纽约工作室和北京工作室的工作体验有怎样的不同?

[4:35-12:05]

当代创作者的身份更多是反思者、提问者、发声者,;

几件与非典事件相关的徐冰作品:《空气的记忆》(2003)、《真相之井》(2004);

“in situ”:在地创作及其作品阐释;

《真相之井》的两种解读方式,以及这件作品与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有怎样的隔空呼应;

[12:05-17:26]

我最喜欢的两件徐冰作品《地书》《背后的故事》;

《地书》:关于符号、语言与人之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一件开放的作品;

《背后的故事》创作思路与马里奥·梅尔茨 (Mario Merz)Igloos系列作品的比较讨论;

《背后的故事》亦是关于符号和认知的游戏,“图像-意义”的解码体系在我们拥有共同记忆的每个人体内;

徐冰作品《天书》《英文方块字》的比较讨论;

《背后的故事》作品创作与呈现的在地性,一个创作者必然对其产出的内容高度负责;

[17:26-20:33]

徐冰工作室新年贺卡制作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小趣事:与蔡国强工作室的互动,把徐冰作品《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做成多个版本的猪年贺年视频;

[20:33-23:47]

在助理吴月的眼中,艺术家徐冰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人吗?

对世界永远保有好奇心,永远与普罗大众交流而非自束高阁;

[23:47-31:25]

《地书》带给我的感动在于它的“普天同文”;

《地书》中对符号固有语义的破坏和重组;联想到我曾经与同学做过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利用交通标志造成行动的矛盾;

约瑟夫·科苏斯 (Joseph Kosuth)在纽约Castelli画廊的策展项目DotPointPeriod,七个发行版本的《地书》在其中参展;约瑟夫·科苏斯观念作品Zero and Not与徐冰《地书》在探讨文本、语义方面的共通点,二者都以整体装置 (total installation) 的形式进行呈现;

[31:25-35:20]

生于五十年代的那一辈艺术家,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与文字的关系,对文字的思考;那段被噤声的时代,那段能指与所指断裂的时代;

《地书》中对能指与所指互不匹配的探讨;

[35:20-40:00]

电影《降临》中外星人的语言是取消了时间性的,一种非线性的图式化语言,由此联想到徐冰作品《英文方块字》,对英文单词的非线性重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单个字符具有非线性的表意方式。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op.5】艺术:试着读懂徐冰作品中的那些字符 | 阿米小酒馆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