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14】在法国学艺术策展,学的是个寂寞吗? - podcast episode cover

【op.14】在法国学艺术策展,学的是个寂寞吗?

Jul 10, 20201 hr 12 minEp. 39
--:--
--:--
Download Metacast podcast app
Listen to this episode in Metacast mobile app
Don't just listen to podcasts. Learn from them with transcripts, summaries, and chapters for every episode. Skim, search, and bookmark insights. Learn more

Episode description

趁最近升学/毕业季,和林同学(非要自称Jean-Claude)聊聊在法国学习当代艺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以及离开校园后这段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经历,在我们的人生中形成了哪些影响。顺便给我们这个冷门的学校和专业打个小广告: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系策展专业。


|01:20

想跟大家分享在法国/欧洲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是怎样学习策展这个专业的。

第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造型艺术”(Arts plastiques)这个学科到底是什么?

我们所经历的艺术教育是,要同时具备创作和阐释的能力:一个艺术家必须是自己的策展人,比如Daniel Buren。

|07:35

所以这个专业毕业出来可以做啥?

“造型艺术”专业有哪些课程设置?

我校的师生关系很平等,学生更多是被称作“青年作者”(les jeunes chercheurs),自己对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负责。

|14:15

我校艺术系开课的老师,有很多是颇具名气和成就的当代艺术家,比如摄影师Eric Rondepierre、装置艺术家Michel Verjux、行为艺术家Marion Laval-Jeantet。

关于Marion Laval-Jeantet的行为作品《愿马儿与我共生》(Que le cheval vive en moi):她向自己体内输送马血浆,然后穿上特制的马蹄高跷,牵着向她提供鲜血的马儿在美术馆内绕场散步。在此之前,她持续数月向体内注射马免疫蛋白,加强免疫系统对马血细胞的耐受能力,为的是在表演期间身体不会对马血有过敏反应。

|27:50

在整个硕士阶段的创作中,我们各自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林同学的声音装置作品和公共艺术作品,用语言和符号制造人的行动的困境。

林同学的装置作品《塑料博物馆》(Musée Plastique),对“未来考古”创作思路的尝试。

每次交作业前布置展览的时候,把整个空间当成我的画布,有一种现场创作、在地创作(in situ)的快乐。

杉本博司在东京宫的个展《Aujourd'hui, le monde est mort (Lost Human Genetic Archive)》,2014;西岸蓬皮杜正在展出的Christodoulos Panayiotou的装置作品《2008》;这些作品的意义,都是有在纪录消逝中的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现象和符号。

我的毕设作品之一《听说》(Entendre-parler):我收集了上百张购物小票,并在它们背面写上我在咖啡馆、餐厅、酒吧偷听到的别人的聊天内容,而后用透明丝线把这些小票悬挂起来充满整个展览空间。

|54:05

你期待有朝一日为你的作品做展览并向公众展示吗?

遗憾的是,展览并不只关于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阐释、批评、价格、代理、销售等等;

那些年,我们在艺术圈内摸爬滚打的伤与痛……

Tino Sehgal的创作,关注行为、情境、空间,是无法以物质形态进行保存和售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反商业的。

在国内看展览的“意难平”:对艺术的纯粹热爱没变过,可看展的心态变了,变得有些抵触了。

我们硕士做的课题是“沉浸式”(immersion),但与今天这些“拍照友好型”展览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艺术的矛盾心理:因为深爱所以远离。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listen in Metacast app for iOS or Android
Open in Metacast
【op.14】在法国学艺术策展,学的是个寂寞吗? | 阿米小酒馆 podcast - Listen or read transcript on Metacast